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鼓

素鼓

素鼓是華陰獨有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主要流行在華陰衛峪鄉雙泉村一帶。它的發源與西漢時守護京師糧倉士兵的操練有直接關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素鼓
  • 外文名:Element drum
內容及形式,情趣,舞蹈形式,

內容及形式

素鼓是一種場地固定、程式嚴謹的多套路鼓舞,它的每一套節目都有一定的內容和故事情節,如:《敬德一條鞭》、《二馬連環》、《三戰呂布》、《四馬投唐》、《五龍二虎逼彥章》、《六出岐山》、《七擒孟獲》等。表演時鼓被固定在鼓架上,依照內容要求的具體鼓數,布成不同的陣容,其他伴奏如打擊樂器鑼、、疙瘩鑼等都在場面後站成半圓形或八字形。擊鼓者雙手握著弓形的鼓槌,一人一鼓,按照所規定的擊樂譜,以規定的路線部位,擊鼓表演。擊鼓的動作根據內容必須遵循一定的程式,如“五錘”、“快七錘”、“十六錘”、“刁鼓”、“大山蓬”、“小山蓬”等,動作之間緊密銜接,環環相扣,組成有開端、發展、高潮、收煞的完整套路,以多變的節奏、多變的舞蹈縱橫穿插,完成表演。素鼓的內容多表現戰爭,所以基本動作都是圍、攻、沖、殺、奪。擊鼓者以鼓槌為武器,對打、搶陣、奪營、圍攻,其廝殺場景,逼真地再現了古戰場的英雄氣概和將士們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

情趣

素鼓不同於其他鼓舞,不僅富有情趣,而且還有敘事性。表演者在擊鼓、跳躍、翻轉等各種形體動作中,使手、眼、身、法都作到示意傳神。其特點是:手活、眼準、身輕、法巧、步緊,打到高潮時,全身使勁,腳下生風,動作舒展,體態優美。

舞蹈形式

素鼓的舞蹈形式歷來沒有文字記載,繼承全靠藝人在其家族五服以內的口傳身授。素鼓表演的鼎盛期曾有個節目叫《百子擂陣》,表演的是武王伐紂時破潼關收雷震子的故事,百人百鼓,陣勢宏大,鼓點的套路很多,現在能回憶起的僅有14套,會打的只有8套。50年代中期:素鼓藝人張貴生整理傳授的《五龍二虎逼彥章》曾參加陝西省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後又赴京參加“五一”觀禮表演,榮獲優秀表演獎。80年代初,文化館幹部郭春改編的素鼓《雪裡梅花舞新春》參加了渭南地區民間藝術會演,榮獲表演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