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陽宮(浙江省湖州市宮殿名)

純陽宮(浙江省湖州市宮殿名)

道教著名宮觀。在浙江省湖州市境內的金蓋山上。清代嘉慶元年(1796),湖州府烏程縣遭士閔一得創建,鹹豐十一年(1861)被毀,同治十三年(1874)重建。現存建築有天將殿、抱雲庵、存希堂、純陽殿、五祖殿、崇德堂、官廳子(即客堂)、玉皇閣、巢鸞閣、斗姆閣、古書樓、本山祖堂、怡雲院、大悲閣等一百餘間,規模宏大,金碧輝煌;整個建築依山借勢,層層而上,獨見匠心,巧合天然,是浙江境內現存規模較大的道教宮觀。

古梅花觀,又名純陽宮,坐落在湖州城南金蓋山桐鳳(雲巢)塢,始建於嘉慶元年(1796年),是道教中全真教龍門派在江南的活動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純陽宮
  • 地點:浙江省湖州市境內的金蓋山
  • 創建時間:1796
  • 建築物:一百三十多間
  • 又名:純陽宮
  • 性質:景點
基本介紹,建築布局,歷史記載,歷代住持,

基本介紹

道教著名宮觀。在浙江省湖州市境內的金蓋山上。清代嘉慶元年(1796),湖州府烏程縣遭士閔一得創建,鹹豐十一年(1861)被毀,同治十三年(1874)重建。現存建築有天將殿、抱雲庵、存希堂、純陽殿、五祖殿、崇德堂、官廳子(即客堂)、玉皇閣、巢鸞閣、斗姆閣、古書樓、本山祖堂、怡雲院、大悲閣等一百餘間,規模宏大,金碧輝煌;整個建築依山借勢,層層而上,獨見匠心,巧合天然,浙江境內現存規模較大的道教宮觀。
純陽宮
純陽宮在金蓋山南麓,自南朝名士陸靜修於此結廬修習始,漸成道教活動場所。自南而北,建築錯落有致,依山勢從低到高,分三進而建。現存建築多為清同治年間及清末民初重建,總占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第一進建築有天將殿、抱雲庵及存希堂;第二進建築有祖師殿、五祖殿、宗德堂、官廳子、講堂及小廂樓;第三進皆為帶廊樓屋,有玉皇閣、巢鸞閣、斗姥閣、祖堂及古書隱樓。純陽宮梁架多為抬梁式,梁枋上雕刻戲曲人物或彩繪傳統故事,屋面為硬山頂,施小青瓦,陰陽合鋪。宮內尚存清嘉慶吳錫麒、梁同書,清光緒俞樾、戴翊清撰書的碑記及黃庭堅等帖石20餘方。
純陽宮“其地顯自六朝,彪炳於宋元,名賢逸士先後锺接其間”,歷史源遠流長,在道教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是清代全真龍門派在江浙一帶的活動中心,有全真教派“浙江第一道觀“之稱。人文薈萃,元趙孟、清俞樾、吳昌碩等眾多文人學士先後在此學習修行。建築規模較大,具有一定的特色,是浙北地區僅存的一處保存較好的道教建築。

建築布局

古梅花觀建築物共有一百三十多間,是江南最大的道觀之一。主體建築安設在三條橫軸線上,那是根據山體自然形狀而進行建築的,觀中的台階就說明了這一點,每軸建築前必有階數不同的台階,一軸更比一軸高,這在古建築中極為罕見(一般是縱軸線安置),因而更具有的神秘色彩,增強了宗教氣氛。
第一條橫軸線由轎子間、天將殿、抱雲庵、存希堂等建築組成。
天將殿(即神將殿):面寬三間,硬山頂,梁架結構為抬梁式,樑上彩繪有"岳母刺字"、"戲彩娛親"、"臥冰求鯉"等忠孝一類圖案。祀王靈官、火犀大仙(崇禎皇帝),四天將為岳元帥、趙元帥、溫元帥、馬元帥。
抱雲庵:天將殿東有抱雲庵樓屋三楹,光緒元年建,因是程先生的養靜處,故祀程老先生在上面,程老先生即程符(程符,名無心,其事跡詳見第七章)。
存希堂:抱雲庵東有存希堂。存希堂樓屋三楹,郡人邵玉峰建。光緒丙申,郡人潘錫春補懸匾額,取子輿氏言:"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機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所以取名"存希堂"。樓屋前種植了成片梅樹,亦是金蓋山的二十八景之一"梅鄔殘雪"。所謂梅花觀,自然與梅樹相關。南宋元嘉十四年(公元四七三年),道祖南天師教教主陸靜修,愛此山有靈氣,隱居金蓋山桐鳳塢,在讀書堂的基礎上築梅花觀,植梅自給,修真於此。另《金蓋山志》載:"大殿前梅實分二種,一種味甜,一種味酢。山中昔多古梅,有圍二三尺者,兵燹(太平天國革命)後都被砍伐,其殘乾剩根削取一片能療疾"、"山中昔多古梅,實源於宋代"。
轎子間:天將殿西有轎子間三間,其用處自然是為了讓乘轎子來上山進香的大家閨秀們停轎子用的房間。
第二條橫軸線由正殿等組成。
