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日記:往事親歷·開國將帥的親情家事

《紅色日記:往事親歷·開國將帥的親情家事》內容簡介:翻閱案頭的一大疊書稿,能感到它的溫熱。領袖先輩和元帥將軍的故事已構成歷史的一部分。當那個充滿激情和熱血的革命年代漸漸遠去,這些金戈鐵馬、戎馬一生、為投身革命而顛沛流離大半輩子的開國將帥,他們身處紅牆內的日常生活,是否也和普通人一樣,充滿著人生的酸甜苦辣、離合悲歡?他們的子女又有著怎樣的人生故事? 《紅色日記:往事親歷·開國將帥的親情家事》匯集了對彭德懷、劉伯承等開國將帥的幾十位親人的訪談錄,以及一百多幅珍貴的歷史照片。這些,既有觸痛心靈、不堪回首的戰爭年代的苦難記憶,又有和平時期充滿溫情的生活回憶,讓人感慨萬千。無論如何,今天讀《紅色日記:往事親歷·開國將帥的親情家事》,這些都是催人奮進的精神財富。

基本介紹

  • 書名:紅色日記:往事親歷•開國將帥的親情家事
  • 出版社:鳳凰出版傳媒集團,鳳凰出版社
  • 頁數:411頁
  • 開本:16
  • 定價:36.00
  • 作者:郭戰平 趙曦
  • 出版日期:2012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7294443, 7807294442
  • 品牌:北京鳳凰天下
內容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紅色日記:往事親歷·開國將帥的親情家事》:王光美生前作序隆重推薦。黨史專家高度認可,開國將帥的後人親身講述,將帥後人傾力支持。歷時五年,首次大規模近距離採訪,傾聽將帥親人的聲音,洞悉鐵血男兒的溫情世界。
歷時五年,山東電視台傾力製作,首次大規模近距離採訪,傾聽將帥親人的聲音,洞悉鐵血男兒的溫情世界。
從平凡走向偉大,從偉大回歸平凡,當那些長久封閉的心扉被重新啟開,當那些傳奇跌宕的人生被再次觸摸。大起大落的命運,忽喜忽悲的情感。穿越時空,催人淚下……
《紅色日記:往事親歷·開國將帥的親情家事》里的許多篇章在筆者看來,是溫情脈脈的,它記錄了領袖人物和開國元勛們的胸懷和情操,更記下了他們作為一名普通的父親,在日常生活中帶給兒女們的溫馨與安慰。這些文字一定會激起這個時代的人們對先輩們更深的尊敬與緬懷。

媒體推薦

拍節目時,沒想到出書,現在出了,首先想到的是要與讀者同思,一為思念,讀者在懷念什麼我們就去反映什麼,二為思考,讀者想分析什麼,我們就去介紹什麼,三為思辯,讀者想推崇什麼我們就去宣傳什麼。做的可能不好,但是為讀者服務的心是真誠的。

