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氣候條件,地質狀況,地勢地貌,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人口,規模,民族,交通,經濟發展,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教育,政治,旅遊,綜述,吊水岩,雍熙風景區,過獅河,民族風情,
歷史沿革
大約殷周時期,今納雍屬
鬼方,春秋時期屬於
牂牁古國。戰國初期,牂牁古國衰裂,
夜郎興起,貴州大部為夜郎國統屬,今納雍亦在夜郎國境內。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收夜郎地置夜郎、漢陽諸縣,今納雍屬
漢陽縣,漢陽縣屬象郡。
漢建元六年(公元前140),置犍為郡及邑、漢陽、平夷、朱提、郁鄢諸縣,今納雍屬平夷縣。元鼎六年(公元前111),置牂牁郡,平夷改隸牂牁。元始四年(4)更牂牁為同亭;晉太安元年((02))置寧州,以牂牁、朱提領屬。永嘉五年(11)將牂牁分為牂牁、平夷、夜郎三郡,後因避桓溫諱,改平夷郡為平蠻郡,平夷縣亦為平蠻縣。今納雍先為平夷郡平夷縣,後為平蠻郡平蠻縣屬地。
南北朝時,梁泰清中,寧州為爨氏(史稱烏蠻)所據,郡縣俱廢。唐龍朔三年(663),矩州剌史謝法成招撫比樓等七千內附,總章三年(670),以比樓地置祿州、湯望州,今納雍部分在唐時為湯望州和郝州屬地,分別隸黔州都督府和戍州都督府。但“皆羈縻州也”。
五代時建置襲舊。宋末諸州皆廢,唯稱羅氏鬼國,其地包括原郝、義、龔、犍、暉、祿、湯望八州和原牂牁郡,今納雍屬其領地。
元至元十五年(1278),羅氏鬼主阿柞內附,詔為其地安撫史,立烏撒軍民總管府,十九年(1282),置順元等路軍民宣慰司及都元帥府,並置亦奚不薛、阿且、阿隴三路達魯哈赤,二十年(1283),置亦奚不薛宣慰司及三路土官,後總三路為一,立亦奚不薛總管府,阿里為總管。大德七年(1303),罷亦奚不薛宣慰司及總管府,並於八番順元,徙順元宣撫司於亦奚不薛,以阿畫為宣撫使居水西,阿重為同知,居水東,降宣撫司為安慰司,時領蠻夷長官所二十四,在水西有八,今納雍為木窩、普得、普仲、市北洞等長官所領地。
明洪武五年(1372),改順元為貴州,隨置貴州宣慰司,崇禎三年(1630)改貴州宣慰司為水西宣慰司,但僅統水西之地,自分為中水、下水、底水,蓋三路達魯哈赤、三部土官之舊,每路下轄四宗親,後訛為則溪,每宗親下有土目四,共四十八目。時歸宗、杓坐、總機、以支、以個等土目均在今納雍。大約今納雍鬃嶺、陽長、樂治、居仁等鄉鎮屬火著則溪,維新、姑開、龍場、治昆屬木胯則溪,張維以及雍熙部分屬法戈則溪。
清康熙四年(1665),以水西地置大定、平遠、黔西及威寧四府。大定府以原化各則溪地編悅服、樂貢二里,原火著則溪地編大有、嘉禾二里,原架勒則溪地編永順、常平二里,原木胯則溪地編仁育、義漸二里。悅服里包括今納雍寨落、龍場、治昆等鄉鎮和維新部分,大有里包括樂治、老凹壩、沙包、王家寨、水東等鄉鎮和雍熙鎮部分,嘉禾里包括鬃嶺、陽長、百興、曙光和雍熙鎮部分,仁育里包括維新、姑開大部,平遠州育仁里包括張維和百興部分。二十二年(1683),改黔西、平遠為州,隸大定府,同時復置水西宣慰司和阿武長官所,二十六年(1687),改大定府為州,與黔西、平遠同隸威寧府,三十七年(1698),裁撤水西宣慰司與阿武長官所,雍正八年(1730),復改大定為府,威寧為州,與黔西、平遠、畢節同隸大定。今納雍為大定府親轄地。十一年(1733)置水城廳,以府轄永順、常平二里屬之(後又割平遠州崇信、時豐、歲稔三里),今納雍豬場、新房鄉部分(屬永順里)亦由大定府親轄地劃歸水城廳領屬。
民國3年(1914),廢府置縣,大定府改為大定縣,原大定府親轄地劃為9個區,今納雍大部屬西一、二、三區,西一區區公所駐大定對江屯,轄今納雍樂治、老凹壩、沙包等鄉鎮和王家寨鎮部分;西二區區公所駐大兔場,轄今雍熙鎮、鬃嶺、陽長、百興等鄉鎮、王家寨鎮部分;西三區區公所駐大定以列貓場,轄今納雍維新、龍場、姑開、治昆等鄉鎮。
民國13年(1924),大定縣調為11個區,今納雍大部分分別屬於西一、二、三、四區,西一、二區不變,西三區區公所駐地未動,改轄今董地、化作鄉和龍場鎮大部,西四區區公所駐小兔場(今維新),轄今維新、東關、姑開、羊場、鍋圈岩、昆寨、左鳩戛、寨落等鄉鎮以及龍場鎮大部、豬場鄉一部。
民國17年(1928),大定縣調整為20個區,今納雍大部分別屬於四、五、六、七區。西四區區公所駐大龍場(今龍場鎮),轄今龍場、寨落、董地等鄉鎮;西五區區公所駐大兔場,轄今雍熙鎮、王家寨、樂治、沙包、勺窩等鄉鎮和張家灣鎮部分;西六區區公所駐白泥屯(今百興),轄今陽長、鬃嶺、曙光等鄉鎮和百興鎮大部;西七區區公所駐小兔場,轄今維新、厙東關、董地、化作、昆寨、左鳩戛、姑開、羊場、鍋圈岩等鄉鎮和豬場一部。