正殿:即純陽宮,宋朝前稱雲巢,曾是元朝仁舍閔牧齋的歸隱地。正殿面寬三間,連前廊,硬山頂,梁架結構為抬梁式,樑上雕有"暗八仙"以及瑞花等景物。正殿供祀敕封燮元贊運孚佑帝君--呂純陽祖師神像。嘉慶四年(公元一七九九年)純陽祖師又被賜以"燮元贊運"徽號,並諭各省通祀。同治年間重建後,湖州府知府陽榮緒、烏程縣知縣趙煦詳,請列入祀典,春秋致祭。同時懸掛有湖州鈕狀元之孫女鈕有恆之夫戴季陶親筆書寫的"忠孝神仙"匾額,她亦是古梅花觀的龍門派第十五代俗家坤道弟子,派名戴鈕本一。鈕有恆,湖州烏程人,其丈夫就是長期擔任國民黨考試院長的戴季陶。清光緒十二年(公元一八八六年)六月四日,她生於湖州西門勤勞街木橋河頭。在前清時候,那裡有一個鈕家狀元廳,以後狀元廳雖遭火災,當時的鈕家狀元名叫鈕福保,他的兒子有鈕承聰、鈕承藩等,鈕有桓是鈕承聰的女兒。鈕有桓本名浩,字養吾,她的小輩,都叫她"景姑娘"("姑娘"即姑母的意思)。她一十七歲時進南潯潯溪女學。當時,秋瑾從日本留學回來,曾在該校任教。徐錫麟、秋瑾事件發生後,她回到湖州,改名有恆,進吳興女校讀書。二十四歲那年,以第一名的名次畢業。這-年的冬天,鈕有恆去上海任教。
五祖殿:正殿西有五祖殿,供道教中張道陵(正一教)、葛洪(靈寶派)、呂洞賓(全真教)、許謐(上清派)、薩守堅(清微派)五位宗祖。就是說在古梅花觀的歷史中,先後有正一、靈寶、全真、上清、清微等五個道教的教派在觀中活動,所以奉祀五位祖師的塑像。
崇德堂:正殿東連崇德堂,亦稱雲巢廳,祀全真教龍門派祖師邱長春真人(故亦稱邱祖殿)、陶太定真人、沈谷音真人。乾隆中,朱烜(音選)首創,兵燹未毀,郡人潘錫春補懸堂額。
官廳子:崇德堂東有官廳子,即白雲深處,乾隆己酉,朱文正公圭督浙江,試湖州畢,至雲巢題額曰:白雲深處,並聯"雲將問道鴻蒙躍,巢父臨源犢飲清",懸掛山門上面,後遭兵燹。歸安沈秉成補書,今懸在書隱樓下。屋裡書畫琳琅滿目,觀里道士根據不同季節,懸掛不同書畫以應自然之變化,其中有唐寅之花鳥真跡。官廳子前有廊,原廊壁嵌有黃庭堅等書碑一十二方,現搬至古齋假合龕里。
講堂: 即撥雲精舍,在官廳子東。道光戊戌,竇常、薛陽桂建。同治乙丑,郡人張維楨、丁紹芬、潘溶重建,其上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等匾,郡人潘錫春補懸舊額,為觀內道士講經傳道之所。
第三條橫軸線由玉皇閣、古齋假龕等組成。
巢鸞閣:玉皇閣西有巢鸞閣,光緒已醜,郡人徐翔建,歸安楊峴題額。祀純陽祖師神像,為觀里道士扶鸞場地。現祀的祖師小神像由杭州抱朴道院當家高信一先生所贈。
玉皇閣:即彌羅寶閣,為樓廳五楹,供玉皇大帝,兩江制台沈秉成(下昂竹墩人)補書"太虛真境"匾,祀昊天上帝。嘉慶戊午洪銑建,嘉慶四年,定親王所賜"太虛真境"匾額,並聯句云:"在在尋聲扶妙道,心心相印錫通靈" 。同治中震澤徐澤之暨壇下善信等重建,殿上有成親王書"彌羅寶閣"、定親王書"蓬萊方丈"、鄭親王書"古梅福地"匾額。左右兩壁有前邱吳靈圃先生所寫墨竹,可惜俱毀於兵,郡人潘錫春,恐後人之不復知,於光緒丙申年補懸其額。
斗姥閣:玉皇閣東有斗姥閣,亦稱中天寶閣,沈秉成書"中天寶閣"匾,中天寶閣祀斗姥元君,亦是洪銑建、彭芝庭修撰書額,均遭兵毀。同治中,郡人沈秉成重建。
古書隱樓:斗姥閣東有古書隱樓,同治乙丑,郡人張維楨、沈增重建。書隱樓相傳衛正節先生舊額,乾隆時梁太史同書,題曰:古書隱樓龕,祀衛正即先生於上。亦是觀里藏名貴書畫之所。
古齋假龕:在巢鸞閣下,光緒丙申郡人潘錫春補額,馮文蔚書,並題跋。齋假龕舊額,相傳為元趙仲穆先生所篆,早已毀失(按:元趙仲穆跋曰:"丁亥仲春月,友閔牧齋先生歸隱春谷中之齋假龕,龕為宋沈東老所築,舊有額已不存。余因題'古齋假龕'四字為贈,有詩曰:'一夜不成寐,欣聞谷隱君,幾生修到此,直接衛華亭',以牧齋理學淵深,為世先覺而退隱於此,其志其人豈不當與春谷先哲共垂不朽歟!"見《金蓋志略》)。嘉慶戊辰,梁山舟先生為補書之嗣,又毀於兵燹,同治間復重建。宋時沈東老在齋假龕中祀的呂祖銅像,清閔一得建純陽宮後,改祀呂祖在正殿即純陽宮內。現古齋假龕中存放著文革後僅存的幾塊碑文和"血石"等古蹟。
懺台:古齋假龕東即玉皇閣樓下是懺台,是觀內道士做早課、晚課之場地,大小懺事亦在此做。供沈谷音像(沈是歸安竹墩人,龍門十代高東籬的大徒弟,皈依杭州西湖金鼓洞廟,晚年回歸安射村道院,派名一清,道號輕雲子。閔一得拜高東籬為師亦由他引薦)。
讀書堂:在中天寶閣下,閔苕敷的高祖閔牧齋讀書處,舊額為唐陶山先生所書,相傳是東晉何克正所築。