——郭戰平

圖書目錄

患難真情——採訪彭德懷的侄女彭梅魁
回憶我的革命家庭/3
割捨不掉的親情/8
手稿的故事/12
當親情遭遇威嚇/14
批鬥會上的探視/16
在伯伯最後的日子/17
讀不完的父親——採訪劉伯承的長子劉太行
在四川軍界“劉瞎子”威名赫赫/23
揣著銀圓上“梁山”/26
德國醫生:“真不愧為英雄。”/27
劉伯承的“敵進我進”/30
痛失愛女——至今未解的謎/33
我們的父親賀龍——採訪賀龍的女兒賀捷生、賀曉明、賀黎明
長女賀捷生/43
長征中年齡最小的人/44
苦澀的童年/47
共和國的第一任體委主任——賀龍/50
十年浩劫中的賀龍一家/55
威嚴的父親/58
永恆的關愛——採訪陳毅的長子陳昊蘇、女兒陳姍姍
用詩交流的父子/68
陳毅的圍棋外交/75
雙料元帥,77
父親的期望/79
專業的抉擇/80
攜手共艱危/83
青松高潔/85
國有疑難可問誰?——採訪羅榮桓的兒子羅東進
孩子的名字是父親一生征戰的路線/88
“大樹將軍”/90
婚禮上的誤會/92
“記得當年草上飛”/94
“林”和“羅”從來不是在一起的,應該分開/97
黨內的聖人/100
羅榮桓的五年計畫/101
遺言/104
大將徐海東——採訪徐海東的長子徐文伯
“黃陂有個臭豆腐”,109
“戰場上是個凶老頭,戰場下是個好老頭”/111
“殺絕徐叟”/115
“沉疴不起經三載,髀肉重生已白頭”/116
“沒有你媽媽,就沒有我的今天”/119
從輝煌到淡泊/121
公心直言——採訪黃克誠的女兒黃梅
困苦中求索的少年/125
經常被撤職的軍人/126
無私者的命運/130
父女間難解的隔閡1133
無盡的遺憾/137
遲到的理解/139
百勝將軍——採訪陳賡的長子陳知非、次子陳知建、女兒陳知進以及部下王恩田
“見他的時候,我心裡緊張”/143
“我死了以後,你會不會哭我啊”/144
“孩子王”怕孩子哭/146
打仗的目的是消滅戰爭/148
“天下無敵怎么會死在心臟病上呢”/152
黃埔三傑/153
“我就是一個幸運者,幸運就是我們能遇到這么一個好領導”/157
歲月無聲——採訪譚政的兒子譚澤代以及秘書喬希章、佟印
毛澤東的第一任秘書/163
一篇文章帶來的榮辱與起落,165
書生意氣/169
“井岡山,再見了”/170
海軍司令與領袖的故事——採訪肖勁光的兒子肖伯膺、肖紀龍
海軍司令是個“旱鴨子”/174
毛澤東說:“肖勁光是終身海軍司令。”/175
毛澤東唯一一次到部下家裡吃飯/178
救命之恩/180
“第一次看到我父親有這樣的表情”/182
慈父嚴師張雲逸——採訪張雲逸的兒子張遠之J1媳王婷和孫子張曉龍、張曉建
兒時的一隻油雞/187
“我要是在裡邊,就成了黃花崗七十三烈士了”/187
周恩來風趣地對張雲逸講:“我們不僅是戰友,還是難友啊!”/188
請葉挺出山/190
一定要逃出去,不然就活不了/191
母親抱著死去的妹妹,喊著她的名字/196
父親完全頂替了母親的角色/196
中央委員寄老鼠夾/198
請李宗仁吃文昌雞/199
鄧小平:“我們兩個是最老最老的戰友啊!”/200
我的父親羅瑞卿——採訪羅瑞卿的兒子羅箭
黃土高坡——我的家鄉/205
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的靈魂——羅瑞卿/207
一直往前,永不回頭/209
“假黨員”的經歷/211
“箭”“宇”“原”/213
在“文革”中第一個被打倒的高層幹部/216
他總是堅信他能夠重新走路/218
生命的交響——採訪王樹聲的夫人楊炬、長子王魯光
“久別重逢今又別,不知人月幾時圓”/225
魯光,光明在前/228
夢想,永遠停留在29歲/231
“你們總要做點兒事”/233
輪椅上生命的交響/234
將軍林里的懷念和記憶/237
共產黨人的明鏡——採訪許光達之子許延濱
請求降銜的開國大將/240
七八十年前的課堂筆記/243
傳奇愛情生死約定/244
遺物中的貼身照片/246
大將夫人的遺囑/247
烈烈軍魂——採訪鄧華的夫人李玉芝、兒子鄧穗、三女兒鄧英
“瓦罐難免井上碎,將軍難免陣上亡”/253
就是一步路,差一點就沒有了後來的上將鄧華/256
“繼續前進,否則我就槍斃你”/258
為彭德懷拍案而起/261
“我就是不死”/264
華僑驕子葉飛——採訪葉飛的養子阮朝陽、女兒葉小楠、兒子葉小宇
威震閩東的“小葉”/269
“我不記得什麼時候開始叫他們爸爸媽媽”/272
“他愛的是中國,但菲律賓有他的家”/276
“中國的英雄,地亞望的兒子”/279
常勝將軍劉亞樓——採訪劉亞樓的夫人翟雲英、大女兒劉煜鴻、三兒子劉煜濱
蘇軍少校/283
親愛的“安娜媽媽”/285
劉亞樓說:“攻下天津30個小時就足夠了。”/288
毛澤東說:“我就是讓你這個外行領導空軍。”/289
苦不怕,死不怕,就怕劉司令來訓話/292
“我們是用竹竿把飛機捅下來的”/293
毛澤東第一次坐我們自己的飛機/297
空軍司令的最後一次飛行/298
未染硝煙的將軍——採訪李克農的長女李寧、次子李力
“他桌上的東西,斜著眼看都不行”/303
共產黨的“大特務”/305
送給妻子四個字/308
要債的來了/311
臨陣不換將/313
最後一件重要工作/315
狹路相逢勇者勝——採訪楊勇的長子楊小平
他一身都是正氣/319
軍人就有個軍人樣,他是標準的軍人/321
“不要和中國軍隊在地面上交手”/324
“狹路相逢勇者勝”/325
攜手走過的日子——採訪楊成武的夫人趙志珍、女兒楊俊生、楊東榮、楊揚
病中的楊成武眼睛總是離不開趙志珍/333
“我有一段私話想跟你談談”/334
“護國之花”凋謝/339
白求恩犧牲在中國的抗日戰場上/341
生於易水河邊,就叫她易生吧/342
監獄中的朝夕相處/344
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情書/346
山東有個肖司令——採訪肖華的夫人王新蘭、長女肖雨
“你們肖司令怎么沒來”/352
“延安給‘匪首’肖華送來一個美人”/353
“你到延安不許找男朋友”/355
兩年後的相見/357
當年那個小護士是否還健在?/358
軍隊與人民的魚水之情/360
虎將本色——採訪賀炳炎的長子賀雷生、長女賀北生、次子賀陵生
提漿糊桶的小卒/365
一個半大孩子抓了47個俘虜/366
人稱“賀小龍”/367
“這是賀炳炎的骨頭,我要保存好”/369
獨臂也英雄/370
毛主席說:“這個禮你就免了吧!”/372
喜歡養豬的司令員/374
死都要死在7月1號/375
不息的激情——採訪秦基偉的夫人唐賢美、女兒秦畹江、兒子秦衛江和秦天
幸福的家/381
跟著紅旗,他永遠信心十足/385
彭德懷說:“十五軍萬歲!”/389
“老秦”種菜也有將軍的風采/394
錚錚鐵骨,寸寸柔腸/396
從基督徒到紅色“御醫——採訪傅連障的夫人陳真仁、兒子傅維暲
他把整個醫院捐給了紅軍/401
在同心城締結的姻緣/403
“人家打仗能下命令,他看病也能下命令”/406
從基督徒到共產黨員/408
醫生的責任就是治病救人/409
編後感

