概況
位於紫金縣東北部。中心坐標為東經115°11′,北緯23°39′,
海拔135米。是中共紫金縣委、縣政府的所在地。面積384.8平方千米,總人口174112人(2017年),
非農業人口95295人。轄12個
居委會、31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東風路135號。(註:
白溪水庫管理處管理1個
行政村,人口計入紫城鎮,面積0.42平方千米未計入紫城鎮)
歷史
境域置縣後歷為縣治所在地。置縣前屬
歸善縣古名都烏石約,置縣至清代直屬縣署。民國初屬第一區,民國18年(1929年)屬城郊鄉,民國30年與黃花、樟村鄉合併為新紫鄉,民國36年改稱金城鎮。
建國初屬附城區、第一區,1952年5月設第一區紫城鎮,1957年12月成立
紫城鎮人民委員會,1958年至1963年與附城公社幾度分合,1964年恢復城鎮人委會,1968年2月改為城鎮公社,1981年1月復稱紫城鎮,至1988年鎮府駐地東風路70號。
沿革
境域置縣後歷為縣治所在地。置縣前屬歸善縣古名都烏石約,置縣至清代直屬縣署。民國初屬第一區,民國18年(1929年)屬城郊鄉,民國30年與黃花、樟村鄉合併為新紫鄉,民國36年改稱金城鎮。建國初屬附城區、第一區,1952年5月設第一區紫城鎮,1958年至1963年與附城公社幾度分合,1964年恢復城鎮公社。1981年1月復稱紫城鎮,鎮府駐東風路70號。
1988年,紫城鎮東與烏石接壤,西、南、北三面與附城鄉毗連,總面積14.27平方千米,總人口9051戶3514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7182人,轄安民(7個街道小組)、通惠(5個街道小組)2個
居委會、城東(長塘、荷下、 口、九田4個自然村)、城郊(北門、北外、東門、西門、鎮郊5個
自然村)、西郊(安良、里仁、禾塘3個自然村)、城南(沙子壩、直徑、教場3個自然村)4個行政村。
2004年,全鎮總面積13.4平方千米,其中城區面積8.6平方千米,總人口132715人,其中
農村人口5000人,轄西城、安民、永安、通惠、城東、九田、上壩、城南、安良、新安10個
社區,26個居民小組(15個自然村?)。2009年7月,經省民政廳批准,紫城鎮、附城鎮、烏石鎮合併設立紫城鎮。。
原附城鎮位於紫金縣境東北部。明代屬古名都林田、黃花社及寬得都埔尾社一部分。清代屬古名都黃花樟村社、林田社、溫子口社一部分及寬得都埔尾社一部分。民國18年(1929年)屬附城區,民國26年分屬第一區黃花、樟村、林田鄉,民國30年起至建國初為兩儀鄉。1952年屬第一區,1957年分屬林田、黃花鄉,1958年10月成立附城公社,1961年4月分設林田、黃花、烏石、士貴公社,1963年機構調整,林田、黃花合併為附城公社,1964年8月析置城鎮公社,1983年9月改稱附城區,1987年4月改為附城鄉。位於縣境東北部,東接紫城鎮、烏石、中壩,西連黃塘、青溪,南鄰瓦溪,北與河源縣交界。鄉政府駐地紫城鎮秋江路53號。1988年,附城鄉總人口5191戶2829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87人,總面積193.64平方千米,轄城西(新華、向陽、楊墩、圍龍、井塘、竹園、莊壽、下河、簡頭、八嶺10個自然村)、林田(愛上、愛下、上寶、下寶、雙龍、山下、冷水坑7個自然村)、藍坑(黃泥塘、高塘、湖洋角、榕樹、坑尾5個自然村)、朗坑(上完、朗坑口、格口、格尾4個自然村)、中埔(中埔、田心、荷樹坪、雞公田、光巷、謝屋坑6個自然村)、中洞(上格、中格、下格、茜坑、盤安、小黃花、湖洋子7個自然村)、衙前(安寧、神光、田心、中心、中沙、竹場6個自然村)、水澄(南山、水美、青水、澄塘、上本、解湖、南洋7個自然村)、黃花(上排、上坪、龍光、壩心、沈榮、倉背、柏樹、老屋、河背、陶前、塘角、嶺頭坪12個自然村)、璜徑(田心、西湖、橫徑、井成、上高塘、澄田、下社、散灘、山下9個自然村)、新莊(腳鋤布、下莊、唇子背、白書房、轉水角5個自然村)、上莊(向陽、上壩、澄塘、嶺背、留光、山下、官坑、賀屋、三坑、新光、黃屋11個自然村)12個行政村。