金峰五師堂及祖堂:金峰五師堂即本山祖堂,樓上祀陶靖庵高士、沈谷音真人及閔懶雲、費養和、周抑凡三先生。下為贊護祠,現稱祖堂。在祖堂中設有祖堂記名錄,記名錄中除供本山名道外,還供奉顏真卿、杜牧、張志和、孫覺、蘇軾、汪藻、王十朋、勞鋮、栗祁、吳綺、胡承謀、李堂、阮元以及浙江學政彭啟豐、竇光鼐、朱圭等五十四位學儒有業績的著名文人,而他們都曾在古梅花觀讀書、修身、養心和資助過。
挹翠樓:與祖堂天井相對講堂後有挹翠樓,同治癸酉,主山锺來震建,郡人潘錫春補額,其底層是尋真小憩。
澹泊齋:光緒丙申,郡人潘錫春補額,凌瑕書,並有跋。相傳讀書堂西偏,有精舍,為遊人所罕到,舊名澹泊齋,是歷代高道閉關練功、修性養靜的地方。按:《道德經》云:澹兮其若海,泊乎其未光。澹泊者,安靜無為之貌也,在沈(輕雲)祖師傳中,本有金蓋澹泊境語,其義應當取此吧。另有一澹泊齋在歸安南鄉射村開化院,為谷音真人蛻化處。討袁之役失敗後,戴季陶先生曾躲藏在澹泊齋,躲避了袁世凱的追捕。
古梅花觀除主體結構外,主體建筑西南建怡雲院,系四合院式樓房,怡雲院供奉玄帝,亦稱玄帝閣。壁間嵌有俞石草書碑。玄帝閣南建有古梅花觀功德堂。在主體建築東南建有大悲閣,大悲閣也是四合院式樓房,閣中供觀世音大士即慈航真人。大悲閣後建有淨塵廬,亦系中西合璧樓房。在大悲閣東還建有佛祖殿,供奉濟顛和釋加牟尼。大悲閣、靜塵廬和佛祖殿現開闢為古梅山莊,供遊人休閒、遊玩、休憩之用。

歷史記載

東漢吳赤烏間(公元二三八-二五一年),鹽鐵尹屈楨(即尹無我,為蓬萊長史)和其叔叔屈東生、友韓珊珊、田玉冊一起曾在金蓋山居住。屈楨曾在石盂里著銘,承藏在金蓋山山塢里,晉末當地人掘得,銘上刻有"金蓋矗,生民樂,稚川來,可駐足" 的字樣,那時山有南北二塢,統稱橫山。
《道藏》有金蓋山上應北斗靈開宮,宮有北上金蓋之說。故葛洪祖師(葛洪,字稚川,自號抱朴子,公元二八三-三六三年)曾在湖州金蓋山煉丹。據《職方圖志》記載:"葛仙煉丹處天下有十三,烏程居其一",湖州城南五十里的葛仙山便是葛洪煉丹之處。民間傳說葛洪祖師最初在湖州烏程煉丹時,因金蓋山風景秀麗、幽竹萬桿、環境優雅,是神仙住的地方而最適合煉丹,所以他選擇在金蓋山山腰桐鳳塢(即現古梅花觀前)結茅壘灶,架爐煉丹,擺下香爐案桌,天天祈神保佑。但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煉製,開啟丹爐時因第一次經驗不足而沒有煉成功,他一氣之下把煉丹爐一腳踢到半天,丹爐便落在杭州西湖里,西湖的三潭印月就是當時葛洪祖師踢翻的煉丹爐的三隻腳。煉丹爐踢起後,便在金蓋山前留下了三個爐腳的深潭,即在山前的呂龍、子龍、白龍三潭,與杭州西湖的三隻爐腳遙相呼應。後來,葛洪便把煉丹的地方搬至湖州城南五十里的葛仙山和杭州的葛嶺等處繼續煉丹。
東晉時何克正,是晉代的奇人,名楷,字克正,後為吳興郡守。《金蓋志略》:"其先憫世之心綦切,為築讀書堂,以歷後學,尚孝友,學教不倦,天下宗之惜。未幾,而世革,王衍輩有以誤之耳,方太守之開讀書堂於金蓋也"(按:何楷讀書堂,在金蓋山西北麓,金蓋山因名曰何山。宋蘇試有登何山詩,蘇舜卿有何山讀書堂詩,均載府縣誌。按:《金蓋志略》載:何楷開讀書堂,四方從之學者眾,堂上設大锺,從者各設小锺,每晨起,自撞大锺,其四山小锺皆應,有不應者,必呵責,亦可想見教鐸之嚴)。
南宋朝元嘉(公元四二五-四五三年)初,道祖陸靜修謚簡寂,愛此山有靈氣來隱居,其修道所居為梅花館,即後之梅花觀。在山植梅三百本,匾曰梅花島,榜聯云:"幾根瘦骨撐天地,一點寒香透古今",同時在觀旁建梅花館和雪心亭,心識手寫著《齋戒儀范》一○○卷,被尊為南天師教教主。陸修靜也稱陸簡寂,《金蓋山志》載:"金蓋開山道祖陸簡寂","金蓋山雲巢者,本晉陸簡寂故居"。《湖墅紀聞》載:何楷讀書堂之南,為陸修靜梅華館,即宋沈東老所築齋假龕之地。又載:"梅花館,相傳晉陸簡寂曾居此,又名春谷,今之桐風塢也。"因而在南朝時,古梅花觀稱梅花島。
唐天寶(七四二-七五六年)中,張志和,道號玄真子,會嵇山陰人也。博學能文,當擢進士第,善書,喜飲酒,三斗不醉。守真養氣,臥雪不寒,入水不濡,天下山水,遊覽殆遍。晚年寄居何山讀書堂,時往來於苕霅間,青笠綠蓑,斜風細雨,吟詠自如,未嘗懈興。
元至正(公元一三四一-一三六八年)間,烏程晟舍望族閔牧齋,又號雪江,閔苕敷之二世祖。精通六韜,博雅能文,在政治上與元朝統治者不合,晚好黃老術,卜居春谷,來金蓋山桐鳳塢修真養身。山居後,與高士呂徽之、趙仲穆為友,購室於桐鳳塢,後又葺修宋齋假龕,使之一新,並由趙仲穆籙書題額。趙仲穆篆其額曰古齋假龕,並有跋語。他經常看到山塢中"雲氣升其顛,有若巢焉",所以將道觀的"齋假龕"額改為"雲巢",而桐鳳塢也稱雲巢,羲取金蓋出雲之意。據清同治《晟舍鎮志》載元末晟舍人(吳興望族)閔遜(字子謙,號牧齋)拒張士誠徵召,隱居雲巢。閔牧齋博學、好古、能文,並精韜略。張士誠、陳友諒踞吳中,求賢若渴,征閔牧齋出仕。牧齋"傾家承納湖州路國課",裝瘋三年。張士城仍檄征牧齋,並加號"國賓先生"。牧齋於是"寢食不避穢語,言雜怪誕,士誠乃浩嘆而使之歸,遂隱居金蓋山雲巢"。故在元後古梅花觀稱雲巢廟。
