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媒微博

2010年1月27日18:39,《羊城晚報》新浪微博以“羊城晚報v”為名發表了第一條博文,從此形成一個新型的交流式傳播平台。


《羊城晚報》新浪微博的誕生和2010年1月28日召開的廣東省兩會有直接關係。當時報社討論決定,利用微博在網路的傳播功能,特別是利用微博的活潑形式,組織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通過微博發言。同時,每天在《羊城晚報》上開闢“微博”版,把微博上的主要內容加以整合刊登。
為方便記者發回現場花絮,給十幾個參與廣東省兩會報導的記者、編輯也開通了實名制微博。由此,形成了“對象—微博—平媒”這一模式。可以看出,初衷仍以傳統報紙為依歸。
《羊城晚報》記者、編輯發表了大量與新聞業務和新聞信息有關的博文,再經由微博轉發,短時間,冬粉數量就成為廣州地區日報微博第一名。
《羊城晚報》微博開通時,只有極個別的代表和委員知道怎么使用微博,在開會的同時,有時間主動在微博發言的人就更少了。幾天之後,情況慢慢發生了變化:代表、委員的發言越來越少,記者們的發言卻越來越多。與此同時,每天都會由編輯部門設定一個主要話題,由筆者通過微博發布,引導代表、委員和網友討論。但隨著關注度的提高、冬粉人數的增多,微博原有的自由發言特性即刻淹沒了人為設定的話題。《羊城晚報》微博在幾天后也因此轉變了方法,尊重話題的民意,由設定議題轉為反映議題,就是說,由紙質版面控制微博,轉為用紙質版面反映微博。
此時,在記者、主持人甚至編輯的心目中,重心已不再是如何落實到報紙上,而是如何打造與“享用”微博本身。微博已儼然成為另一個大眾傳媒。
與此同時,有人也統計了新浪網上的8家紙媒微博,截至2010年4月10日16:30,冬粉數量排名第一的是《新周刊》,第二是《南方周末》,第三是《羊城晚報》。《新周刊》是雜誌型刊物,其微博主要以非新聞趣味話題為主。《南方周末》是以深度報導為主的周報,他們的微博創立時間早於《羊城晚報》。其他均為日報型新聞紙媒,其和《羊城晚報》微博的最大區別是:一、他們的博文內容是報紙新聞導讀+連結;二、他們保持定期更新。
《羊城晚報》微博特殊性在於,記者和編輯都被要求定時完成微博工作,由此內容有高度的個性化和互動性,一條博文的轉發和跟帖數量常常上百人甚至數百人。這一點和名人微博情況相似,在日報型紙媒微博中則較為少見。
“報紙新聞導讀+連結”的博文形式和數字報沒有本質區別,更像是紙媒開在網路上的“廣告窗”。使用這種行銷方式,不得不說是一種被時代潮流催促下的應付,並不關心和網民的互動。
有效的紙媒微博,一種理想的情況是,紙媒所有記者、編輯全部以實名制開通個人微博,紙媒官方微博再通過轉發的形式,將記者、編輯的博文發布出去,變成個性化信息的集合發布。管理上,紙媒微博最好由一個團隊專職管理,紙媒應該定期開闢微博版,將網路互動落實到版面上,加大網路和平面讀者的流動。體制上,網路工作應納入記者、編輯的工作責任中,並以薪酬制度和獎懲制度加以督促和保障。
紙媒必須研究網民的需求:快速、海量、真實、自由、互動。這其中,海量對紙媒來說很難做到,但其他四點都可以通過微博滿足。
在前面論述過的紙媒微博的理想模式下,紙質的載體成為一種權威符號的象徵。紙媒記者同時在微博上以個人名義發布信息,個人形象和觀點得到強化,滿足了網民對真實性和貼近性的要求。紙媒可以通過微博這種貼近的方式,重塑明星記者,贏得網民。
在圖A中,報紙和讀者間是單向交流的,報紙通過自辦網站贏得一定數量網民,但報紙本身和網民直接接觸較少,報紙網站和讀者直接接觸也較少。可以看到,除網站和網民間以外,其他的各組關係都是單向的,互動性很差。
在圖B中,由記者直接參與的微博增加了報紙和客群的交流渠道。最直接效果是,通過報紙—記者—微博—網民的橋樑作用實現了雙向交流。
未來的紙媒記者在結束採訪後,要把他獲得的信息分類加工:其一按照報紙的要求寫成報導,其二寫成微博。經過身份認證有合法資質的記者微博,將對網路新聞形成衝擊,而經過大型紙媒整合的、大批記者共同撰寫的紙媒微博,將強有力地震撼入口網站的新聞板塊。