2004年,撤銷朗坑村併入藍坑村;全鎮總面積230.9平方千米(含白溪42.5平方千米),總人口39670人(含白溪),轄城西、林田、藍坑、中洞、中埔、衙前、水澄、黃花、橫徑、上莊、新莊11個行政村,89個自然村;白溪水庫管理處轄白溪行政村,6個自然村。2009年7月,經省民政廳批准,紫城鎮、附城鎮、烏石鎮合併設立紫城鎮。
原烏石鎮位於紫金縣城東南部。古稱建興約,後因巷子崗多黑色大石而易名烏石。明代屬古名都火帶、岩前社。清代屬古名都烏石約、岩前約。民國18年(1929年)屬附城區烏石、岩前鄉,民國30年改為第一區石前鄉。建國初屬附城區、第一區,1957年12分屬烏石、士貴兩鄉,1958年10月併入附城公社,1961年4月分為烏石、士貴兩公社。1963年3月將烏石、士貴兩公社合併為烏石公社,1983年9月設烏石區,1987年4月改稱鄉。位於縣境東北部,秋香江上游。東接中壩、水墩,西連紫城鎮、瓦溪,南鄰龍窩、九樹,北毗附城鄉。鄉政府駐地大壩塅,距紫城鎮2千米。1988年,烏石鄉總人口7126戶3809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65人,總面積138.83平方千米,轄烏石(大壩、石馬、南屋村、 頭布、巷子店、張公廟6個自然村)、石陂(石湖、大陂、荷樹灣3個自然村)、龍鳴(龍崗、龍鳴、仙坑、大坑、墩下5個自然村)、荷崗(荷光、秋群、景聯3個自然村)、南崗(永聯、陶光、紅旗、東升、雄衛、向陽、半坑、桂花樹、東風9個自然村)、龍湖(省聯、曾公坑、新田、秋河4個自然村)、龍徑(龍潭、天坪、坪徑3個自然村)、上書(赤樹塘、上書、中書、白石坑4個自然村)、下書(三村、下村、增坑3個自然村)、中坑(嶺下、紅聯、中坑墩、汶水坑4個自然村)、中澄(下澄田、錫坑、白水、棋坑4個自然村)、澄輋(上 、下嶺、磜頭坑、上澄田、吉塘5個自然村)、升車(岩前、 坑、車田、車洞4個自然村)、大水坑(下完、坑尾、斗方屋3個自然村)、昇平(湖塘、徑尾、下岩前3個自然村)、士貴(瓦陶下、茶光、士背3個自然村)、石坑(聯和、聯塘、聯共3個自然村)、榕林(榕林下、羅湖、油田、中心、中徑、長林6個自然村)、鷓鴣(坪上、合水、轉水、寶貴4個自然村)、璜崗(油滿街、璜光、象湖3個自然村)、璜坑(蘭友路、橋頭、湖坑3個自然村)21個行政村和張公廟居委會。2004年,撤銷大水坑村併入升車村,中坑、中澄兩村合併改名為仙湖村;全鎮總面積140.5平方千米,總人口44923人,轄石陂、龍鳴、烏石、上書、下書、升車、昇平、璜坑、璜光、仙湖、澄輋、石坑、鷓鴣、榕林、仕貴、龍湖、龍潭、南光、荷崗19個行政村和烏石1個居委會,85個自然村。2009年7月,經省民政廳批准,紫城鎮、附城鎮、烏石鎮合併設立紫城鎮。。
地理
中心坐標為東經115°11′,北緯23°39′;海拔135米。東與烏石接壤,西、南、北三面與附城毗連。全鎮總面積13.4平方公里(據紫金縣國土局1994年國土詳查面積)。
地勢東北高,西南稍低,四面環山。秋香江自東向西從中流過,支流有響水河和北門河。氣候溫暖濕潤,常年氣溫20.5℃,雨量1765毫米,無霜期300天以上。
工業
1989年鎮辦企業有算盤廠、紙箱廠、
印刷廠、農修廠、
紫金大廈、招待所等8家,共有員工319人,總產值1450萬元。隨著形勢發展,企業不斷擴大,1993年1月紫城鎮金寶鞋廠建成投產,1995年全鎮企業總產值增至2722萬元,比1989年增長87.7%,上繳稅費增至34.6萬元,解決勞動就業259人。