民國20年(1931),大定縣調為10個正區10個副區,納雍大部屬於六、七、八區及其副區。六區區公所駐大兔場,轄原西五區之地,副區白泥屯,轄原西六區之地;七區區公所駐小兔場,轄維新、厙東關、化作、董地,副區駐鍋圈岩馬場,轄今姑開、羊場、鍋圈岩等鄉;第八區區公所駐大定以列貓場,副區駐大龍場,轄原西四區之地。
民國25年(1936),大定縣並為9個區,納雍大部屬五、六、七區。五區區公所駐大兔場,轄今樂治、沙包、雍熙、勺窩、王家寨、陽長、鬃嶺、曙光、百興等鄉鎮;第六區區公所駐大定以列貓場,在納雍轄原第八區副區之地;第七區區公所駐小兔場,轄原七區正副區之地。
民國三十年(1941年),以大定縣西5區及水城、
織金、
郎岱部分地置縣,屬貴州省第四行政督察區。
1950年隸屬
畢節專區,1970年隸屬
畢節地區,2011年畢節地區升級為畢節市,隸屬於畢節市。
行政區劃
2013年7月,撤銷
雍熙鎮、王家寨鎮,設立居仁街道辦事處、文昌街道辦事處和雍熙街道辦事處。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納雍縣位於東經104°55′40″-105°38′04″,北緯26°30′16″-27°05′54″。地處貴州省西北、畢節市東南,形如一隻頭西尾東,側臥於
烏蒙山系東南麓、六衝河與三岔河之間的山羊。其東南與
織金縣、
六枝特區,西南與
水城縣,西北與畢節市
七星關區、
赫章縣,東北與
大方縣相連。東西相距56公里,南北相距48公里,總面積2448平方公里。
氣候條件
納雍縣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3.6℃,平均
日照1179.9小時,年均降雨量1243.5毫米,無霜期268天,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地質狀況
納雍縣位於古黔中隆起西端,地層發育不全,早古生代地層大部缺失,僅見上震旦統地層出露,分布最廣發育最全的中生代二迭系和三迭系,侏羅系僅於西部零星發育。
納雍縣地處陽子台褶帶中部,褶皺和斷裂均較發育,構造線方位變化較大。岩漿活動主要表現為早二迭系世末、晚二迭世初期的峨嵋山玄武岩噴發及同原的次火山岩發育,其它於中三迭世初期及晚二迭世末、早三迭世末的斑脫岩化凝灰岩而形成,前者規模較大,與成礦關係密切。
地勢地貌
納雍縣位於古黔中隆起西端,是貴州高原第二階梯黔西山原的一部分,即雲貴高原向黔中山原的過度地帶,地勢西北東南高、東北西南低,境內山脈呈“L”形由西北向東南延伸。全省海拔最高的赫章韭菜坪山脊東南支,由西北入境,經癩疙寶大山與石人大梁子、昆寨梁子連成一線,向中部和西南部延伸,與馬騌嶺、斗篷箐、杓坐大山、解板箐大山連成一片,橫貫東南,呈屋脊狀分別向東北和西南兩翼傾斜。
龍場東北一線以東,呈北東向多字型排列的褶皺斷裂系列,有溝河色向斜、樂治向斜、路嘴向斜等,屬華夏式構造。龍場東北一線以西,則呈北東向平行斜列的褶皺斷裂,有包穀山背斜、銀廠溝背斜、杓坐背斜、斗篷箐背斜等,屬華夏式構造。
納雍縣最高峰是位於西北部的癩疙寶大山,海拔2476.40米,最低點是東部樂治黃貓寨岔河口,海拔1052米,平均海拔1684米,相對高差1424米。在納雍縣2448平方公里總面積中,相對高差大於400米的大山坡地534.97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1.09%;相對高差在300-400米的中山坡地767.81平方公里,占31.40%;想到高差在200米-300米的小山坡地534.17平方公里,占21.80%;其中他小丘和谷地609.55平方公里,占24.90%。
土地,大都傾斜,坡度較大,在總面積中,坡度小於5度的平坦地帶,只有247.20平方公里,占10.10%;5度至15度的緩坡地帶386.80平方公里,占15.80%;15度至25度的中坡地帶1047.80平方公里,占42.80%;25度至35度的陡坡地帶501.8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0.50%;35度以上的陡坡地帶264.4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0.80%。
納雍境內地貌有高中山、中山、低中山、窪地、盆地等5種類型。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11年底,納雍縣有耕地3.07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2.53%;其中:水田4150.07公頃,旱地2.66萬公頃。
礦產資源
截至2011年底,納雍縣已探明的有煤、鉬、鎳、鉛鋅、硫鐵、大理石、重晶石、石灰石等20餘種。
納雍無煙媒的儲量達123億噸,占全省煤儲量的14.4%,淺表儲量74.37億噸,屬低硫低灰高發熱量的優質無煙媒。除每年800萬噸粉煤供納雍發電廠外,將有800萬噸優質塊煤需外銷或向煤化工轉化。
納雍鉬礦礦界面積200多平方公里,品位高,埋藏淺,是中國發現的品位最高的鉬礦之一。鎳礦與鉬礦伴生,鎳的含量為2.6%左右,具有開發價值。