文摘

患難真情——採訪彭德懷的侄女彭梅魁
“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這是1935年毛澤東為彭德懷寫下的一首詩。在革命戰爭時期,彭德懷南征北戰,為革命勝利立下赫赫戰功,贏得了“彭大將軍”的美名。在他的帶領下,他的兩個弟弟也都投身革命,直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個革命家庭為了中國的解放事業作出巨大的犧牲。戎馬一生的彭德懷沒有一個子女,他最親近的孩子就是兩個烈士弟弟的兒女。
回憶我的革命家庭
彭德懷原名彭得華。彭京華是彭德懷二弟,1937年在兄長的影響下奔赴延安,1938年在延安抗大畢業後,回到家鄉開展革命工作。1940年,彭京華被國民黨逮捕並慘遭殺害,女兒彭梅魁成了烈士遺孤。
記者:據我們所知,您的父親也是一位革命烈士,他為了共產主義理想慘死在國民黨反動派的手裡。當初,您父親之所以走上革命的道路,是不是受到您伯伯彭德懷的影響?
彭梅魁:對。1937年,伯伯彭德懷寫信要我父親去延安,我父親就找到我伯伯當時的妻子劉坤模,還有我一個堂伯母的兒子彭桂林,他們三個人去了延安。到了延安,他們就進了抗大學習。
記者:您父親從抗大學習結束後,就回到家鄉開展革命工作。那個時候當地革命力量還很薄弱,當時他是怎樣一步步開展工作的,您一定還有印象吧,時不去為好,以後再說吧。那次我們倆就沒走,彭起超跟著王震將軍走了。一個能上學的機會沒有了,我的心裡特別難受。
記者:傷心之下您就給彭老總寫了一封信,後來你們就被接到武漢上學,是嗎?
彭梅魁:對,後來我給伯伯寫了一封信,說,我叫梅魁,是彭京華的女兒,我多大了,我想上學。後來武漢市市長吳德峰派市委的人把我們接到武漢,我們兄弟姐妹一共5個人就在武漢上了學。
1950年1月1日,一列由湖北發出的火車帶著彭家的4個孩子開往北京,伯伯彭德懷把他們接到北京,並把他們送進學校學習。
1950年6月的北京飯店,在彭梅魁的記憶中永遠那么美好,在那裡她第一次見到了被家鄉的親人念叨了無數次的伯父彭德懷。
記者:彭老總長年在外南征北戰,你們一直住在鄉下,後來又到了後方上學生活,您第一次見到彭老總是在什麼時候?
彭梅魁:我第一次見伯伯是1950年6月。因為後來我們被接到北京,我們一共有6個人。那天我們到了北京飯店,伯伯正在那裡等著我們。當時我們都不說話,伯伯就問,你們是怎么上來的?那時候坐的是電梯,但我不知道,就說,一摁就上來了,他就告訴我們那是電梯。
記者:彭老總很早就從家裡出來幹革命,經歷了數不清的戰鬥,毛主席曾為之賦詩:“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您第一次見到彭老總時,對這位共和國的開國元帥有沒有害怕?
彭梅魁:當時的心情也不是害怕,就是很想見伯伯,我們父親沒有了,母親也得了病,再沒有別的親人了,但是見面後還是很緊張。我們幾個孩子,見了伯伯什麼話也說不出來,大家要哭也哭不出來。後來伯伯就拿著糖、果子讓我們吃,一邊給我們分吃的,一邊拍拍我的腦袋,問:“你叫梅魁吧?”我說是,但是心裡想他怎么能認出我來啊。回憶起原來是我給他寫過一封信,那裡面介紹了我叫什麼,還說我想上學。後來他就一個一個地辨認我們。
記者:第一次見面,你們一起待了多長時間?是不是覺得和親人在一起團聚因難得而覺得時光短暫?
彭梅魁:我們都沒有了父親,見到伯伯,伯伯又對我們這么好,都想在那裡多待一會兒,不想回學校,那天晚上我們都沒回去。伯伯說你們就住在這兒吧,我們想就這么間屋子,往哪兒住啊。伯伯說,我們搭地鋪睡,把被子什麼的都鋪在地上。伯伯要跟我們一起睡地鋪,我說您歲數這么大了,明天還要上班,還是上床去睡吧。我們睡在這兒陪您就行了。伯伯說今天大團圓,一律平等。他還說我現在睡在這兒就不錯了,戰爭年代哪有這樣的地方睡啊。我們幾個都睡下了,伯伯沒睡,挨個兒給我們蓋被子。我們感受到了久違的父愛。