紫城鎮算盤廠主產品荷花牌硬木算盤,遠銷美國、日本及東南亞國家。該廠1990年被縣評為鄉鎮企業先進單位,廠長劉錫忠於1991年被農業部授予“全國鄉鎮企業家”稱號。1995年算盤產量達27萬架。
1996年起,市場變化,企業管理滯後,加之缺乏更新改造資金,技術人員外流,產品積壓,連年虧損,全鎮企業多數處於停產和半停產狀態,至1996年底企業負債813.74萬元。其中,紫城鎮紙箱廠負債210萬元,廠房轉給銀行,還清債務,機械設備易地生產。
1998年紫城鎮府加強了對企業的領導,轉換經營機制,全面實行承包經營,企業有所好轉,全年實現工業產值4691萬元,扭虧6.2萬元,並償還債務10多萬元。
農業
紫城鎮人多地少,從1989年起鎮府積極實施基本農田保護措施,保證糧食生產面積,充實農技隊伍,健全農技推廣指導網路,大力宣傳農業科技,推廣雜優稻等優良品種和採用直播及塑膠軟碟拋錨技術。
1998年水稻平均1/15公頃產量1002公斤,比1989年增加314公斤,被河源市委、市政府授予“噸谷鎮”稱號。同時,大力發展“三高”農業,1997年起投入人力和資金,在城南教場創辦近40公頃青欖示範場,在城東興辦苗圃場,清山、開帶、打穴66.7公頃,規劃建成133.3公頃的立體開發種養基地。此外,面向縣城市場大力發展淡水養殖和蔬菜種植。
1998年全鎮有種養專業戶10戶,魚塘面積12公頃,產鮮魚288噸,飼養生豬12429頭,種植蔬菜面積20.7公頃,產量2039噸,全鎮農業總產值9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上年增長10.5%。
基礎設施建設
1991年10月經縣人大常委會批准,城區面積從1988年的3.3平方公里擴大到8.6平方公里。按照擴大城區規劃的要求,重點開發城南和西郊兩個小區。經過幾年的努力,投資環境得到根本的改善。
1992~1998年縣投資的永安大道、長安大道、安良大道和金山大道先後竣工;華僑賓館、郵電大廈、龍騰賓館等一批高層樓房相繼建成,1992年10月開通了程控電話,1994年3月開通了行動電話。
1998年,鎮府籌集資金50多萬元,把老城區“七街四巷”鋪上水泥路面,疏通排水溝26條,總長1091米,解決了民眾行路難的問題,改變了老城區面貌。同年縣投資對永安大道等5條主要道路進行標準化改造,城區面貌有了較大改現。
財稅金融
推行財政體制改革,規範財政管理,加大征管力度,嚴格把好收支關,確保收支平衡。1990年財政收入突破100萬元大關,1998年全鎮財政收入411.1萬元,比1989年增長3.6倍。
1994年稅務體制改革,紫城鎮稅務所劃分為國家稅務所和地方稅務所,建立申報納稅、集中徵收、重點稽查的征管制度,開展了稅源調查和稅收等專項執法檢查,嚴厲打擊偷漏稅行為,積極做好清理逾期稅款入庫工作。1998年全鎮工商稅收349萬元,比1989年增長2倍。
鎮內有5家金融機構,各自設立服務網點,努力提高服務質量。1998年城鎮信用社儲蓄存款餘額5010.5萬元,比1989年增長13倍,盈利60多萬元。
個體私營經濟
1989年起,紫城鎮政府根據人均耕地少、“農轉非”人口多的特點,發揮個體勞動者協會的作用,積極引導、鼓勵興辦企業或發展第三產業,個體私營經濟迅速發展,1988年紫城鎮個體戶987戶,1998年發展到1815戶,私營企業15戶,從業人員3630人,緩解了就業壓力,促進了市場繁榮。個體私營主要行業有
商業、
電器、
五金、家私、
飲食、
服務、機械修理、
建築、交通運輸等。1998年上繳國家稅收達349萬元,占全鎮稅收98%,上繳工商管理和市場管理費204萬元,占全縣個體和私營企業上繳“兩費”的37.7%。
教育
鎮辦中學2所、國小4所,1989年後,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條件不斷改善,教育質量不斷提高。1997年經省、市驗收,成為 “普九”達標鎮、“燎原計畫”示範達標鎮。