納雍鉛鋅含量豐富,面積廣,品位高,易開採;礦鐵礦分布集中且儲量豐富,品位為42%,是罕見的富礦床。
納雍大理石儲量68億立方米,分布廣泛,層面清晰平整,可逐層開採,化作鄉的黑色大理石,被專家命名為“納墨玉”,可生產板材、地磚和各種精緻的工藝品;重晶石儲量1300萬噸。
納雍石灰石儲量極為豐富,含鈣量在53.94%至55.6%之間,是生產水泥、電石的優質和重要建築材料。
人口
規模
1952~1959年,納雍縣出生率均在30‰以上,1951年達到51.8‰,死亡率在10‰~20‰。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0‰~30‰。1960年和1961年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出生人口減少,非正常死亡人口增加,出現負增長。1962年以後,人口增長速度又迅速提高。1963~1965年出生率均在50‰以上,1964年達到58.2‰;死亡率由1963年32‰降至1965年14.4‰,自然增長率為20‰~30‰。隨後幾年雖在某些方面有所下降,但仍保持著人口高增長勢頭,到1973年自然增長率曾達到41.2‰。1980年以後,計畫生育工作全面展開,人口增長逐步得到控制,出生率、自然增長率也隨著降下來,某些年份有所回升,但及時得到控制。到1992年,出生率下降至10.2‰,死亡率降至4.9‰,自然增長率下降至5.3‰。
2000年,納雍縣總人口661772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雍熙鎮70858、騌嶺鎮25096、陽長鎮43026、維新鎮26479、龍場鎮31127、樂治鎮23627、王家寨鎮26800、百興鎮32558、張家灣鎮29965、勺窩鄉21836、新房鄉30486、厙東關鄉14435、
董地鄉19713、
寨樂鄉29643、化作鄉25648、老凹壩鄉27918、沙包鄉22612、水東鄉21283、曙光鄉33647、姑開鄉22923、羊場鄉21981、鍋圈岩鄉19578、昆寨鄉16951、左鶂嘎鄉9259、豬場鄉8564。
2011年總戶數244104戶,年末總人口為960415人,其中男有497667人,女有462748人,男女性別比為1.075:1。其中農業人口909243人;非農業人口51172人。
2013年,納雍縣年末總戶數258219戶,年末總人口為1001480人,其中農業人口949278人;非農業人口52202人。按性別劃分,男性520020人,女性481460人,男女性別比為108:100。
民族
納雍屬多民族聚居區,全縣共有苗、彝、白、布依、回、侗、壯等22個少數民族。民族風情多姿多彩,有苗族的“跳花坡”、“打嘎”,彝族的“搓子舞”,布依族的“六月六”,穿青人的“打親家”等,充滿著濃郁的地方色彩。苗族蘆笙舞“滾山珠”、箐苗服飾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小花苗服飾、苗族飛歌、“劃筷祭祖”、苗族蠟染、納雍儺戲屬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舞姿古樸、驕健、驚奇的苗族蘆笙舞——“滾山珠”曾多次出國演出獲得好評。此外,苗族的蠟染和刺繡也別具特色,令人讚嘆。納雍民間詩詞文化發達,是文化部授予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交通
2010年以前,納雍沒有一條高速公路。納雍境內只有省道S307畢節—納雍三級柏油路,省道S213納雍—水城二級水泥路,納雍至大方公路、納雍至六枝公路、納雍至織金公路、納雍至赫章公路全部改造為三級油路以上等級,全縣公路通車裡程1992公里,實現了鄉鄉通公路。
2010年12月,隨著廈蓉高速公路織金至納雍段,杭瑞高速公路畢節至都格段在大方縣雙山鎮舉行了隆重的開工典禮兩條高速公路的開工奠基,標誌著納雍縣高速公路建設正式拉開序幕。除了杭瑞、廈蓉兩條高速公路,“十二五”期間,納雍縣還將規劃建設一條省級高速公路——納六高速。
2013年,納雍縣通車裡程3636.477公里。其中省道150.5公里,縣道21.161公里,鄉道264.398公里,村道3008.699公里;二級公路21.161公里,三級公路209.348公里,四級公路397.269公里,等外級公路3008.699公里。
經濟發展
2013年,納雍縣生產總值123.4678億元,比2012年增長16.6%,年平均常住人口67.36萬人,人均GDP為18330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3616億元,增長6.9%;第二產業增加值69.9466億元,增長20.4%;第三產業增加值36.1596億元,增長13.2%。