明英宗天順三年(公元一四五七年),龍門道士沈頓空至金蓋(從此金蓋山開始有了龍門派的道士),掛瓢於書隱樓,慨仙蹤之不振,吊(音吊)逸緒之無承(蓋指陸、呂、梅、沈、衛、閔諸先哲)志,問水尋山,陶情適性。居有年,一日辰起,見虎臥檐下,逐之不去,師曰:"汝具天性,奈何好殺,今後能戒否?"虎起而復伏,若受戒然,與處數載,有如貓犬之附人。僧眾異之,鹹願皈元,一時滿山蓄髮,遠近稱謂勝事(《缽鑒續略》載之,按:蘇柳塘《蝶夢齋筆談》載之甚詳)。
明時金蓋山屬歸安陶氏,陶氏闢為淨居。明末崇禎(公元一六二八-一六四四年)間,陶氏淨居已半屬權貴,雲巢為吏部尚書錢澹之別墅,而齋假龕則為藕益禪師旭卓錫之所。當是時,其西南曰云根,正節先生故址,清初高僧藕益寓焉;東曰淨心,仍宋額也,即古齋假龕;康熙間,高僧悟澈居之;東北即宋淨塵,康熙初,閔雪蓑居之,意承牧齋先生高志,為金蓋嗣師陶名思萱授業師。其東南曰淨聖,明時顯貴吳氏居之,清初歸僧守;雲根之南,元曰雪心,即今雲壑,明時曰淨雲,仍宋額也;淨聖之北曰云蘧,詩僧文藻居之,著有《蘧雲詩草》;其東南曰白雲,即宋雲岑,元仍其額,正節先生書隱樓,築其址北。
明刑部尚書閔莊懿的曾孫閔聲(號雪蓑),為祟幀十五年(公元一六四二年)副車(鄉試副榜),博學能文精詩善畫。明亡,為南潯莊史之案中的奸人告訐,受牽連下獄。閔雪蓑賦詩自若,幸獲出獄後,即歸隱金蓋山,與陶靖庵為忘年交,其為陶石庵授業師,至八十四歲卒于山。
清順治(公元一六四四-一六六一年)間,僧眾星散,屋宇傾頹,過而問者幾於致,慨邱墟矣。幸峨眉陶靖庵先生棄業來游,尋訪舊址,翦茅辟徑,葺而居之,先生字錦城,以陶然自居,更字浩然。其父紳,中萬曆朝(公元一五七三-一六二0年)武舉,授吳興千戶,遂來湖州。順治十五年(公元一六五八年),受戒於北京白雲觀王常月。王昆陽真人以卷冊、如意、玉塵、芝杖遣程諤山寄授,命名守貞,旋隱金蓋山十八年,開全真教龍門派雲巢支派。閔雪蓑,為詵疏引,以襄厥事錢弗之,與尋以志焉。造訪錢氏裔,求向所謂雲巢者,疑欲重建殿宇,以奉呂祖。未逮,於康熙十二年癸丑(公元一六七三年)九月二十七日說偈而逝,偈曰:"我生也,寄我死也,義耿耿百千秋,難了此生戲,不如去,不如去。" 葬於金蓋山之陽。
乾隆甲午(公元一七七四年),錢氏後裔有去志,尋為山麓沙氏,有祠宇完固。未幾,毀於沙手,道場為之若失,鬼蜮技倆竟若此可畏哉!惟時,董其事者,屺瞻也。屺瞻,亦陶姓,湖之歸安人,繼靖庵之志,勉事株守,歿傳徐紫垣。徐傳蔣通祥,蔣傳陳陽復。之數君,皆克以清淨為宗,承茲道脈、或精元理、或洞經書,知黃白而弗行,明數術而弗卜,故皆不樂以名跡顯人,亦罔識為有道士也。徐隆岩遜而出隱下昂三元宮,避暴僧也。已而蔣君通祥入金蓋,蔣君洞庭人,性柔而遜,不為暴僧忌,斯時山居頗不易,非僅一暴僧也。乃售錢宇材,得資若干,購得錢氏庵山,不三年,修竹萬竿,屏映淨眾。淨眾幽勝,趣倍曩昔,此為蔣君寓守時事。
乾隆五十(公元一七八五年)年,歲大旱。陳陽復適游寓餘杭之白雲閣,為之禱雨,甘霖大澎。里人鹹爭仰之,挽留不果,尋即示期,長逝於望湖樓,先是香從體出者三日,氤氳流布,城市皆聞。羽化後七日入龕,目光不落,顏色如生,雖古神仙去世未有,若是之靈跡昭著者。邑之人,請於官,為立祠像以至崇。嘉慶二年(公元一七九七年)夏,大水,南塘危,官驚怖,竟詣祈禱,陳像忽自躍出,離座丈許,牆崩而水退。邑候為改建閣以奉禮祀,凡有誠懇,靡不應鄉。陳之神雖靈於餘杭,閔敷苕謂陳陽復之功,實基於金蓋也。
乾隆五十三(公元一七八七年)年,則有歸安縣荻港春陽朱君 (朱熹後裔)來,自雲怡睹勝境盡在荒悲道場之中,決舍巳成之業,遙承欲絕之緣,雖韋群踞擾,橫逆頻加,而春陽則於備嘗艱苦之中,冀綿一線危微之力,蓋不忘幼時受知於紫垣徐君,徐曾有"繼吾道而興者,必是子也"之語。歸山後,果見都士靈集,問道紛來雲巢故址。未幾,而悉歸故主焉。由是戮力勸輸,鳩工庀(音批)材,即今之呂祖殿、崇德堂、神將殿,巍乎煥然(按:春陽建有呂祖殿、神將殿及崇德堂,也名雲巢廳,祀長春真人即邱處機,今呼雲巢廳)。嘉慶初年,山水大發。牆垣傾圯。適懶雲子入山,乃重建焉)。其中興之功,與夫承先之志而惠諸後學,有郭得而泯滅哉,至誠可格陟降,非虛呂祖感其誠,降筆尊其地曰宗壇。蓋以源開北宋遐邇支派,胥由此分。工甫竣於壬子(公元一七九二年)五月五日,春陽忽遺句云:"冒昧山中客,逍遙世外人,生平未了事,留待後賢行。"語畢,遂化。
