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地榆

赤地榆是一種中藥多年生草本,高20~30厘米,全株被柔毛。

基本介紹

  • 藥品名稱:赤地榆
  • 外文名:Chinese Granesbill
基本信息,植物形態,採集,藥材,性味,功用主治,用法與用量,選方,

基本信息

【藥名】赤地榆
赤地榆
赤地榆
【別名】紅地榆、萬兩金、雀食地榆、萬欖筋、紅寒藥、隔山消《昆明藥植調查報告》、紫地榆《中藥形性經驗鑑別法》。
【漢語拼音】chi di yu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1.Geranium strictipes R.Kunthp[G.strigosum Franch.]
2.Geranium delavayi Franch.
【來源】為牻牛兒苗科植物紫地榆的根。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20~30厘米,全株被柔毛。主根圓錐形,紫色,有較長的鬚根。葉基生或莖生,葉柄長;葉片3~5掌狀分裂,直徑3~5厘米,有小羽狀托葉。花1~2朵生於莖頂,紅色,徑約1.5厘米。蒴果長喙狀,成熟後由基部向上反卷而開裂,將種子彈出後而懸掛於花柱上。花期夏季。
多生於向陽山坡。分布雲南。

採集

秋末採挖,洗淨,除去鬚根,切片曬乾。

藥材

乾燥根表皮暗褐色,內皮紫色,多皺縮紋理,有鬚根痕。藥材多斜切成片,片長約2.5厘米,闊約1~1.5厘米,厚約2~5毫米;切面黃棕色,木部與皮部常分離,本部色澤較深。易折斷,斷麵粉質樣。無臭,味苦。以皮紫心黃者為佳。
分布在中國大陸的雲南、四川等地,生長於海拔2,700米至3,000米的山坡草地、林下及灌叢,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性味

苦澀,涼。
①《滇南本草》:"性微溫,味苦微澀酸。"
②《雲南中草藥》:"苦澀,微寒。"

功用主治

消炎,止血,澀腸。治腸炎,痢疾,脘腹疼痛,內出血,鼻衄,便血月經過多,產後流血,跌打損傷
①《滇南本草》:"止面寒、背寒、肚腹痛,日久大腸下血,七天后赤白痢症。"
②《雲南中草藥》:"消食健胃,止痢止血,治痢疾,腹瀉,內出血,月經過多,胃痛。"
③《雲南中草藥選》:"收斂止血,活血,止痛,健胃止瀉。治腸炎,痢疾,慢性胃炎,腹瀉,消化不良月經不調,產後流血不止,鼻衄,跌打勞傷。"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浸酒或入丸散。

選方

①治面寒背寒肚腹疼痛:赤地榆一錢為末,熱燒酒下。(《滇南本草》)
②治腸胃積熱,大腸經便血或腸風便血,紅血痢症:赤地榆一兩,槐角(炒,或花亦可)三錢,枳殼五錢,黃芩三錢,荊芥穗二錢,全秦歸五錢,黃連(酒炒)二錢。共為細末,合丸桐子大。每服二錢,米湯下。(《滇南本草》)
③治氣管炎:紫地榆五錢,陳皮三錢。兌紅糖,水煎服。(《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