1989~1998年,全鎮共投入資金1460萬元,新建校舍12幢,總建築面積13635平方米,比1989年前增長70%,改造裝修校舍1080平方米,全面實現校舍樓房標準化,並增置教學儀器、圖書資料,中學有高標準實驗樓,教學設備基本齊全,並設有音樂、圖書閱覽室。教師居住條件得以改善,1989~1998年全鎮投入資金561萬元,興建教師宿舍樓22幢,總面積17145平方米。國小教師則給予建房補助,解決住房。
全鎮有中、國小教師249人,其中中、國小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分別為92.5%、100%。強化學校內部管理,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高。爾崧中學1990年起高考成績連續9年居市普中第一。城鎮中學學生陳嚴陣1997年參加全國國中化學競賽獲一等獎,鄺茂環1998年參加全國物理競賽獲三等獎。
10年間,學生榮獲全國競賽一等獎9人次、二等獎18人次,獲全省競賽一等獎24人次。1994年鎮二小陳新雲的《異步扶放教學法》被省教育科學研究會評為科研成果三等獎。1998年爾崧中學鐘保良撰寫的《“興趣導學教學法”實驗報告》論文,被評為全國教育教學優秀論文。1993年爾崧中學鐘保良被國家教委、人事部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7年,城鎮中學黃賢光被省評為南粵教書育人先進教師,鎮二小范歲瓊被省評為優秀班主任。1998年城鎮中學被評為縣一級學校。
文化體育
鎮建立了文化站,10個居委會都辦有文化室,積極配合鎮的中心工作,開展各項文藝活動,會同教育部門組織中、小學生參加縣舉辦的書法比賽等。
鎮公安和文化部門加強對文化市場的管理。1990年開通有線電視,至1998年入戶率達97%,可收看14套電視節目。體育設施不斷完善,全鎮有籃球場9個,桌球室5個、田徑場2個,教場村有醒獅隊和武術隊。發動幹部民眾參加長跑、晨操、太極拳等健身活動。元旦或春節期間,組織籃球、桌球、拔河、象棋等競賽,還組隊參加縣舉辦的各種體育運動會,並取得好成績。
環境衛生
1989~1994年紫金縣城環境衛生管理由紫城鎮負責,1994年起移交縣建委(建設局)管理。紫城鎮政府按照1989年鎮人民代表會議通過的“關於整治市容市貌搞好環境衛生的管理規定”,認真發動機關幹部和民眾整治城鎮的環境衛生,同時,增加投入,加強環衛隊伍建設,增加環衛設施。
環衛職工由1989年65人,增至1998年的170人。環衛設施,1989年僅有舊式自卸車1輛、手扶拖拉機2輛、木板斗車20輛。
10年來,縣投資192萬元,用於環衛設施購置和維修,至1998年,共有東風牌汽車4輛、多功能灑水車1輛、自卸拖拉機14輛、鐵斗車75架,以及鐵船、玻璃鋼機動船各1艘。環衛工人管理,1994年起對環衛工人實行定員、定崗、定位管理,落實居民住宅、商鋪、個體攤檔“門前三包”制度。
1998年開始實施袋裝垃圾、定點堆放、定時收集辦法,環境衛生面貌有較大改觀。1992年成立縣城綠化管理所,負責城區園林綠化工作。 1998年,實現了公路兩旁種樹、栽花,街道有花帶,十字路中有花池,中山公園園林化,紫城綠化面積193.6公頃,綠化覆蓋率達34.1%,為創建文明衛生城鎮打下了堅實基礎。
衛生保健
鎮有衛生院1所,下設衛生站15個。1989年有醫務人員64人,1998年增至88人。
紫城鎮衛生院,幾年來投入資金79.5萬元,在原有基礎上,擴建1幢3層醫務樓710平方米,設定科室13個、病床12張,並添置了X光機、心電圖、B超、尿液分析儀、雷射治療儀等設備,衛技人員由1990年33人增至1998年的57人,其中主治醫師5人,醫護質量有較大提高。同時,抓好改水改廁工作,1991年全鎮飲用清潔衛生水居民36765人,1998年達到94573人,其中飲用自來水的89992人;居民衛生廁所,由1991年的6563間增至1998年21071間,基本實現無害化處理。做好婦幼保健工作,參加計畫免疫的兒童由1990年348人增至1998年814人。1998年經省檢查驗收,初級衛生保健達標。