乾隆己酉(公元一七八九年),朱文正公圭督浙江,時提學兩浙,試湖州畢,至雲巢躬詣瞻謁,題額曰白雲深處,聯曰:"雲將問道鴻蒙躍,巢父臨源犢飲清",懸在山門之首,後遭兵毀。歸安沈秉成補書,懸在書隱樓下。
嘉慶元年(公元一七九六年),閔苕敷來金蓋山(閔苕敷讀書窮理,資性絕人,尤勤於著述,"采掀群書,參以舊聞",寫成《金蓋心燈》八卷,並輯書"隱樓藏書"二十八種,曾編輯《道藏續編》第一集,還撰寫了《金蓋志略》等著作。在金蓋山隱居五十年,演教傳宗,著書立說,"以儒釋之精華,詮道家之說",融儒佛道為一體,自稱為"金蓋山人",卒時七十九歲)後大興土木,在朱晅春陽所建崇德堂的基礎上,旁拓徐庵、淨心庵(淨心庵在桐鳳鄔,明季屬歸安陶氏。錢庵在桐鳳鄔,明吏部郎中錢鎮別墅。徐庵在桐鳳鄔即齋假龕。以上三庵即今雲巢舊址:錢庵為錢澹庵祠,乾隆中朱春陽購基建崇德堂供奉純陽仙師,齋假龕,淨心庵為閔懶雲續拓,因之建純陽宮)地,與同道桐鄉鮑廷博、烏程閔鄂元、歸安陳陽復、蘇州洪銑、浦江徐德暉等拓建為規模宏大的純陽宮,祀敕封"燮元贊運孚佑帝君純陽祖師"。尊陸修靜為開山祖師,所以此時觀始稱為古梅花觀。清文人吳錫麒撰《金蓋山純陽宮碑記》,對閔苕敷建造純陽宮記述甚詳,此碑今尚嵌在古梅花觀講堂的牆壁上。
嘉慶二年(公元一七九七年),大水發于山牆垣,傾圯諸,負逼追人,皆望而避之。閔苕敷息裝未久,睡中忽有吟陸簡寂"幾根瘦骨撐天地"聯語,警寤,猶聞其聲,心眷眷不能置,乃攜(音攜)浦江徐子德暉入宿,是山薪則采於巔,水則連於湄,豺虎為鄰,蒼涼滿目。時且風雪盈山,缺無粒粟者二日,自分甘以死守,更無悔心。忽聞叩門聲急,疑為索欠者,啟戶視之,乃故人林公琅,自滇回蘇,應夢相訪。初未知閔苕敷巳入山,乃解囊以贈,遂得易米,療數日飢。次年春,林又攜(音攜)償白金八百。苕與徐子益勵進修之志,復齋假龕址,以圖興建。
嘉慶戊午(公元一七九八年),姑蘇洪銑出資建彌羅寶閣,祀昊天上帝。事由姑蘇洪氏母病,革有感至山,徐生應治之,三易其劑,沈屙頓起。夜感陸祖夢,益深信奉,自願捐舍白鏹約計萬金,此斗姆閣彌羅閣所由成也。左右兩壁有前邱吳靈圃先生所寫墨竹,可惜俱毀於兵,今郡人潘錫春,恐後人之不復知也,於光緒丙申(公元一八九六年)補懸其額。
閔苕敷又於斗姆閣東偏齋假龕址,廓建房屋二進,一作祖堂,一作客座。梁太史山舟題以額,曰古書隱樓,並為之跋。前有隙地,別治一圃,擬植桐梅數本,非敢追風前哲,聊以不忘遺足跡耳。閔苕敷入山十四載,其間崇構殿庭,整除道路,固賴呂祖靈應所致,而後先襄事者,近而苕霅,遠而蘇禾,或以言施,或以力施,或以財帛施,施各其施,要皆有功於金蓋者也。
嘉慶四年(公元一七九九年)已未,蒙親王等名公巨卿書題匾額,使純陽宮影響更大。定親王書"太虛真境" ,鄭親王書"古梅福地", 成親王書"彌羅寶閣"、"蓬萊方丈",並聯句云:"在在尋聲扶妙道,心心相印錫通靈。" 湖州府知府陽榮緒、烏程縣知縣趙煦詳,請列入祀典,春秋致祭。
嘉慶五年(公元一八00年)欽蒙天錫綸音,頒以"玉清贊化"匾額,均得摹懸祖殿,以昭敬肅。姚兆芝名陽信,道號兆芝,諱端,字肇之,德清人。以花翎同知調南河尋署山東競沂曹濟道(即嘉慶五年,奏報安瀾入告,欽奉頒賜御書"玉清贊化"匾額者),著有《安瀾紀要》、《剛瀾紀要》,錢唐張勤果公曜,重刊二書,通頒山東,河工奉為法程。
嘉慶七年(公元一八0二年)秋,閔苕敷又念山徑崎嶇,恐慕道者裹足不前,而自河口進山徑亘二里許,欲平除之工且非易。忽得欈(音最)里童翁,年幾入秩,病體龍鐘,感夢而來誠求丹藥,一服而病即霍然。乃倡砌石路百丈,復建雲香橋於尋真溪,往來行客得免褰裳涉險之患,翁其不愧善人歟。嘉慶九年(公元一八0四年)冬,翁之姻孫張某,亦為祈方而來,得吳沈埠桑椹十五枚,紅紫相間,虆(累)若貫珠,以非時所有為異,持歸服之,病即尋愈。翁復勸輸路,疏以襄善舉其餘。踴躍慨助者,另外儲存碑誌。戊辰(公元一八0八年)夏,山水暴長,橋樑復圯,潭亦動塞。尋真溪路幾作迷津。翁復捐銀補苴之,適其姻張子來,復於前桑得椹一握。翁見之喜甚,因以和入濟世丸內,普利無算。
道光戊戌(公元一八三八年)年,竇常、薛陽桂建拔雲精舍今稱講堂。同治乙丑(公元一八六五年)年重建之。鹹豐、同治間,純陽宮再遭劫難,盡遭兵燹,觀中昔多古梅,有圍二三尺者,兵燹(太平天國革命)後都被砍伐,唯乾隆中朱炬所創崇德堂未毀今仍舊構,光緒丙申(公元一八九六年)年,郡人潘錫春補懸堂額。
