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幅紙本手卷作品,去除引首和拖尾部分,實際上真正作品部分還不足一平方尺,它的具體尺寸是縱21.2厘米,橫29.1厘米。吸引我們的是密布在正文兩側的印文,細細數來有29枚之多,比較熟悉的有乾隆御覽之寶、古稀天子、五福五代堂寶、八徵耄念之寶等,眾多的印章似乎告訴人們它的身世非同一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索靖出師頌
- 作者:索靖
- 時期:西晉
- 字型:章草
作者,作品字型,跋,收藏價值,歷史,
作者
西晉時期,三國以後一個著名的書法家,索靖,上承張芝。那個時候,晉惠帝任命索靖出任大將軍。寫這篇作品,以明智,效法前人,成就大功。
另外,其他一個說法,這個也是從宋代就有,說這件作品是梁朝的一位著名的,也是擅長草隸,也就是擅長章草的書家肖子云所做。
作品字型
字型叫做章草,章草是流行於漢代的一種草書,具體地說實際上它就是隸書的草體。漢字它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最早是篆書,後來演變為隸書,隸書又演變為咱們今天仍然通行的楷書。這個章草實際上就是漢代通行的隸書的草寫形式,“章”,據說漢章帝的時候發明。
跋
米友仁作。作品拖尾部分有一段題跡,“右出師頌、隋賢書 紹興九年四月七日、臣米友仁審定”。米友仁,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的兒子,對於書畫鑑定非常擅長,在南宋時期他專門為宋高宗趙佝鑑定內府所藏的書畫。
收藏價值
紙壽千年絹八百,紙的壽命雖然比絹要長,但也不過千年。而這件作品如果最終得到認定,那么它的紙張的壽命已經達到了一千五百年。讓人難以想像的是,在一千五百年的流傳中,它要逃過多少次戰亂和戮火;又有多少人為之付出過心血甚至生命,才能使它幾乎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幅作品出自誰人之手,也許已經並不太重要了。當然作為藝術研究,人們總是要探個究竟,問個明白。在這幅作品上,還有很多鑑藏圖章,下面我們繼續來聽專家的分析。
我們現在所能見到著錄最早的圖章,有唐代的印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這個胡文書的永太公主,這就是前一段播放的電視劇《大明宮詞》。
另外一方印叫“永存珍秘”,這方印據考證是唐代的王涯的收藏。還有宋代宮廷里的印,這個就是“紹興”,宋高宗的收藏印。
那么元代的印存在於它的後邊的那一部分,那裡邊就有元代張達善的鑑定,包括他的鑑定的收藏印等等。
到了明代這件作品事實上又有幾方比較重要的印,一個是劉完的,這方印是明代中期的印,然後到了大概萬曆前後的時候,這件作品進入了著名的收藏家王世懋的手裡,這個收藏印就是王世懋的哥哥,王世貞的收藏鑑定印。
那到了清代這件作品,康熙前後又進了著名的收藏家(手裡),安儀周,所以這些印都是安儀周的印了,“安”“儀周鑑賞”,還有後邊的這個“麓村”然後是“安儀周家珍藏”等。他蓋了不少印。
這裡邊乾隆皇帝的璽是蓋的非常全的,而且還有乾隆皇帝的雙題跋,都是親筆所題。
歷史
現在我們不難理解這篇《出師頌》,為什麼能在歷史上受到那么多人的喜愛和珍視了。從作品的流傳經歷看,它曾經是清代皇宮的藏品,那么後來為什麼它又流落到了民間呢?為什麼直到今天它才重新露面?這背後一定還有一段塵封百年的故事。
乾隆在歷代帝王中可以說是最大的一位收藏家了,他喜愛的作品都被著錄在《石渠寶笈》中。這幅《出師頌》就是其中的一件,被乾隆收錄到《石渠寶笈》二編。從作品上面這枚《寧壽宮續入石渠寶笈》的印文看,當時它應該被存放在寧壽宮中。可惜的是,後來這件作品隨著清王朝的滅亡而消失了。
在著名書畫鑑定專家楊仁愷撰寫的《國寶沉浮錄》中,《出師頌》被列入了遺失的目錄當中。有關清宮舊藏的去向,通常人們有三種說法,一種是皇帝賞賜給了王宮貴族或有功之臣;還有一種是被偷盜;而數量比較大的是被末代皇帝溥儀帶到東北之後失散的。在近一百年的時間中,這幅《出師頌》杳無音信,它的下落始終是縈繞在人們心中的一個不解之謎。慶幸的是,現在這件作品竟然奇蹟般地出現在世人面前,而且幾乎是毫髮未損。在它銷聲匿跡的近百年當中,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恐怕有待時間來做出解釋,而現在人們的注意力已經全部集中在這件作品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