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纓(兒童劇作品)

紅纓(兒童劇作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兒童劇作品《紅纓》是為獻禮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於2015年8月26日作為第五屆中國兒童戲劇節閉幕大戲在北京懷柔劇場首演,並在9月作為中國兒藝“2015年國家藝術院團演出季”展演劇目登入中國兒童劇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纓
  • 首演時間:2015年8月26日
  • 創作靈感利用: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 類型:抗戰
劇情內容,劇場效果,傾情打造,

劇情內容

《紅纓》講述了一段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動人事跡。抗日戰爭時期,河北省的一個山村里,少年王二小的父母被日寇殘害,一心想參軍打鬼子,但年紀太小參軍未被允許,成為一個手拿紅纓槍的兒童團員。在這個村莊裡,還隱藏著共產黨領導下的《晉察冀日報》報社。二小在送報員的啟蒙下意識到報紙的重要性,明白了消滅敵人不僅是前方戰場上的殊死搏鬥,也是後方戰場上的機智較量。日寇對村莊展開了掃蕩,為了保護報社和民眾,二小將日寇引入八路軍的埋伏圈,壯烈犧牲
該劇創作靈感源於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詩人方冰,作曲家劫夫在歌中塑造的小英雄王二小,引起了幾代人的情感共鳴。今天中國兒藝用兒童劇手段重塑這一典型形象,一是銘記前輩動人的英雄事跡,王二小是戰爭年代無數不怕犧牲的兒童團員們的縮影,他們用熱血和生命換取今天的和平與自由;二是傳承前輩不屈的民族精神,艱苦卓絕的抗戰中,前輩們同仇敵愾,英勇無畏,不懼犧牲的寶貴精神,引領中華民族走向民族復興之路。她說:“我們用‘紅纓’命名該劇,不僅因為紅纓槍是英雄趙雲的武器,王二小的武器,是千千萬萬少年兒童團員的標誌,更因為紅纓飄揚,揚起正義勇敢、揚起和平自由、揚起民族精魂。我們希望把這份精神和情懷傳遞給當代少年兒童。”

劇場效果

作為一部立足兒童視角的紅色經典,《紅纓》片段表演充滿豐富的表演元素。由2012級中戲兒藝班李鍇飾演的王二小,既有勇氣和智慧的一面,還有天真和孩子氣的一面,將小英雄純真可愛的模樣展現得淋漓盡致。由中戲兒藝班的小演員們飾演的少年兒童團充滿生機活力,洋溢著熱情與向上的力量。“大醜牛”的出現讓人眼前一亮,它作為二小形影不離的好夥伴,可愛勇敢通人性,是兒童團的特殊團員,不僅會幫二小送報,還能以牛角做“紅纓槍”,驅趕敵人保護二小,它的出現不僅給全劇增添許多趣味,其勇氣和機智也強化了該劇主題。
此外,音樂與歌隊的使用是該劇的一大亮點,變化的音樂配合跌宕起伏的劇情發展,渲染出時而緊張時而活潑的氛圍。全劇以歌隊的動情演唱開場和收尾,一段改編自《歌唱少年王二小》的旋律奠定了全劇深情的基調,將觀眾帶回故事發生的小山村中,朗朗上口的新創歌曲散發著少年兒童的活潑氣息。
值得關注的是,為豐滿故事情節,增加戲劇效果,該劇特別設定送報員林春和三國名將趙雲兩個角色。送報員林春的存在為王二小打開了一扇心靈的窗戶,他教二小識字、送報,更啟蒙二小重新認識戰爭和自我的價值。名將趙雲作為虛擬角色而存在,是王二小心目中崇拜的大英雄,激發了二小的勇氣與智慧。劇中特意設計了兩段王二小模仿趙雲的戲曲表演,一招一式英姿颯爽,盡展二小英雄情懷。豐富多元的藝術表達為這部以抗戰為題材的兒童劇注入鮮活靈動的色彩,貼近當代少年兒童審美需求。
總導演廖向紅說:“《紅纓》是一個以真實歷史為基石並充滿藝術品位的兒童劇作品。在劇作上,我們以保護報社為出發點,豐富人物和故事情節;在表現形式上,用歌隊、戲曲的形式敘事,給觀眾帶來豐富的視聽。觀看《紅纓》是一次時間的穿越,我們將帶孩子們回到70年前那個腥風血雨的年代,看當時的兒童如何用自己柔弱的肩膀、青春的熱血、年少的生命扛起了抗日戰爭的偉業,由此引領當代的兒童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思考在和平的年代如何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傾情打造