2015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由2010年的71.35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171.19億元,年均增長15.77%。人均生產總值由0.94萬元增加到2.54萬元,年均增長21.99%。財政總收入由12.1億元增加到17.59億元,年均增長7.7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0.46億元增加到23.82億元,年均增長15.69%。
2016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由2011年的88.43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198億元,年均增長15.2%。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由76.3億元增加到158億元,年均增長15.7%。財政總收入由17億元增加到20億元,年均增長3.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2.05億元增加到27億元,年均增長12.9%。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由16062元、3918元增加到25417元和7420元,年均增長9.6%和13.6%。
2017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1億元,比上年增長12.3%,地區生產總值首次突破200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1億元,增長6.9%;第二產業增加值107.6億元,增長10.8%;第三產業增加值71.3億元,增長17.2%;三大產業結構比為15.2:51.0:33.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30943元,同比增長11.4%。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5.45億元,增長20.1%;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31.63億,增長81.82%。商品房施工面積206.12萬平方米,增長38.7%,商品房銷售面積49.6萬平方米,增長58.5%。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5.23億元,比上年增長11.3%,其中:煤炭增加值43.18億元,增長4.8%;電力生產增加值6.83億元,下降4.6%;水泥增加值2.43億元,下降0.9%。全年財政總收入22.37億元,比上年增長19%。地方財政收入18.34億元,比上年增長19.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62億元,比上年增長13.1%,其中稅收收入5.62億元,比上年增長1.9%。2017年全縣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6556元和8025元,分別比上年增長9.7%和10%。全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7532元,比上年增長15.3%;農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支出8017元,比上年增長10.1%。
第一產業
1949年,納雍縣農業總產值4373萬元(1990年不變價),占當年工農業總產值的91.8%。1997年農業產值達到34426萬元,為1949年的7.87倍。50年代以後,由於工業、建築、交通運輸等業的發展加快,農業在國民生產中的比重有所下降。1997年,農業總產值在工農業總值中占46.7%。
2013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40871萬元,比2012年增長14.46%,其中農業144514萬元;林業4731萬元;畜牧業87950萬元;漁業1278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2398萬元;全年糧食產量實現224468噸,同比下降1.86%。其中夏糧實現84006噸;秋糧產量140462噸。
第二產業
1997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到39361萬元,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53.3%,是1950年的109.8倍。