記者:不久以後韓戰爆發了,彭老總奉命出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指揮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鮮作戰。你們是不是很長時間沒有再見面?
彭梅魁:是很長時間沒再見面,因為伯伯去了朝鮮。再到後來大概又叫過我兩三次吧,要我去見他,我想我一個人去不好,就去找了彭愛蓮、彭秀蘭、彭康跟我去了。去了以後伯伯問我們有什麼難處啊,有什麼不習慣的地方啊。還囑咐我們,你們要是沒有特別大的困難,就不要去找別人。要是真有困難克服不了的話,就去找帥媽媽,就是中組部帥孟奇。但是我們姐妹從來都沒有找過她,我們這些人都是很能吃苦的。
記者:您在北京上完了中學之後又上了北京醫士學校,後來參加工作。這個過程中您有沒有因為與彭老總的關係而受到別人的照顧啊?您跟彭老總的這種關係外人知道嗎?
彭梅魁:我是被分配的,自己沒有提出過任何要求。學校里當然是知道的,但我們在學校從來不說這些事。1956年我被分配到北京汽車製造廠,在廠子三年,我沒跟任何人說過我是彭德懷的侄女。後來我穿了一雙皮鞋,那是我伯母浦安修送給我的,同事們就問我這鞋是誰給的?我就說我撿的。
後來,是在1959年9月吧,我聽我們廠子的黨委副書記傳達廬山會議的檔案以後,我才說出了我是彭德懷的侄女。在此之前大家不知道我跟彭德懷有親戚關係。
割捨不掉的親情
1959年廬山會議以後,彭德懷一下成了反毛主席、反黨、反社會主義的罪人,他從中南海搬進了北京西郊掛甲屯吳家花園。在這個小小的院落里。他繼續探詢著久思而不得其解的有關人民公社、“大躍進”問題的答案。彭德懷親自開荒種地,執著地用實踐檢驗著自己的觀點。
雖然彭梅魁百分之百地相信黨,和伯伯在政治上劃清了界限。但是在生活上,她一直照顧著孤單的伯伯。
記者:1959年7月,在廬山會議期間,彭老總因為反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的“左”傾錯誤,為民請願而受到錯誤的批判,被打成“彭黃張周反黨集團”的骨幹成員,並被免去國防部長職務。在彭老總一下子被打成“罪人”的時候,您卻主動向單位說出了您和他的關係。當時您為什麼這樣做呢?有沒有考慮過您這樣做的後果?
彭梅魁:我是黨員,黨支部向黨員幹部傳達廬山會議檔案內容,說彭德懷是反黨、反毛主席、反社會主義的。我聽了很難受,眼淚都要流出來了。他們說的話我句句都信了,這是黨的話啊,我百分之百地相信。回來以後一夜沒睡覺,我老伴不是黨員,這是黨內的秘密,我沒跟老伴說。我相信黨的話,但是自己有一個疑問:伯伯對我們這么好,伯伯工作了這么多年,平江起義、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他現在怎么變成這樣了呢?我認為我只能從政治上跟他劃清界限,我不能現在就不管他了,這樣做我就缺了人性。
第二天我就去找我們黨委書記,跟書記說我是彭德懷的親侄女。這是我第一次跟別人說起我和伯伯彭德懷的關係。然後我就問,伯伯沒兒沒女,對我們這些侄兒侄女關心得非常周到,我今後還能不能去看他?書記很爽快地說,你能去看,他不還是政治局委員嘛。我當時就放心了。
記者:您後來去看彭老總的時候,他的精神狀態好嗎?他有沒有向您說起他當時的狀況?
彭梅魁:9月我到中南海看伯伯。平常伯伯都是坐在辦公桌後面,這次他在屋裡的沙發上坐著。我一進去就喊伯伯,但聲音好像有點噎住了。也許他聽見了,也許沒聽見,他也沒喊我,也不和我說什麼。我就到那兒自個兒坐下,我一句話都沒說,我也沒流眼淚。我就用牙齒咬著嘴唇,在那兒待著。
伯伯就說,梅魁,我名譽不好,你也知道了,你以後不要到我這兒來了,以免影響你的工作,影響你的進步。我一句話都說不出來,眼淚就流下來了。後來我握著伯伯的手,說我走了,伯伯跟我說,你以後再也不要到我這兒來啦,我很快就要搬家了,要搬到清華大學和頤和園那一帶。就這樣,我走了,一句話也沒跟伯伯說。
這個時候,儘管彭德懷比任何時候都需要親情、溫暖和歡樂,但是為了不使孩子們心靈蒙上一絲陰影,彭德懷內心懷著無法訴說的苦楚,選擇了一種常人難以理解的方式表達他對後代的愛心。
P3-9