《紅纓》自2014年底進入創作階段,院長尹曉東、副院長馮俐、創作部主任陳傳敏、該劇總導演廖向紅率領劇院優秀創作人員組建了專門的策劃團隊,多次深入生活,收集素材反覆研討修改劇本。該劇由中國兒藝優秀青年編劇杜薇執筆編寫,她筆下的《罐頭小人》、《伊索寓言》、《賣火柴的小女孩》等優秀劇目深受孩子們的喜愛。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著名導演廖向紅擔任該劇總導演,廖向紅導演與中國兒藝先後四次結緣,其指導過曾榮獲多項國家大獎的《特殊作業》及引爆觀劇熱潮的《小飛俠彼得?潘》等多部經典作品。曾塑造過眾多兒童劇角色的中國兒藝優秀青年導演、演員馬彥偉為該劇導演,他說:“講述‘王二小’的故事,是為了讓今天的少年兒童知道祖國那一段辛酸、屈辱的歷史。當時的中國少年,用弱小的身軀和長輩們共同承擔起趕走侵略者、不當亡國奴的重任,用鮮血和生命捍衛著民族的尊嚴。他們的骨氣、責任、擔當,我們應該永遠銘記!”與此同時,該劇還匯聚了中國兒藝的一線舞美創作人員,舞美設計由著名舞美設計師申奧擔任,他曾為《特殊作業》、《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等多部兒童劇劇擔任舞美設計,贏得專家媒體的一致好評,他表示:此次《紅纓》的舞台將一改人們對兒童劇舞台五彩繽紛、唯美夢幻的印象,通過與主創團隊的多次溝通,《紅纓》的舞台將更多地還原抗日時期村莊的真實場景,打造出有歷史厚度、突顯戰爭嚴酷性的舞台,讓孩子們看到祖國曾經的經歷,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該劇作曲由《小飛俠彼得·潘》作曲楊帆擔任,燈光設計師為中央戲劇學院研究生黎巍……
《紅纓》創排凝聚了老中青三代兒藝人的力量與心血。飾演“李大娘”的資深表演藝術家楊冬雁畢業於1977級中戲兒藝班,她說:“劇中李大娘一雙兒子為國捐軀,她收養了盲女小花和二小、為解放軍納鞋底支持抗日,她代表了千萬決心抗戰的普通百姓,戲份雖少卻要仔細研磨。”飾演漢奸張四的優秀演員何吉光畢業於2000級中戲兒藝班,經過反覆研讀劇本和揣摸人物內心世界,他認為:“演好反派角色,關鍵要揣度反派在戰爭環境中的矛盾處境與心理,為此我們翻閱了很多影像資料。”主角王二小和少年兒童團員的小演員們現就讀於2012級中戲兒藝班,儘管每天排練時間強度很大,他們仍抓緊休息時間交流劇本,探討角色,飾演二小的李鍇表示:“王二小從一心為父母報仇轉變為加入兒童團犧牲自己保護報社,經歷了從小我到大我的轉變,希望把這份愛國情懷和責任意識傳遞給當代兒童”。此次中國兒藝聚集三代演員同台演出,既給中戲兒藝班的孩子們提供了學習的機會、實踐的舞台,同時為該劇注入青春血液,更通過三代人共鑄中華魂的宏偉氣魄,展現了抗戰時期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民族精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