2013年,全縣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1429303.09萬元,比2012年增長21.76%。實現工業增加值533489萬元。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產值1371404.57萬元,產銷率為95.95%。發電量1296220萬度,原煤產量1253萬噸;20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1005365.59萬元;實現工業增加值369775萬元。20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產值948047.57萬元。發電量1296220萬度;原煤產量769.999萬噸。
第三產業
2013年,實現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56186萬元,比上年增長13.2%。其中城市實現124349萬元,比上年增長16.4%,農村實現31837萬元,比上年增長2.5%。按行業分組,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133526萬元,比上年增長13.5%;住宿和餐飲業實現22660萬元,比上年增長11.40%。
教育
類別 | 教育機構 |
---|
中學 | 納雍一中、納雍二中、納雍三中、納雍四中及各鄉鎮中學等。 |
國小 | 納雍縣第一國小、納雍縣第二國小、納雍縣第三國小、納雍縣第四國小、納雍縣第五國小及其各村國小和民辦國小等。 |
2013年,全縣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9.48%,國中淨入學率為95.80%,高中毛入學率為72.07%。全縣專任教師為7620人,其中中學專任教師3109人,國小專任教師4511人。年末在校學生數為168825人,其中:國小105184人,中學63641人。學校班數3775個班,其中:國小2669個班;中學1106個班。全縣國小、國中輟學率分別為0.31%和1.64%。高考一、二本上線人數1093人。
政治
縣委書記 | |
縣委副書記、縣長 | |
縣委副書記 | 雷光文 |
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宣傳部長 | 李濤 |
縣委常委、副縣長 | 黃開華 |
縣委常委、統戰部長 | 王海英 |
縣委常委、紀委書記 | 安永紅 |
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 欒亞慶 |
縣委常委、縣委辦公室主任 | 蘇毅 |
縣委常委、人武部政委 | 趙興國 |
人大主任 | 劉茂高 |
政協主席 | 楊麗霞 |
註:參考資料 |
旅遊
綜述
納雍是喀斯特地貌廣泛發育地區,主要旅遊景點有小三峽之稱的總溪河風光,雄奇壯觀的吊水岩瀑布,碧波蕩漾、杜鵑噴香的過獅河水庫以及
桃園洞、彭家洞、宣慰洞、
白龍洞等離奇古怪的溶洞景觀,還有
萬壽橋、奢香行宮、古戰場猴兒關,紅軍路過槍桿岩等歷史遺蹟。
吊水岩
吊水岩風景名勝區位於
勺窩鄉與馬騌嶺鎮的交界處,距納雍縣城17公里,吊水岩景區集吊水岩瀑布、雲中小天池、十里杜鵑林為一體,這裡的氣候變化多端,夏天山腳氣候涼爽宜人;山頂則熱氣騰騰;冬天山頂寒風凜冽,山腳則溫暖如春,有“一山有四季,四季不同天”的說法。從納水(納雍至水城)公路13公里處分路到勺窩鄉,行4公里就可到達吊水岩景區。
雍熙風景區
納雍縣雍熙風景區已被縣委、縣政府列為全縣四大重點景區之一,主要以雍熙公園為核心,向外輻射,包括大海壩、老凹仲魚洞河等景區。
老凹仲魚洞河
老凹仲魚洞河風景區距縣城有6公里,有6.2公里長的暗河伏流,是由老凹仲入口處的九獅鬧蓮、仙鵝抱蛋,出口處魚洞河邊的
龍頭山、龍脊樑子等九龍盛會自然景觀組成。
大海壩景點俗稱“南巡度假村”,距離縣城7公里。
過獅河
過獅河桃源洞風景名勝區是納雍縣人民政府於一九八六年經過風景名勝資源考察後定為縣級三大風景名勝區之一的,由水庫湖泊、大壩瀑布、桃源洞奇觀、峰林和冒泉四個景點組成。這個景區的另一景點就是桃源洞,距過獅河約8公里。此洞分為上下兩層,全長達7.5公里。由十八個廳堂組成。
民族風情
納雍屬多民族聚居區,民族風情多姿多彩,有苗族的“跳花坡”、“打嘎”,彝族的“搓子舞”,布依族的“六月六”,穿青人的“打親家”等,充滿著濃郁的地方色彩。苗族蘆笙舞——“滾山珠”曾多次出國演出獲得好評。此外,苗族的蠟染和刺繡也別具特色。
彝族酒禮歌
酒禮歌是彝族古老的酒歌之一,舉行婚禮送親和迎親時,分別在娘家和婆家演唱,謂之唱酒禮;唱的時候要伴隨舞蹈,亦稱酒禮舞。1994年貴州少數民族歌舞團到加拿大演出,酒禮舞受到外國觀眾的熱烈歡迎。酒禮歌舞只用於婚禮,喪葬時不唱,屬喜劇性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