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紙坊街歷史上是原江夏縣一個有名的小鎮。在唐代以造紙作坊著稱鄉里而稱紙坊,沿用至今。明代兵部尚書熊廷弼(江夏人)的墳墓坐落於城南的紙坊街廣芳嶺,現在一個以
熊廷弼命名的原國防部長
張愛萍親筆提寫的“
熊廷弼公園”坐落在此。街內有“
龍王廟”和“龍井”古蹟,清代龍井頭有家豆腐作坊,製作精細,具有質嫩、色白、味美等特點,人稱龍井豆腐,曾馳名江夏城鄉。街西有一座海拔272.3米的八分山,山頂有“
慈雲寺”、“
小觀園”,山麓有“山泉亭”和“
白龍泉”等古蹟。山腳下還有大石洞,又名“
白雲洞”,洞門上刻有“
無梁殿”三個大字,傳為明代兵部尚書熊廷弼的親筆。大革命時期,
毛澤東曾派出武昌中央農講所的學生武裝,在
八分山一舉殲滅軍閥夏斗寅的數百精兵。
1949年5月武昌縣解放後,在鎮內設定紙坊鄉人民政府,1952年改為紙坊區人民政府(即當時武昌縣第一區),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成立紅旗人民公社。
1960年
武昌縣黨政領導機關,由武漢市城區內遷駐紙坊。
1962年撤區並社改稱環城人民公社。
1971年鎮社分治,將原環城人民公社所轄的農業部分劃出,另設大橋、鄭店、寧港三個小公社,改為紙坊鎮革命委員會。
1979年10月改稱紙坊鎮人民政府。
1998年撤鎮建街,改稱紙坊街道辦事處,是江夏區委、區人民政府派出機構。
2001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為了把紙坊街做大做強,將原紙坊街、大橋街和寧港鄉合併成現在新的紙坊街道辦事處。
氣候
紙坊街境位於
長江中游,冬夏季風交替明顯,屬於亞熱帶大陸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交替明顯,無霜期長,嚴冬酷暑時間短.
四季特徵
春季(3-5月)天氣易變,氣溫上升劇烈,雨量增多,常有低陰雨。入春後天氣轉暖,但因紙坊街境正處於南北冷暖空氣往返交替地帶,冷暖空氣交澤停滯的結果使雨量增加,春雨連綿,溫度雖有所上升,但又冷暖多變。
夏季(6-8月)氣候溫和,雨量集中,梅雨明顯.易發洪澇;盛夏,晴朗炎熱,多伏旱風。
秋季(9-11月)氣溫下降快,多秋旱,雨少,晴多,常見秋高氣爽,且又伴隨秋旱。
冬季(12-2月)寒冷少雨,時有凍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在全街土地面積中:耕地44895畝(其中:旱地14945畝,水田27260畝,菜地18000畝),占總土地面積23%;山林面積35719畝;水面面積2.8萬畝,(其中湖泊19000畝,塘堰3900畝,水庫1700畝,魚池3300畝)。
礦產資源
位於街西側的
八分山,礦體層位為泥盆系統石英砂岩礦體,呈層狀,總厚35-40米,總儲量達1359萬噸,現為大冶有色金屬公司採用,年產12萬噸。
水利資源
全街水利設施建設按照“小型多處,合理布局,解決死角,旱澇保收”的指導思想,全街建有大小塘、堰、水庫240處,總容量1280萬立方。其中:小(一)型水庫2處,小(二)型水庫17處。
行政區劃
行政村
邢遠長村 何家湖村 龔家鋪村 柏水嶺村
社區居委會
龍井居委會 復江道居委會 西港居委會
北華居委會 新北路居委會 站西居委會
郭嶺居委會 寧安居委會 橋北居委會
組的設定
全街有253個村民小組和335個居民個組。
經濟發展
紙坊街有中央、省、市、區駐街單位一千多家,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街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逐步納入了良性循環的快車道。
2002年全街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9.3億元,完成工農總產值55.05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40.9億元,農業總產值14.15億元,農村人均純收入達到3366億元,實現財政收入4680萬元。
2003年全街年計畫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2.6億元,完成工農業總產值50.8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40.22億元,農業總產值14.88億元,年計畫實現財政收入6520萬元。
