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雍鄉中心學校

納雍鄉中心學校坐落在納雍鄉愛國村上街組,位於納雍街北面,占地面積約6畝,建築面積3824平方米,屬於義教九年制學校,有學生國小部10個班448人,國中部8個班440人,總計888人,教師38人,職工11人(食堂工勤人員9人,保全2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納雍鄉中心學校
  • 創辦時間:1924年(民國十三年)
  • 學校屬性:義教九年制學校
  • 占地面積:約6畝
  • 建築面積:3824平方米
辦學概況,辦學歷史,學校管理,

辦學概況

納雍鄉位於織金縣城東北面,距織金縣城29公里。東臨本縣大平鄉、化起鎮,南接普翁鄉,西和連三甲鄉、官寨鄉為鄰,北與黔西縣隔河相望。鄉政府所在地海拔1100米,全鄉國土面積52.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296畝,轄12個行政村134個村民組5064戶人家,總人口22000多人,少數民族人口7156人。小納雍位於東風湖百里畫廊(裸佶河段)湖畔,西來六衝河北面橫躺,南來楊柳河蜿蜒行走在東邊向北貫入匯交後再往東流,故而得名納雍——彝語“岔河”之意。

辦學歷史

納雍鄉中心學校坐落在納雍鄉愛國村上街組,位於納雍街北面,占地面積約6畝,建築面積3824平方米,屬於義教九年制學校,有學生國小部10個班448人,國中部8個班440人,總計888人,教師38人,職工11人(食堂工勤人員9人,保全2人)。
學校始創於1924年(民國十三年),原名雍穆國小。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遷建現址後改名納雍國小。1970年開始附有帶帽國中班,服務工作業務只限於原納雍小鄉的愛國、和平、聯盟、一心、布苗5個村。1992年“撤併建”後,納雍、鼠場、楊柳三個小鄉從原來的化起區分離出來合併成了現在的納雍鄉時,校內駐有鄉教育輔導站管理全鄉教育教學業務,學校工作業務及相關職能只限於納雍片區的學校。2003年8月“撤站建校”後,更名為納雍鄉中心學校,管理和服務工作輻射到全鄉12個村。2004年,我校“兩基”工作順利通過省政府的評估驗收,2008年通過省級“兩基”複查和“普實”檢查驗收。

學校管理

近年來,我校認真貫徹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辦學條件、師資水平和內部管理等方面均有了明顯的改善。
基礎設施方面:我校有教學用房2棟總計3124平方米,生均面積3.39平方米,另有一棟由危房撤除而改建的近700個平方米的辦公樓,附置了相關的硬體設施;硬化、綠化、美化、淨化了校園,啟動亮麗工程,促進“三園”文化;按要求配備了圖書10300冊(中國小人均11.17冊),配齊了音體美教學器材、國小自然及國中理化生實驗儀器;遠教、電教設備管理完善。
內部管理方面:啟動師德教育和繼續教育工程,抓師風,強化教師的“責任”與“愛”意識。鼓勵教師積極參加自學考試、函授學習等,通過不同形式的在職進修提升學歷,以適應社會發展需要,迎接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挑戰。積極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化課堂大練兵,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製度。教師勤於苦練基本功改革課堂教學,深化教書、管理、服務、環境“四育人”工作,確保教育、教學、教研、教改“四中心”常規工作不變,以校本教研為載體,以教帶研,以研促教,探討、結評、遷延試行“一標、雙分、三定三研究、四制、五環節、六認真、七原則、八讓、九轉變、十導十課型十策略”。學校嚴格執行課程計畫,教師互相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愛心關照和德育工作方面:密切關照貧困生、單親孩子、孤殘兒童,積極聯繫涉教部門、有關單位以及民間慈善機構、社會團體和愛心人士資助貧困生、資助單親孩子、資助孤殘兒童少年讀書;切實關注返鄉農民工子女和留守兒童接受義務教育,優先保證鄉農民工子女就近入學跟班就讀,優先考慮留守兒童的在校輔導和家庭探訪;重視“教會學生做人”,注重“感恩”與“愛”的教育。
安全衛生管理方面:安全工作警鐘長鳴,事無巨細重在防範,安全、衛生教育幾乎成了校會、班會永恆的主題,學校周邊的治安環境和衛生環境良好,師生學習、工作和生活安全,多年來從未發生過一起學校安全責任事故。
我們正以飽滿的熱情,沿著“兩基”“國檢”後既已走上了的規範化、制度化軌道,繼續深化“五·四·四”學校管理(“五建設”:領導班子建設、教職工隊伍建設、制度建設、民主建設、校風建設;“四育人”: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四中心”:以教育為中心、以教學為中心、以教研為中心、以教改為中心)克難奮進,開拓創新,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力爭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動全鄉教育再上一個新台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