同治三年(公元一八六四年)起,邑中諸君解囊出力重振桐鳳塢。據俞樾《金蓋山重建純陽宮記》,兵燹後锺雪樵即裹糧入山,接著張聽泉、陳蓮青、龐蓉坡等在斗姥閣址誅茅為屋。不久,遂與丁曉芳、潘春洲等重建講堂。俄而,程子翔解囊,其後丁漁肪、凌曉五、顏景虞、沈茂庭、邵玉峰等建大殿左右樓,邵玉峰又創山門及龍神、土谷二祀。接著,沈仲復出資二千餘兩重建斗姥閣。同時,張聽泉與沈雲門建古書隱樓及祖堂等處。山中舊觀僅彌羅閣末復,程君與諸同道集議於天醫院,有邵玉峰、丁漁舫、姚守梅、王桐齋、姚錦江、朱仰山、徐伯銘等出資,半年內建成彌羅閣。之後即光緒元(公元一八七五年)年,又築抱雲龕(即程符養靜處)、龍嶠山房、挹翠樓、尋真小憩等。
同治乙丑(公元一八六五年),郡人張維楨、沈增重建古書隱樓。書隱樓相傳衛正節先生舊額,乾隆時梁太史同書,題曰古書隱樓龕,祀正即先生於上。同年郡人丁紹芬、潘溶重建撥雲精舍,其上為"山雨欲來風滿樓",郡人潘錫春補懸舊額。
同治庚午(公元一八七○年),郡人丁嗣瑤、顏連沅、桐鄉沈寶樾等重建純陽宮。
同治(公元一八六二-一八七四年)中,震澤徐澤之暨壇下善信等重建彌羅寶閣,閣下原設谷音沈祖像。張維楨、沈增、趙復振建金峰五師堂,樓上祀陶靖庵高士、沈谷音真人及閔懶雲、費養和、周抑凡三先生,下為贊護祠,即今稱祖堂是也。郡人沈秉成重建中天寶閣,祀斗姥元君,舊亦洪銑建、彭芝庭修撰書額,均遭兵毀。
同治癸酉(公元一八七三年),主山锺來震建挹翠樓,郡人潘錫春補額,其下為尋真小憩。
至同治十三(公元一八七四年)年,重建純陽宮落成,前後用時十一年。詳見俞樾《金蓋山重建純陽宮記》。
光緒已醜(公元一八八九年),郡人徐翔建巢鸞閣,歸安楊峴題額。
光緒十六年(公元一八九0),沈秉成和南潯富商邱氏在主體建築東南合建"大悲閣"。"大悲閣"系四合院式樓房,閣中供慈航真人即觀音大士。
光緒丙申(公元一八九六年),郡人邵玉峰建存希堂,郡人潘錫春補懸堂額,取子輿氏言:"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機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因顏之,曰存希。潘錫春同時補懸澹泊齋額,凌瑕書,並有跋。讀書堂西偏,有精舍,為遊人所罕到,舊名澹泊齋。按:道德經雲,澹兮其若海,泊乎其未光。澹泊者,安靜無為之貌也,據沈(谷音)祖師傳中本,有金蓋澹泊境語,其義自當取此,另一澹泊齋在歸安南鄉射村開化院,為谷音真人蛻化處。
同年,郡人潘錫春為古齋假龕補額,馮文蔚書,並題跋。齋假龕舊額為元趙仲穆先生所篆,毀失久矣。嘉慶戊辰(公元一八○八年),梁山舟先生為補書之嗣,又毀於兵燹。
光緒二十九(公元一九○三年)年,湖州富商俞世德在主體建筑西南建"怡雲院",也是四合院式樓房。"怡雲院"供奉玄帝,所以亦稱玄帝閣,壁間嵌有俞石草書碑。竹墩沈秉成(沈秉成,進士出身,曾任兩江制台,其子沈瑞琳是晚清道台,民初任外交總長、內務總長、父子倆均是入教弟子)又在"大悲閣"後建"淨塵廬",系中西合璧樓房。與此同時,上海富商鄭合英在"大悲閣"東建"佛祖殿",供奉濟顛釋迦牟尼像。
辛亥革命後,南潯富商又出資建房數幢於廟旁,作為遊客寄宿之所。一九三七年冬日寇占領湖州,因雲巢處於杭長公路之側,日寇據為要隘,廟宇和財產又被摧毀。
至民國初(公元一九一二年)年,全真嗣龍門道士注重練氣功的養生之法,經常組織講解邱處機的《養生法》,因此吸引了眾多社會上層人物(包括官僚、紳士、富商)為入教弟子。北京中央道教協會吳興分會設在古梅花觀的"淨塵廬"內。古梅花觀還設立董事會,由姚守梅、高翔仙、韋文伯、李仲篪、鄭宇壺、高古聲、溫選臣等紳士任董事長或董事。
民國己未(公元一九一九年),潘益寰名本嘏,儒名壬林,號憲臣,道號益寰,佛名覺夙,吳興雙林籍,行商滬上,為綢業及同鄉董事有年,在滬籌款,在吳沈門河埠建有雲巢石牌坊,畫家王震書聯:"滄海雲鵬,天光乾舞;老松巢鶴,遠來洞參"。吳昌碩書聯:"雲排谷口神仙出,巢隱松間鴛鳳棲"。石牌坊一九六八年文革期間被拆除。
一九三0年至解放前,古梅花觀由當時富商高古聲(時人稱高古聲為高半天,為吳興商會會長)任董事兼主持,有了社會上層及眾多富商的支持,不僅使道觀建築得到重建和擴建,而且教徒也迅速發展。當時古梅花觀已設總壇,亦為全真龍門派浙滬道教總壇,其下有分壇七十二個,在湖州城裡有蔭雲壇、依雲壇、遺雲壇等;菱湖有還雲壇,雙林有指雲壇,織里有萬雲壇,下昂有皈雲壇;在長興縣有同善堂望雲壇等;在德清有梵雲壇,武康縣有碧雲壇,孝豐縣有錦雲壇;在嘉興有瑞雲壇;在上海有覺雲壇、會雲壇、一善社、位中堂、集雲軒等分壇,入道人數達上千人,在龍門派發展史上可稱得史無前例,成為全真教龍門派在浙滬一帶的中心。