發展規劃
按照市、區全面創建小康街的要求,堅持始終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促進區域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對後五年進行統籌規劃,到2007年,全街實現GDP49億元,財政收入1.2億元,農村人平純收入5200元,年遞增分別達到111%、20%、9%。
機構設定
街道由工委、辦事處、人大聯絡處、政協聯絡委組成。
街道工委、辦事處內設的機構有:黨政辦公室、組織人事科、紀檢監察科、宣傳統戰科、招商引資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社會服務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計畫生育辦公室、工會、團委、婦聯、人武部
土特產品
江夏湯遜湖灌湯魚丸
為一種新型的淡水魚深加工食品,是以
湯遜湖出產的無公害優質魚為主要原料,經精心加工製作而成,它有色澤如玉,口感強細膩滑爽,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及獨特的烹調工藝等特點。其脂肪含量低,而且富有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胺基酸、蛋白質,是“食魚不見魚“,強身健體,益智的營養佳品。科學研究證明,魚丸中富含二十二種碳六稀酸(DNA)能改善人的大腦功能,常吃能使人聰明,同時能減少心臟病發病率,預防
糖尿病、
腎結石及孕婦早產等多咱疾病。採用高溫殺菌,冷凍包裝保鮮等現代化技術處理的湯遜湖灌湯魚丸,涮.煮.炸.燴.拌食,隨心所欲,是筵席.快餐.居家旅行的方便食品。
江夏藠頭
藠頭又名薤在已有3700多年的歷史,椐《農桑輯要》中記載,早在南宋時期,武漢市江夏區
舒安鄉等地已開始大面積種植藠頭。江夏藠頭具有色澤金黃透亮,味破甜微辣清香,質地軟嫩脆糯之特點而久負盛名。食之能調和口味,解除油膩,健脾開胃,增進食慾。此外它既能當名菜獨用,又能做配料,調製各種美味佳肴。當地民眾中流傳著這樣兩句諺語:“久食佳看不知味,饞涎只為甜葛頭”,“胃口不開不用愁,只要食顆甜葛頭”。
東漢
光武帝時期,伏波將軍馬援南征紮營桃花源,將士水土不服,瘟疫盛行。後來喝了一老嫗獻上的擂茶秘方,佐以酸藠頭,馬援的軍隊才得以痊癒,舉旗大捷。如今,桃花源人在接待遠方最尊貴的客人時,仍然以擂茶加藠頭相待。據《本經》記載:藠頭“治金瘡瘡敗,輕身者不飢耐老”、“治少陰病闕逆泄痢,及胸癉刺痛,下氣,散血,安胎。”作為蔬菜的薤菜,清香鮮美,在古代深為人們喜愛。
在吃法上,古今和地區之間皆不同。《後漢書·龐參傳》:“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戶屏前。”一大本,說明這東西古來就是吃根的。藠頭的球莖不能生吃,後來有人用鹽水將其醃製,發現醃製後的藠頭酸甜可口,於是就棄根而食球莖。每年的9月-10月間,當地農民每戶種上數百兜,次年的芒種至夏至間開始採挖醃製,下半年食用。
旅遊資源
白雲洞
位於
江夏區紙坊鎮城西,八分山南麓。距武漢市區20公里。該洞為一天然大溶洞,縱穿於一座石山,全長300餘米,由前洞、中洞、天井和後洞組成。洞中冬暖夏涼,泉水淙淙,遍布石刻和鐘乳石。前洞口頂鐫刻的“白雲洞”三字,為明代兵部尚書熊廷弼所書。民間傳說昔日黃鶴飛離
黃鶴樓後,曾在此棲息,並留下“白雲黃鶴”之說,故由此得名“白雲洞”。
青龍山
青龍山旅遊開發是引進的大型綜合開發項目,總投資過億元。位於武漢城區以南19公里、江夏紙坊街附近的這處森林,擬分三期建設,包括江夏大道延長線、穿越青龍山的隧道等,計畫將青龍山建成集休閒、娛樂、觀光、度假為一體的綜合型森林生態旅遊場所。青龍山森林植被率高達93%,16年前就已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前身為林場)。園內已建成的景點有羅漢寺、山澗漂流、兵馬俑複製館、原始部落群、玫瑰園、
慈雲寺等,地質學家在青龍山自然生態休閒旅遊區,還首次勘測到豐富的溫泉資源。
醫療衛生
紙坊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前身是
江夏紅十字會醫院,位於古驛道85號,是一個公立、綜合型的社區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