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地榆(牻牛兒苗科老鸛草屬植物)

紫地榆(牻牛兒苗科老鸛草屬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紫地榆( Geranium strictipes R. Knuth in Engler)是牻牛兒苗科老鸛草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紫地榆葉對生,五角狀圓腎形,裂片寬楔形、倒卵形;花序梗腋生和頂生,長於葉,被倒向柔毛和腺毛;花瓣紫紅色,倒卵形;蒴果被柔毛;花期7-8月,果期8-9月。

紫地榆分布於中國雲南西北部和四川西南部,生於山坡草地、林下和灌叢。

紫地榆根入藥,味苦澀,性涼;有澀腸止瀉,消腫止血的功效。《雲南中草藥選》記載:“收斂止血,活血,止痛,健胃,止瀉。治腸炎,痢疾,胃炎,腹瀉,消化不良,產後流血不止,鼻衄,趺打勞傷”。

基本介紹

  • 拉丁學名:Geranium strictipes
  • 別名:隔山消、直柄老鸛草、赤地榆、紅地榆、萬兩金、雀食地榆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木蘭綱
  • 牻牛兒苗目
  • 牻牛兒苗科
  • 老鸛草屬
  • :紫地榆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
  • :糙毛組 Sect. Strigosa
  • 分布區域:雲南西北部和四川西南部
  • 中文學名:紫地榆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20-30厘米。根莖粗壯或塊莖狀,木質化,粗1-2厘米。莖直立或基部仰臥,具明顯稜角,被倒向短柔毛和開展的多細胞透明腺毛,腺頭常早落,通常從基部開始假二叉狀分枝。葉基生和莖上對生;托葉鑽狀披針形或鑽形,長5-6毫米,寬約1.5毫米;基生葉和莖下部葉具長柄,柄長為葉片的2-3倍,被倒向短柔毛和開展的腺毛,向上葉柄漸短或不明顯;葉片五角狀圓腎形,長3-4厘米,寬4-5厘米,5深裂至4/5處,裂片寬楔形、倒卵形或倒卵狀菱形,先端齒狀羽裂,裂齒先端鈍圓,具不明顯短尖頭,表面被多細胞棒狀透明伏毛,背面通常僅沿脈被糙毛。總花梗腋生和頂生,明顯長於葉,被倒向短柔毛和腺毛;花梗與總花梗相似,長為花的1.5-2倍,花、果期皆直立;苞片鑽狀,長5-6毫米;萼片矩圓狀橢圓形或卵狀矩圓形,長6-7毫米,寬2-3毫米,先端具長約1.5毫米的尖頭,外面沿脈和邊緣具腺毛;花瓣紫紅色,倒卵形,長為萼片的1.5倍或更長,先端圓形,基部具短柄,被糙毛;雄蕊與萼近等長,花絲下部擴展,被疏柔毛,花葯棕褐色;雌蕊與雄蕊近等長,密被糙柔毛。蒴果長2.5-3厘米,被短柔毛。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雲南西北部和四川西南部。生於海拔2700-3000米左右的山坡草地、林下和灌叢
紫地榆
紫地榆
紫地榆
紫地榆

主要價值

【性味】
苦澀,涼。
《滇南本草》:"性微溫,味苦微澀酸。"
《雲南中草藥》:"苦澀,微寒。"
【功能主治】
消炎,止血,澀腸。治腸炎,痢疾,脘腹疼痛,內出血,鼻衄,便血,月經過多,產後流血,跌打損傷
《滇南本草》:"止面寒、背寒、肚腹痛,日久大腸下血,七天后赤白痢症。"
《雲南中草藥》:"消食健胃,止痢止血,治痢疾,腹瀉,內出血,月經過多,胃痛。"
《雲南中草藥選》:"收斂止血,活血,止痛,健胃止瀉。治腸炎,痢疾,慢性胃炎,腹瀉,消化不良月經不調,產後流血不止,鼻衄,跌打勞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浸酒或入丸散。
【附方】
治面寒背寒肚腹疼痛:赤地榆一錢為末,熱燒酒下。(《滇南本草》)
治腸胃積熱,大腸經便血或腸風便血,紅血痢症:赤地榆一兩,槐角(炒,或花亦可)三錢,枳殼五錢,黃芩三錢,荊芥穗二錢,全秦歸五錢,黃連(酒炒)二錢。共為細末,合丸桐子大。每服二錢,米湯下。(《滇南本草》)
治氣管炎:紫地榆五錢,陳皮三錢。兌紅糖,水煎服。(《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