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衣吸蜜鸚鵡

紅衣吸蜜鸚鵡

紅衣吸蜜鸚鵡(學名:Chalcopsitta cardinalis 英文名:Cardinal Lory)羽色鮮艷,主要以花粉、花蜜與果實為食物,鳥喙比一般鸚鵡的長、更特別的是細長的舌頭上有刷狀的毛,稱為刷狀舌,方便該鸚鵡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

紅衣吸蜜鸚鵡身體內部的構造也很特別,它們的體內有一種特別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但由於該吸蜜鸚鵡沒有消化穀物飼料的必要,它們的沙囊處理硬食物的能力較其他鸚鵡弱了許多。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紅衣吸蜜鸚鵡紅衣吸蜜鸚鵡
紅衣吸蜜鸚鵡身長31cm,體重175-215g。這類鸚鵡有較長的尾巴;鳥體羽毛為完全的鮮紅色,在背部的顏色比較深也偏棕色;翅膀和臉頰後方、胸部和腹部的羽毛帶有淺黃色的滾邊;尾羽為紅棕色;鳥喙紅橙色,上鳥喙前端蠟黃色,後端黑色,下鳥喙蠟黃色;虹膜橘紅色。腿是灰色。幼鳥的體色較暗。

生活習性

紅衣吸蜜主要棲息於雨林、次生植被區、紅樹林、低地的椰子園,有時候也會到約830米左右比較高緯度的地區活動。最高達1200米高度。在繁殖季節大多是成對活動,也會組成至多20隻左右的群體;這是一個嘈雜的鳥類,它們大部份被人看見都是在樹頂覓食花蜜或是飛越過樹頂的時候,因為會發出吱吱喳喳的叫聲,相當吵雜。它們在那裡不斷尖叫聲並展示美麗生動的羽毛色彩。在索羅門群島的族群會從一個小島遷移到另外一個小島,遷移的地點則完全視食物充足與否而定;它們飛行的時候會伴隨相當刺耳的叫聲,因此非常顯而易見。
紅衣吸蜜鸚鵡紅衣吸蜜鸚鵡
紅衣吸蜜主要以小型漿果、水果、花朵、植被、花蜜等為食;尤其偏好椰子樹上的果實和顏色鮮艷的紅色花朵和紅色果實。

分布範圍

分布於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和附近的小島。
紅衣吸蜜鸚鵡分布圖紅衣吸蜜鸚鵡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季節開始於6月8月延長到9月。營巢於大樹上,鑿一個洞穴,然後雌鳥在裡面產2枚卵。父母雙方共同孵化。孵化期為24天。在巢逗留期限很長,持續65至80天。
人工飼養的繁殖季為5月開始,可以提供40*30*30公分的厚木巢箱。一次會產下2枚卵,通常並不是每枚卵都會受精;孵化期24到25天,幼鳥羽毛長成約需12周。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