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品質地文物指古代絲、毛、棉、麻等紡織物。屬於有機質地。也稱纖維質地文物。紡織品強度的降低及褪色的原因除紡織物的原材料、染料結構和性質不穩定等因素外,還受到外界光、溫度、濕度、生物 (微生物)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古代紡織品的保護技術主要有:控制溫濕度 庫房內溫度過高,容易使紡織品纖維中的原有水分蒸發,造成乾裂、發脆。溫度劇烈變化,纖維熱脹冷縮,會產生相互摩擦降低強度。濕度過高,紡織品易生霉、生蟲,受到蛀蝕和污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紡織品類文物保護技術
- 類別:保護技術
- 內容:紡織品類文物
- 專業:文物保護
技術介紹
控制溫濕度 庫房內溫度過高,容易使紡織品纖維中的原有水分蒸發,造成乾裂、發脆。溫度劇烈變化,纖維熱脹冷縮,會產生相互摩擦降低強度。濕度過高,紡織品易生霉、生蟲,受到蛀蝕和污染。
博物館收藏紡織品文物庫房的溫度最好能控制在14~18℃之間。夏季庫內溫度不高於25℃。一天溫度變化不超過2~5℃。相對濕度控制在50~65%之間。相對濕度變化不超過3~5%。
避光 可見光及不可見光對紡織品都有影響。紫外光的破壞性最大,能使織物顏色褪變,破壞有機物的碳鏈,降低機械強度。
庫房和陳列室應防止光線直射,減少曝光時間和降低光照度,最好不要超過50勒克司 (Lux)。珍貴紡織品不宜拍照。必要時需嚴格控制攝影用的照明。為消除光源中的紫外線,庫房最好是無窗或設小窗。陳列室的窗戶應採用能夠吸收紫外線的有機玻璃;也可將紫外線吸收劑噴塗在玻璃上;或將含有吸收紫外線的膠片貼在玻璃上、套在日光燈管上。
防止蟲菌損害 黴菌在紡織品上形成菌落,產生霉斑,很難去掉。並使紡織品變色。黴菌腐蝕分解纖維過程中,會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因此發霉的紡織品較潮濕並發粘。
毛衣魚及皮蠹是紡織品的主要害蟲。皮蠹幼蟲對織物危害最大。在5~7月蟲卵變為幼蟲時,毒殺效果最好。要嚴禁已被害蟲或黴菌感染,未經殺蟲、滅菌處理的藏品入庫。對已入庫的藏品要經常檢查,定期放防菌、防蟲劑。保持庫內清潔。
使用殺蟲滅菌的藥物,對文物要無副作用。殺蟲滅菌劑按性質及作用大體分為三類:接觸殺蟲滅菌劑;胃毒殺蟲劑; 熏蒸殺蟲滅菌劑。也有用氣體熏蒸消毒的,常用的熏蒸劑有環氧乙烷或溴甲烷。
清洗 水洗的水溫在35℃左右,或加入少量中性洗滌劑。水洗前要做紡織品掉色試驗,如不能水洗,則乾洗。乾洗用丙酮、石油醚、四氯乙烯、四氯化碳等有機溶劑清洗。混合洗滌劑配方為:乙醇9份、醋酸乙酯6份、丙酮 1份、三氯乙烯 2份、醋酸 1份、中性洗滌劑10份。
清洗古代紡織品必須慎重選用洗滌劑,嚴禁用市售加酶或加螢光增白劑等洗滌劑,也不要用鹼性洗滌劑,否則會使古代紡織品失去其原有的特性。
古代紡織品洗前要仔細檢查,驗定紡織物原料,記錄損壞情況,試驗染料牢度,識別污染類別,然後確定洗滌方法。洗時切忌揉、搓、擰、曬。洗滌後的紡織品應平放在竹簾或塑膠網上,放在陰涼通風處晾乾。更要注意理順織物的經緯方向,防止變形。收藏時儘量平放,不要折摺,以免受到機械損傷。珍貴文物應避光充氮存放。
紡織品的加固 已經糟朽斷裂的紡織品,可以用傳統的托裱法加固,也可以用塗有高分子材料的絲網連線固定。常用的高分子材料有聚乙烯醇縮丁醛、羥甲基尼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