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以春夏秋冬分章,描述素年裡的煙火人間、飲食男女、春耕秋收、冬雪夏雨,並探索自我與外在環境及內心世界的關係,涉及天分、交際、孤立、圈子、爭議、價值觀、讀書、世相、人情、個人態度等,並有消失的南方等回憶事物。春之篇收錄的小說《月棠記》,首次涉及都市男女婚姻主題,細膩描繪了一個女子面對婚姻和孩子的選擇與態度。
作品目錄
章節 | 標題 |
---|
冬 | 世間。情分。相持。 之一 南方大宅。一條河。食物。人情。消失。池塘。遊戲。 之二 村莊蘭花。童年。清風橋。祠堂。 之三 日影飛去圖書館。舊物。錦衣。祖母。客觀性。寺廟。記憶。 之四 女童疆域。大門。 |
秋 | 白茶。清歡。無別事。 貓。危險性。回顧。布匹。朋友。占有。單純。老虎。存在。 戀情。花瓶。她。男子。花市。篤定。植物女子。相信。 善良。控制。一期一會。孩子。首飾。名詞。種子。女性氣質。檢驗。 氣味。物品。肉體。昌盛。文身。距離。餘地。青蟹。過路客。 重複。煙花。家。越南。敘舊。捉迷藏。談話。寂寞。疼痛。 自由。表達。凋謝。煤炭。表白。等待。 |
夏 | 大端。兩忘。捕風捉影。 寫作。書寫。篩選。困頓。戲子。討論。話題。房屋。 攝影師。咖啡店。話。孤立。戰刀。潮流。 自閉。潔淨。交流。需要。愛河。天性。車站。擔當。閱讀。 缺陷。拍攝。奢侈。細節。底牌。夏天。靜物。選擇。規律。標記。 克制。評論家。詩人。非喜劇。風格。靜靜生活。遊戲。真相。 |
春 | 月棠記 |
創作背景
安妮寶貝稱,該書書名是指清素歲月錦繡時分。整本書有時光流轉般的基調,平和樸素,時時流動,每一個瞬間又是十分鄭重的。她還表示,雖然書名取做《素年錦時》,但書里沒有特定的時間順序,想到哪裡寫到哪裡。
人物介紹
重光:《月棠記》中人物。美好如植物一樣的女子,懂得堅守內心的格局,待人真誠實在,有一種粗率的優雅。
清佑:《月棠記》中人物。品性溫厚,知道如何修理草坪,有耐心種植一盆花,但又保持童真,不被世間標準界定。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素年錦時》平靜、隨意,有著自然的風貌、懷舊的氣質以及對於現實不動聲色的冷眼關注。作品分為夏、秋、冬、春四個部分,除了“春”是一部中篇小說之外,其餘部分都是散文和隨筆,展示了作者對於過往、對於人世、對於閱讀和寫作的思考,包括內心的自省、對他人的洞察。這是一本略顯私密的書,但卻架構了一道作者與讀者之間進行真誠溝通的橋樑。
在冬之篇中,一個共同的主題就是“懷舊”,而懷舊的對象則有所不同,有關於故鄉、舊城,還有關於童年、往事的。在《消失》中,可以看出作者對現代文明的擴張懷有一份敵意。在她的眼中,新的不一定就是好的,新的城市,反而喪失了舊城的美感和優雅,失去了原有的風韻,而這一點恰恰是一座城市的核心價值。在《童年》中,可以看出作者對自然之力、之美懷有一份敬意。她深刻地感受到了人與自然之間所應該秉持的和諧,這份和諧不是人與自然之間所進行的相互改造與改變,而是對彼此的尊重和敬意,這份尊重與尊敬,讓作者的文章多了份禪意。
藝術特色
與以往作品中“童年印象”只作為陪襯角色、處於次要地位的現象明顯不同,《素年錦時》中,童年印象被置於全書內容的首中之首,被作者主動放大與著重突顯,這是以往作品從未有過的現象。在第一部分“冬”的20篇文字中,童年影像宛如一幅幅古舊泛黃的老照片,漸次浮現於時光的流水之中:舊日南方家鄉青磚黑瓦的大宅,宅外早已銷聲匿跡的河流,宅間充沛豐厚的人情世象,馬路邊曾經茂密的梧桐、茁壯的野草、活躍的小昆蟲,雨後人家露天的晚飯,童年心喜的食物等等,作者以極其耐心與細緻之筆娓娓寫來,甚至不惜大篇幅地對自然細小物像進行極其精細的描畫。在對童年印象進行了綿長的回憶後,作者最終以抽離和超越而出的理性姿態,對“童年印象”進行了處理。
作者對“童年印象”的細緻描畫中,一個“幼時女童”的形象清晰可見。女童的個性包含了反差極大的兩個對立面:一面封閉孤寂、倔強固執,給對立事物以決然激越的反擊抗禦;另一面則敏感害羞、柔和善良,懷有對自然的深情相照,對“美”的驚怯疼惜與無限嚮往。“女童”個性的兩極,交錯起伏,既決定著作者自身日後道路的選擇與命運探索,也成為貫穿其所有小說作品的極具張力的兩極性。
《月棠記》作為《素年錦時》最後的文字,源於由真實到虛構敘述方式的過渡。這篇小說所刻意營造和鋪陳的“圓滿”便是由虛構而生,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前三篇里內蘊的矛盾和張力,讓這圓滿無法從根部獲得,僅僅陷入了對之前文字和創作風格的某種簡單重複。
作品評價
人民網:這部作品,表現出作者的關注點由早期書寫偏重的情感主題,逐漸轉移到知識和思省的層面。作品風格清淡洗鍊,觀點直率深入。文字如同穿越月光夜色的清越笛聲。
國畫家
何水法:她的語言不僅有一種女作家獨特的細膩和優美,而且透出一種非同一般的質感,溫和而有張力。
出版信息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ISBN | 版本備註 |
---|
2007年09月 | 作家出版社 | 978-7-5063-4101-1 | 第一版 |
2010年03月 | 978-7-5063-5159-1 | 精裝版 |
2011年08月 |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 978-7-5302-1132-8 | 十年典藏版 |
2013年11月 | 978-7-5302-1262-2 | 套裝典藏版 |
2015年05月 | 978-7-5302-1484-8 | 精裝典藏版 |
2017年01月 | 978-7-5302-1417-6 | 修訂版 |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