後記

讓我們一起來傾聽……
對於生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來講。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這些名字,如同高掛於夜空中璀璨的星斗,燦爛奪目而遙不可及,從不曾想到,有一天,我們會離他們那樣近。
我們採訪了許許多多共和國第一代領袖、元勛的家屬子女,這些曾生活在偉人身邊延續著偉人血脈的人是如此平凡,他們就是我們鄰里的叔叔、阿姨、大哥、大姐;然而。他們講述的關於父輩的故事卻是如此傳奇,若干個傳奇構成了一部鮮活的共和國歷史,這部歷史曾改變了中國和中國人的命運,並將影響一直延續下去。
在這些傳奇的故事中,有青春的激越與飛揚,有暮年的平淡與質樸,有人生的大幸福,也有命運的大苦難。雖然偉人們性格迥異,經歷千差萬別,但是若干個不同的傳奇故事,卻有一個共同之處,這就是關於心靈的同樣的軌跡——從平凡走向偉大,又從偉大回歸平凡。
我們因從平凡到偉大的傳奇而感慨。
我們因從偉大到平凡的故事而感動。
感謝山東電視台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難得的機會。可以如此近距離地傾聽那些動人的傳奇與故事;更感謝那些可親可敬的長輩們發自心底的訴說,這些訴說無異於一筆豐厚的饋贈。我們願意將這筆財富與所有讀者分享,相信它會是一種啟迪和激勵,對每一個人,甚至對每一個人以後漫長的一生。
讓我們一起來傾聽……
2006年11月
趙曦:山東電視台社教中心《鼓風流人物》欄日原製片人。