當時,觀內雖為素食,然菜餚極豐富。觀里設總理一人,叫做守山,管理全廟一切事務。協理一人,輔助業務,司事數人,分任收租、會計、庶務、文牘,略給薪資;還設總管帳、外當家,內當家、接待師、茶房、食差、正付賣辦(時觀里有買辦船二隻,天天進城購菜、接送香客等,一應物品均用高古聲之名片賒欠,年終結算)、大殿值日、倉庫值頭、廚房灶頭等職。僱農民若干人,種植田地山場。常駐道士數人,汪明荃為當家,擔任早晚課,誦皇經等。遇有懺事及其它活動,觀里道士不參與諸項活動,而是由分壇道士進行,而分壇道士僅供應其糕點等而無其它收入和保酬,所有活動均為義務,足見當時修道者之通道篤也。
廟內主要經濟來源,靠不動產。有田地山場約一千多畝,城裡有市房若干所。土地房產的收入,供駐院道士作生活開支以及日常香燭費用,如有不足,再由董事和司事們以兜攬仟事的懺金和兜售皇經及長生疏牒所得以補充之。廟宇大修理或做大法事,則向外界捐募補充。一九五一-一九五二年土改時,觀中尚有廟產上千畝,如長興有水田三百多畝,吳沈門、朱家壩及小港村均有田產。山地則更多,直到道場山交界,白銀萬兩,金神像、銅神像不計其數。因而所有在觀道士全部評為地主,當時有汪明泉、李善之、謝發生、吳永琪、周先生、凌先生、王之橋、阿華(工頭)、阿應(茶房)、朱志成(燒火、下灶)、朱應生(上灶)十一人,政府分給他們每人一畝三分田地,共有三十多畝,讓其自食其力。
一九六二年開始,古梅花觀闢為吳興縣幹部療養院,觀中道士被迫下放雲到龍巢村勞動改造,以後成為雲巢村之五保戶。殿堂被分隔成一個個小房間,作為在此療養人員住宿房間,然在此期間不僅觀神像保存完好,觀里一應之物品、藏書尤存。
一九六八年-一九七一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又闢為吳興縣五七幹校。十年間純陽宮三遭劫難,觀內所有名勝古蹟及神像、圖書、字畫一洗如貧,或被砸或被盜,所有之書籍包括經書、史書、名畫以及觀里歷代高道之著作被焚,一百三十多間房子僅剩空蕩蕩的屋殼,其餘則蕩然無存也。神像非一日之毀,誰人所毀亦無從查考。然焚書者尚可記憶猶新,乃當時療養院造反派頭目陸發清也,觀中存放的道袍、書籍被整整焚燒了三天三夜,其損失之巨大豈能以數字計算?惜哉痛哉。
一九七二年繼五七幹校後,又開辦湖州第三中學及中學生學農基地,住校學生及教職員工曾有好幾百人。有此變故,觀里還有何物可存矣?
一九八0年,五祖殿被拆,原柴房間和轎子間已塌,許多廟宇已岌岌可危。鹿山林場在第三中學的基礎上接管廟產,此時廟產不包括水田在內,共有山地六百多畝。一九八一年六月一個雷雨交夾之夜,觀里僅存的由汪明泉保管而藏於觀內羅漢松旁牆壁內的金神像亦為人偷盜,至此觀中除空房外,一無所剩也。
一九八六年改革開放後,在黨的宗教政策範圍內,依託祖師的洪福,憑著觀里外全體道士驚人的記憶力和熱愛宗教的赤誠之心,把大部分被毀的經書默寫出來,然觀內所存的圖書、字畫及歷代高道之著作卻再亦不復返也。
一九八九年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古梅花觀開始對外開放,把古梅花觀作為道教活動場所,散居在外的道士亦陸續回觀,信教民眾亦有了宗教活動的場所。
一九九0年杭州抱道院當家、浙江省道教協會付會長兼秘書長高信一先生,為古梅花觀送來第一尊神像,即呂純陽祖師,現祀在巢鸞閣中。

歷代住持

閔苕敷先生,派名一得,原名苕敷,字補之,一字小艮,自號懶雲子,吳興世家子。閔一得生時,父夢羽服者至,曰,余俱懶雲也。故別署懶雲子。幼聰穎卻體弱,九歲猶艱於行。乾隆三十二年丁亥(1767)師從高東籬,名一得,習導引後,三年後疾愈,氣漸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高東蘺仙去後,又以師禮侍高之弟子沈一炳(號輕雲),為龍門派十一代。曾出遊吳、楚、燕、趙,與龍門西竺心宗之金懷懷(王清楚,雲南人)、白馬李(李清純,湖北江夏人)、李蓬頭(名字,里籍不詳)輩相往還。曾於乾隆55年(或雲57年)服官滇南時,謁雲南雞足山雞足道者(月支人,拜王常月為師)。一得以戒律書授道者,道者則傳一得鬥法。閔一得年七十,仍精力依然,嘗冬日遇一故人,衣薄見寒色,即脫裘衣之。閔一得為人篤實純靜,平易近人,曾自題:“我忘景豈真,我覺景豈幻,若待罔兩問,已若莊生嘆,省自復省省,真幻持兩端,非省非非省,應作如是觀,渺渺太虛中,贅此一身景,問景是何為,真幻何時省”。
閔一得臨仙逝前擬聯:“修道只為求己志,著書未盡度人心。”
