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灰河

納灰河

納灰河位於貴州省興義市,是興義萬峰林的母親河,長年奔騰不息,始終滋養著萬峰林下的田園,以及世居在小河兩岸的漢、布依、彝、苗等各族同胞。

在國家級風景區——萬峰林中,納灰河如玉帶般纏綿環繞,蜿蜒而下,它的源頭是在興義下五屯街道辦事處壩佑村境內的高卡龍潭,整條河的水流相對平緩。

納灰河流經耳寨,到達萬峰林腹地至魚龍、樂業一帶,便開始由緩變急,一路向前,進而流入地下暗河,最後匯入浩瀚的南盤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納灰河
  • 地理位置:貴州省興義市
納灰河景點,納灰河相關治理,

納灰河景點

古木參天,成百上千年的榕樹、榔樹、雜木樹沿河生長,枝繁葉茂,樹根虬勁,樹枝造型優美,主幹直插雲宵。
納灰河
納灰河樂立橋為單孔敞肩石拱橋,長39米,寬4.07米,淨跨10.5米,矢高5.4米。橋面青石鋪墁,東西各建條石踏步14級。風格與譚家橋相似,因河谷深了許多,在感觀上多了些靈秀,多了些穩健。
鹹豐三年(1853年),興義知縣胡霖澍重建石橋,採用方整料石砌築,形制為三孔石拱橋,長42米,寬6.2米,三孔淨跨從南向北分別為7.1米、12米、2.7米,矢高分別為3.3米、6米、1.5米。北側拱洞尺寸較小,這是根據地勢設計的。這座石橋,建成兩孔,跨度太大,建成三孔,河道寬度不足。因此北側眼拱比南側的要小,仿佛是硬加上去的。按常理,石橋既為三孔,除了橋肩,河道中應該還有兩個落腳處,而平橋只築了一個橋墩,位於南側兩個拱洞之間,北側兩拱洞之間的落腳處,沒有砌築專門的橋墩,而是從基岩上直接起拱。由於位置較高,北側最小的那個拱洞平時沒有流水通過,漲水季節才起到泄洪的作用。
納灰河
由於平橋所在處的秀美風景,近年來,一座清真寺在石橋旁邊悄然挺立,更增加了這座石橋的莊嚴與神秘。尤其是在夕陽西下時,水光接天,寺院的倒影與日光在水中微微顫動,一種宗教人文的美便在無形中彰顯出來。
納灰河濱河步道起於起於萬峰林景區西南入口,止於雙生村將軍橋的納灰河濱河步道長10公里,寬1.8米,採用棧道防腐木和本地天然石材為建築材料。步道自開工以來,施工隊伍除了加班加點搶抓工程進度外,還一路建設一路發現了不少景觀,設計人員根據這些發現及時調整步道設計圖紙,將步道設計與沿途風景很好的融合了起來。

納灰河相關治理

興義市對納灰河流域進行生態保護和整治。
2005年6月23日,興義市舉行納灰河流域循環經濟農業生態保護及整治專項規劃匯報會,州委書記許正維,州長班程農,州委常委、興義市市委書記黃定承,市政協副主席、下五屯街道辦黨工委書記謝春出席了會議。2005年春節期間,胡錦濤總書記到貴州考察時專程到興義市納灰村與當地人民民眾過大年。其間,胡錦濤總書記就對萬峰林景區的生態保護和納灰河的治理作出了重要指示,提出“一定要保護好、綠化好、開發好,把納灰河治理好”。
納灰河
為全面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的指示精神,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推進萬峰林景區生態保護和納灰河流域綜合整治工程的實施進程,切實維護廣大人民民眾根本利益,興義市在上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針對納灰河流域當前存在的生態環境保護及治理改善還比較薄弱,沿岸村寨人居環境髒、亂、差,以及由環境問題而引發的環境污染、生態環境惡化等實際問題,按照建設循環經濟生態型城市與鄉村的模式,決定採取專項治理與綜合整治的方式,對納灰河流域進行生態保護和整治,使萬峰林及納灰河流域自然生態環境、人居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和改善,促進生態保護與工農業、旅遊業等產業互相協調、統一、和諧發展,促進民眾保護生態、保護環境的自覺性,使當地各族民眾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環境明顯得到提高。
按照設計規劃,納灰河流域循環經濟農業生態保護及整治的區域為:北起鍋底河(興西湖)與壩佑河兩河交匯處的袁家壩,南至納灰河潛入地下成為伏流的入口處——落水洞,東西兩側以納灰河河道為軸線,向東至東側的分水嶺,向西延伸1.5至2公里的範圍,規劃區域面積約為35平方公里。規劃期限為2005年至2015年,分近期和中遠期兩個時段進行。規劃內容分為納灰河流域循環經濟農業生態保護治理、納灰河流域綜合整治兩大塊。納灰河流域循環經濟農業生態保護治理包含納灰河治理和流域生態保護。按照納灰河治理和流域生態保護規劃,將建污水處理廠、污水分解沉澱池、排污管溝、垃圾中轉站和垃圾收集箱、引水式電站(已在建中),在納灰河西岸萬峰林主景區封山育林1000公頃,納灰河流域綠化岩漠化荒山1000公頃,納灰河上游宜林荒坡植樹造林1400餘公頃,納灰河東岸、兩側岸邊也都相應進行造林和綠化。納灰河流域綜合整治包括改造或修繕沿河村寨危舊房屋、街巷、人行步道,建沼氣池、人畜飲水設施及配套設施,建設公路,改造供電及通訊線路,修建沿河步道和小橋,新建鄉村醫院,完善萬峰林保護基礎設施工程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