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改性瀝青及其路用性能》是 2010年 出版的圖書,作者是 孫璐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納米改性瀝青及其路用性能
- 作者:孫璐教授
- 閱讀對象:道路工程、市政建設
- 正文語種:中文
內容簡介,文章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以零維納米粒子和二維層狀納米材料為複合改性劑,詳細介紹了對瀝青路面常用基質瀝青進行改性研究的理論方法和實驗過程。主要包括納米材料改性瀝青的製備工藝、最佳共混體系的研究、改性瀝青結合料的路用性能檢驗的常規和非常規指標以及所製備的改性瀝青的實驗室檢驗分析、電鏡掃描、紅外光譜等現代分析測試手段對納米瀝青的改性機理的分析和闡述、室內混合料實驗分析以及實際工程項目中的實際路用性能分析。
全書是在總結梳理作者負責的相關項目研究成果,並廣泛吸收國內外同行研究成果和先進經驗而著;內容系統、全面,並附有大量圖表說明以及實際套用數據供讀者借鑑分析;語言簡練,深入淺出,圖文並茂。對道路工程建設及材料研究等具有較大的借鑑和指導意義。
本書可供道路工程、市政建設、土木工程材料等專業的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和實驗人員使用。
文章目錄
目 錄
第一章 概述
1.1 項目研究背景及意義
1.2 改性瀝青研究現狀
1.3 納米材料的發展及其在道路工程領域的套用
1.4 研究目的
1.5 主要研究內容
1.6 本章小結
第二章 納米材料綜合比選
2.1 納米材料研究
2.2 納米材料的篩選
2.3 本章小結
第三章 改性瀝青結合料室內試驗研究
3.1 納米改性瀝青室內製備工藝
3.2 納米改性瀝青常規指標試驗
3.3 納米改性瀝青非常規指標試驗
3.4 納米改性瀝青微觀試驗及機理分析
3.5 本章小結
第四章 改性瀝青混合料室內試驗研究
4.1 改性瀝青結合料確定及性能評價
4.2 改性瀝青混合料試驗方案
4.3 試驗方法
4.4 瀝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設計
4.5 瀝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試驗數據及結論分析
4.6 本章小結
第五章 改性瀝青的實際工程套用
5.1 試驗路依託工程概況
5.2 試驗路方案
5.3 改性瀝青混合料的生產
5.4 試驗路鋪築
5.5 試驗路檢驗
5.6 本章小結
第六章 結論與展望
6.1 主要結論
6.2 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改性瀝青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數據
作者簡介
《納米改性瀝青及其路用性能》作者孫璐教授:教育背景:
於1993年和1994年畢業於南京東南大學交通運輸工程系道路與橋樑工程專業,分別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
於1996年和2001年分別獲得南京東南大學和美國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雙博士學位,主修道路工程和交通工程,副修套用數學與力學、運籌與管理科學、統計科學與信息系統。
2、工作經歷及社會兼職:
目前擔任東南大學博士生導師,交通與基礎設施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大連理工大學系統與管理科學學院“海天學者”講座教授;美國華盛頓Catholic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系主任,車輛-結構動力學與無損檢測實驗室主任,智慧型交通與可持續發展基礎設施研究所所長。
為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員(AAAS)、美國運籌學與管理科學學會會員(INFORMS)、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會員(ASCE)、美國交通工程協會(ITE)會員。擔任四十餘種國際權威學術刊物和多次國際會議論文審稿人,全國第二屆(2006)高校研究生數學模型競賽命題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交通運輸部、科技部、教育部、住房與城市建設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美國中西部地區大學交通研究中心評審專家。曾擔任2004年10月南京國際地震工程會議組委會委員;2005年2月在加州大學Berkeley分校召開的中-美地震、感測器與智慧型結構委員會數據挖掘與損傷檢測算法與決策研究組召集人;2007年5月重慶和南京智慧型結構與健康監測國際會議組委會委員;2007年12月在南京召開的全國第三屆智慧型交通大會特邀發言人;美國國家科學院交通研究委員會(TRB)分委會委員。
3、承擔項目情況:
承擔中國和美國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美國國家科學基金、交通運輸部、教育部、科技部、住房與城市建設部、公安部等多個部委、省廳的40餘項科研、諮詢與開發項目。
2005-2009“智慧型微觀交通流理論、建模與仿真模擬”,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委;
2007-2009“微觀駕駛行為理論研究”,教育部;
2007-2009“高速公路速度協調一致性研究”,交通運輸部;
2009-2010“安徽省山區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評價與對策研究”,安徽省交通廳;
2009-2011“城市市政基礎設施養護管理信息與決策支持系統”,住房與城鄉建設部;
2008-2010“山西省幹線公路交通安全評價與對策研究”,山西省交通廳;
2009-2011“國家道路交通安全行動計畫:山區公路交通安全保障措施研究”,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科技部、交通運輸部、公安部;
2010-2011“山區高速公路駕駛行為模型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2010-2012“安徽省路網應急回響框架體系研究”,安徽省交通廳。
4、獲獎情況:
曾榮獲美國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總統)獎(2006);
教育部“春暉”計畫海外學者學術休假資助(2004);
美國華盛頓Catholic大學Kaman傑出學者獎(2006);
美國道路交通建設者協會(ARTBA)優秀論文獎(2000);
首屆中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1999);
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998);
全國和國際大學生數學模型竟賽一、二等獎(1992和1993)。
出版專著(與鄧學鈞教授合著)《車輛-地面結構系統動力學》獲教育部優秀學術著作獎。
5、出版著作情況:
與鄧學鈞教授合著《車輛-地面結構系統動力學》,在國內外權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80餘篇,在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25篇。論文被SCI、EI各收錄40餘篇,被SCI論文引用200餘篇次,被Google Scholar論文引用400餘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