費撥雲先生,派名陽熙,字養和,號少房,一號真牧,自號撥雲,湖州烏程縣道場山人。先世多顯者,師生有至性,稍長好學,補邑諸生。三教經書,無不採覽。時青田端木太鶴,以通儒為學官,師以師事之於六經及先儒之學,皆潛研而得要領。太鶴深於易詮釋太極圖數千言,讀者多不省,師一覽輒悟。由是,能得其學,一應鄉舉。以母訓,不重祿養,不復進取,奉母家居,教授終日,與諸第子講學無懈。師少時無好尚,惟慕元學,時與羽客往來,多所契合,聞金蓋山閔懶雲師道學之名,特往謁之。閔師印登不數語,極深相契,乃命今名,示以三教要旨。師拜受,已由是潛心參究,學力益深。來年余母病,百救無效,遂歿,師願以身殉,師長理喻至,再喻至,再始休窀穸畢,遂侍閔師學。晚澈儒道輿義,著作頗多梓世。閔師化後,即主金蓋山純陽宮講席。師生平教人,以力行心得、窮理立志為主,從學顯者甚眾,所傳甚廣,近今江浙各雲壇,悉皆出自師門,秉金蓋之遺緒,啟方便之法門,閔祖而下偉為一代之宗師也。
陳樵雲先生,派名陽復,字樵雲,荻罔人。早歲嗜禪,從事十六觀經。乾隆乙丑,至金蓋,徐一返授以紫光梵鬥法,遂日夜虔禮,甘露降於庭,竹間會沈谷,音自桐柏來,授以律宗嗣,是深自韜晦,以無我為宗,芒鞋竹杖,往來山水間。所遇如李蓬頭、金懷懷、龍門道士輩,皆有所印證。晚主餘杭三元宮。歲適大旱,邑宰田嘉種延之禱雨,應時大沛,一邑警異,則告之曰:“某所恃者,賢父母之誠,而邑人士之福也,某何功焉。”餘杭人祠於三元宮。
姚守梅先生,派名來鑒,原名鑒譜,字守梅,浙江烏程人。與沈師仲復首創湖州仁濟善堂,收養貧民,施衣舍藥,宣講鄉約,募賑恤飢,督撫聞之,朝奉旨給予樂善好施,準其建坊並傳旨嘉獎。民國初年為古梅花觀董事會董事,啟各分壇支派,並設夙雲壇於仁濟善堂中。雙井岺北山始創金蓋玄裔,亦即覺雲啟派之宗師也。青年好道,喜參玄。學初習靈寶,畢法精動勤不倦,及皈龍門正宗,始知所學之非,棄之。蓋其通道之篤,見道之真確,得九戒中,修持專一之旨。然非具有真知灼見者,曷克臻此。師之為人,樂喜不倦,經辦湖郡仁濟善堂有年,凡遇各省及本鄉賑災,無不饑溺已任,竭力勸募,即如各鎮鄉育嬰、保嬰各善堂或有不給,無不出為維護支持,見善勇為,無微不至。朔望,親自赴鄉,到處宣講因果報應,感化鄉愚,是以官民欽仰,眾口皆碑,即鄉村婦孺無不稱之為善士。誼其哲嗣本泉,一舉連捷,天之報施善人,洵不爽也。
鄭養雲先生,派名本鐸(音dou朵),儒名延齡,號宇壺,道號養雲,吳興下昂人。民國初年為古梅花觀董事會董事長,曾留學日本,古梅花觀主持,後因身體虛弱,主持讓位高古聲。
高古聲先生,派名合靜,儒名福箴,號古聲,吳興戴山後林人。民國初年湖州城裡有三家南貨店,上海亦有分店,後林有高同蘇藥店,曾稱高半天,為湖州市商會董事長,兼古梅花觀及上海覺雲總壇董事會董事。古梅花觀一切賣辦均用其名片賒欠(時古梅觀有賣辦船二隻,專管賣辦及接送香客),年終結算。眉長,臉有威相,使人見而生畏。曾有一次,後林東廟開三官會,因榜上有一字之錯而大發雷霆,使人重寫。生於一八八0年,卒於一九四九年,住世七十歲也。
汪達夫先生,派名合義,儒名肇昌,字明泉,號達夫,嘉興人,古梅花觀主持,曾拜韋文白、卞鼎山、顧效仙三師為師。湖州市政協委員,生於光緒(公元一八八二年)壬寅九月初十日卯時,卒於一九六七年,住世八十六歲。
李善之先生,派名合芹,屬羊,無師無徒,南京金陵大學畢業,識字極多,同玄稱“經懺字典”,喜書法尤工小楷,喜飲酒。汪明泉逝世後,因古梅花觀僅剩下李善之一人,擔任主持。一九八九年梅花觀開放,一九九○年與丁永能、沈永物三人一起,為重振梅花觀功勞顯著。生於一九一二年,卒於一九九六年,住世八十四歲,葬金蓋山。
諸玉堂先生,派名教乙,安吉地鋪鎮鶴溪村,一九一六年生。少時讀私塾,受其族長諸本慈影響較大,考上西安黃埔第七軍校,校長蔣介石,一九四○—四七年間,為胡宗南秘書。一九四八年回家當鄉長,因與縣長吵架而不做鄉長,否則已槍斃了!一九八六年到偕同陳合慎等孝豐人氏,來雲巢山古梅花觀皈道,寫得一手小楷字,幫梅花觀抄經書數月,一九九○年拜謝之文為師,而求派名教乙,至一九九六年歸孝豐錦雲壇。精大朝天全黃經、黃經、高上玉皇本行經。今雖不做懺事,卻念書不忘,若清晨不念經,則白天似有不適也。原耳聰目不明,自一九九六年不慎摔傷腿後,耳聾卻眼清也,最小的字其亦不用帶眼睛看書。
丁元林先生,派名永能,和孚鎮隔河港人。生於一九三一年十月十一日,從小皈玄。一九八九年九月,經湖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古梅花觀重新開放,任住持,與李善之、沈金清一起,廣收道徒,帶領同玄弟 子在當地政府和廣大信教民眾的幫助下,自力更生,籌募資金,對道觀主要的殿堂進行重修、塑像,對名貴的樹木花卉加於精心保護培養,使古觀得於重展雄姿。
吳雄白先生,派名圓康,1969年出生於湖州市吳興區,籍貫上海。師從全真教嗣龍門正宗十八代丁永能先生,為金蓋山全真教嗣龍門派第十九代傳人;2014年遵師命接任金蓋山古梅花觀監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