紙媒微博

在這一傳播模式中,紙媒微博有網路新聞的評論跟帖功能,同時還有後者沒有的獲得作者即時回復和與作者討論的功能。記者往往成為網友直接提問的明星對象,可以說,記者與客群的二元分類在此已不適用。記者突破其保守形象,不再相隔遙遠,而是個性化人性化地傳播。他不是只以一個記者出現,而且是以一個“人”的身份出現。在這裡,人人都同時有記者/客群/採訪對象的角色。職業記者以單位名義的出現,不過是提供了權威的另一種勢力,這也是這一傳播空間能夠生效(有用/可信)和持續的一個原因。可以這樣說,這是一種“全傳播”—互動即傳播,傳播由發布轉為互動,傳播由統一產銷轉為個體全方位交流,同時這種交流方向、內容、身份在即時變化中,是高速變化的“流媒體”,因此這是傳媒業革命性的變化。這就是“紙媒—微博”聯合體的本質。
如此,紙媒微博作為一種“生產方式”改變,不可能不引起各方重視。可以預計,以上情形其實也只是積極的開始,紙媒微博應會一兩年內飛速發展。
報紙參與微博,初期的效應是巨大的,但值得警惕的是,報紙的優勢在進入網路後,如同燃料一般,也就進入一種價值消解的過程,報紙的權威性、客觀性都很容易降低,記者稍不注意,就會被等同於一般網民,當這種價值散盡,報紙微博也就可能失去獨特性。
紙媒微博需要面對的最大挑戰就是對真實性的把握。個性化和帶有評論性質的表達是記者微博的最佳表現方式,把握難度較高,稍有不慎,可能會引發想像不到的理解和情緒。如果記者個人出現失實與偏見,並不會被紙媒官博禁止,相反,它可能會因為出自記者之口而被大肆轉發。
所以,微博上的失實可能會對記者和其所在紙媒造成更大傷害。網路是把雙刃劍。如果所有記者的微博都充斥著偏見和狹隘趣味,那紙媒官博該如何轉發?會不會逐漸退縮,最終回到“報紙摘要”這個最不用動腦筋也最安全的角落?以上問題是複雜的。個性化分眾傳播是人們的未來。但個性化絕不能理解為個人化,不是個人意氣,而是要求新聞依然要客觀,但要套用個性化語言、結構、方式;新聞評論也要在客觀的基礎之上,誠懇、公允、負責。這事實上是傳統新聞業的職業要求。
必須看到:一、報紙在網路時代尚未消亡,甚至依然是大眾媒介和高利潤行業,就說明這種行業不可替代;二、網路如同當初的電視,本身也並不是一種進步或民主的神話,它也是一把雙刃劍,形成價值更削弱價值;三、網友對報紙記者的歡迎本身也說明報紙的獨特價值。報紙的優勢應在信仰層面。它的經典價值也是它贏得網友的核心價值。因此,在記者參與網路時,要防止這種價值被稀釋。所以,要將其納入工作體系,變為單位行為,對主持人和記者的考評需要更加嚴格,這是極重要的一點。
紙媒微博紙媒微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