人民生活
1989年紫城鎮農村人均純收入690元,1998年提高到2916元,增長3.2倍。城鄉居住條件繼續改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根據對教場、北門外3個自然村農民住戶實地調查,10年來新建樓房戶數占78.2%,1998年人均占有建築面積21.9平方米,農民家庭普遍擁有電視、程控電話、機車、洗衣機、液化氣、爐具等(詳見附表)。特困戶3戶,經過多年扶持,現已達到脫貧。處於最低生活保障線47戶,115人,均已得到政府每月人平20元的補助。
計畫生育
鎮成立了計畫生育工作領導小組,落實人口目標責任制,加大投入,搞好基礎設施,購置B超、電腦等設備,培訓擴大技術人員隊伍,完善“一卡八冊”檔案資料管理。建立了以計畫生育辦公室、計生協會、服務所、婚育學校、專業隊為主體的綜合管理系統,堅持“三為主”和日常工作與服務工作,常住人口與流動人口計畫生育兩結合的原則,嚴格控制人口增長。
1989~1998年“四術”任務超額完成,完成縣下達人口計畫控制指標。1989年9月紫城鎮計畫生育辦公室主任溫雲香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1996年2月縣委、縣府授予城東管理區 “計畫生育合格村”稱號。1998年出生789人,出生率為15.46‰,自然增長率為13.74‰。1989~1998年全鎮人口增長4854人,年均自然增長485人。
精神文明建設
鎮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設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1989年以來,積極開展創建文明衛生鎮和文明單位、文明村、文明家庭等活動。重點抓好遵紀守法教育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幹部民眾的思想品質和道德素質有較大提高,社會主義文明新風進一步形成。
1991~1996年紫城鎮連續6年被河源市委、市政府評為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單位。1995年,城南教場村、西郊管理區、爾崧中學被市、縣評為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西郊管理區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廣東省文明單位”稱號。1998年,紫城鎮中學被市授予“文明學校”稱號。
社會治安
紫城鎮現有公安分局1個,下轄4個派出所和城建規劃管理執法中隊,共有警力62人,警用裝備基本齊全,具有較高效快速的反應能力。建立了鎮、居委會、街組及各內保單位的治安防範網路,組建了8個警務區和11個安全文明小區。積極開展“便民、利民、為民”服務,堅持嚴打、嚴防、嚴管、嚴治並舉,全面開展打擊刑事犯罪和治安防範工作,有效地維護了治安秩序。
1998年發生刑事案件80宗,破案53宗,破案率為66.2%,其中大案21宗,破獲15宗,破案率為71.4%, 1993年紫城鎮被縣委、縣政府評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東城派出所1996年被省公安廳評為先進派出所,1998年被市公安局授予“文明單位”、被省公安廳授予“人民滿意警隊”稱號。全鎮公安幹警中榮獲三等功3人,被省、市公安部門評為先進工作者的3人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