序言

翻閱案頭的一大疊書稿,我能感到它的溫熱。領袖先輩和元帥將軍的故事已構成歷史的一部分。作為一個親歷者,書中的人物或是我的師長與戰友,或是我的後輩與朋友,我大都熟悉與了解,卻仍被打動。
就一般讀者或觀眾而言,我們對領袖人物及開國元勛們一生的業績,其對國家和民族的貢獻,也許並不陌生。他們或高瞻遠矚、運籌帷幄,或金戈鐵馬、叱吒風雲,並分別以不同形式走進了歷史教科書及各種文學和影視作品,成為我們國家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財富。與此同時,人們懷著差不多同樣的熱情和好奇,想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了解他們的家庭。關心他們子女生活的近況,也是自然的。《真情見證——開國領袖的親情家事》和《往事親歷——開國將帥的親情家事》這兩本書,正滿足了讀者這方面的願望和需求。我也是看了有關的章節,才知道有些孩子們的近況的,也是因為這樣的章節,喚起了我最清晰的記憶與感慨。
就如少奇所說,好在歷史是人民寫的。當然,歷史也是通過具體的人來講述的。這些被講述的歷史落實在書本上,在後人看來,也許不過是一頁兩頁的文字,但對於曾身處其閫的人來說,那字裡行間,是一個個或喜悅或傷懷,或溫馨或慘烈,真真切切的生命記憶。
說到書里記述的人物和史實,我應該有一點發言權。這不僅僅是因為我和他們生活在一個時代,目睹過時間的推移,更主要的是,我知道什麼才是那段歷史中最重要的東西,什麼才是讀到這些歷史的人應該思索和借鑑的。
書里的許多篇章在我看來,是溫情脈脈的,它記錄了領袖人物和開國元勛們的胸懷和情操,更記下了他們作為一名普通的父親,在日常生活中帶給兒女們的溫馨與安慰。這些文字一定會激起這個時代的人們對先輩們更深的尊敬與緬懷。
不能不提及的是,歷史一旦被記錄下來,難免會觸痛人們的心靈,仔細審視,人們就會知道哪些是應該珍視的,哪些是應該避免的。歷史往往以它獨特的方式,為人們作出奇異的命運安排。人們注意到,這些領袖人物及開國元勛們在獻身革命、叱吒風雲的同時,無一例外地都作出了巨大犧牲。而首當其衝被犧牲的,便是他們的家庭、親人及子女。顛沛流離、身陷囹圄,甚至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原因各異,遭遇卻大都相同。許多的往事,我之所以不願提起,也是因為我個人的經歷和遭遇並不例外,我更願意自己在心底輕輕撫摸擦拭它們。
讓我欣慰的是,已不年輕的晚輩們,說起兒時的記憶,無論有多少艱辛與痛苦,都是那樣的如數家珍、津津樂道,沒有半點的牢騷或怨恨。而當他們無一例外地走出紅牆、匯入民間的時候,又是那樣的自然而然、適得其所。他們同樣無一例外地對父輩們當初的嚴厲乃至苛刻,永誌不忘、心存感激。基於這樣的信仰與磨鍊,我敢說,他們是可以告慰父輩的讓人放心的一代。
不能不說說這兩本書本身及《數風流人物》電視欄目。山東電視台的同志們做了大量而細緻的採訪和編輯工作,從影像和文字的結合上挖掘並記錄了歷史。一個以人生記憶為題材的書及影像,能讓人感念前人到潸然落淚,無疑是成功的,更不用說它還具有珍貴的文獻價值。那些永駐心頭的名字或許會像潮水一樣悄然退去。忽然有一天,這些看似已經消逝的情感記憶,會再度暴露於悠悠天地之間,而且經過了時間的積澱,它們愈發比先前更加珍貴,更讓人不捨。
說到這些讓我魂牽夢縈的名字,我總不自覺地想起李白詩中的兩句:“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而令,回首望去,你們已化為天上的星辰,卻繼續照亮後來者的道路……
是為序。
王光美
2005年5月26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