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緣燈蛾

紅緣燈蛾

昆蟲名,為鱗翅目燈蛾科半球形,初黃白色,後漸變為灰黃色至暗灰色。幼蟲體長40毫米左右,頭黃褐色,胴部深褐或黑色,全身密披紅褐色或黑色長毛。長,黑褐色,具臀刺。成蟲翅展46~64毫米,體、翅白色,前翅前緣及頸板端部紅色,腹部背面除基節及肛毛簇外橙黃色,具黑色橫帶,側面具黑縱帶,亞側面一列黑點,腹面白色。觸角線狀黑色。前翅中室上角常具黑點;後翅橫脈紋常為黑色新月形紋。

生活在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幼蟲食害葉片,主要危害玉米、棉花、大豆等植物。成蟲出現於4至9月。夜晚具趨光性

(名片紅緣燈蛾成蟲圖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紅緣燈蛾
  • 拉丁學名:Amsacta lactinea
  • 別稱:紅袖燈蛾,紅邊燈蛾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亞門:六足亞門
  • :昆蟲綱 Insecta
  • 亞綱:有翅亞綱
  • :鱗翅目
  • 亞目:大鱗翅亞目
  • :燈蛾科
  • :Amsacta 
  • :紅緣燈蛾
形態特徵,卵,幼蟲,蛹,成蟲,形態圖,生活習性,生長繁殖,種群分布,世界分布,中國分布,危害防治,危害,防治措施,異名信息,

形態特徵

半球形,直徑0.79毫米;卵殼表面自頂部向周緣有放射狀縱紋;初產黃白色,有光澤,後漸變為灰黃色至暗灰色。

幼蟲

幼蟲體長40毫米左右,頭黃褐色,胴部深褐或黑色,全身密披紅褐色或黑色長毛,胸足黑色,腹足紅色,體側具1列紅點,背線、亞背線、氣門下線由1列黑點組成;氣門紅色。幼齡幼蟲體色灰黃。

長22~26毫米,胸部寬9~10毫米,黑褐色,有光澤,有臀刺10根。

成蟲

翅展雄46~56毫米,雌52~64毫米。體長18~20毫米。體、翅白色,前翅前緣及頸板端部紅色,腹部背面除基節及肛毛簇外橙黃色,並有黑色橫帶,側面具黑縱帶,亞側面一列黑點,腹面白色。觸角線狀黑色。前翅中室上角常具黑點;後翅橫脈紋常為黑色新月形紋,亞端點黑色,1~4個或無。

形態圖

紅緣燈蛾各生理階段形態圖片。
(註:圖片來源)

生活習性

中國東部地區、遼寧以南發生較多,河北一年發生1代,南通一年2代,南京3代,均以蛹越冬。翌年5~6月開始羽化,成蟲日伏夜出,趨光性強,飛翔力弱。幼蟲孵化後群集為害,3齡後分散為害。幼蟲行動敏捷。老熟後入淺土或於落葉等被覆物內結繭化蛹。
紅緣燈蛾幼齡幼蟲紅緣燈蛾幼齡幼蟲

生長繁殖

成蟲不需初充營養即可產卵,多於夜間成塊產於上中部葉片背面,可達數百粒。卵期6~8天,幼蟲期27~28天,成蟲壽命5~7天。

種群分布

世界分布

在中國以外,主要分布朝鮮半島、日本、爪哇島、蘇門答臘島、印度、斯里蘭卡及緬甸等地。

中國分布

中國各地均有分布,中國東部地區、遼寧以南較多。

危害防治

危害

特點
幼蟲多食性,啃食寄主植物的莖、花、果實,嚴重時將葉、花等全部吃光,僅留葉脈、花柄。
寄主

防治措施

1、成蟲羽化盛期用黑光燈誘殺成蟲。
紅緣燈蛾成蟲紅緣燈蛾成蟲
紅緣燈蛾
2、在幼蟲擴散為害前。當發現玉米田每500株有卵2塊或被害穗率高於15%時,對離樹木、溝渠近的玉米田噴灑90%晶體敵百蟲1000~2000倍液或用48%毒死蜱乳油1000~1500倍液;或使用菊酯類農藥兌水均勻噴霧,如5%來福靈S-氰戊菊酯)乳油、25%功夫(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5%敵殺死(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噴霧。在低齡幼蟲盛發期用2.5%敵殺死乳油2000倍液、2.5%功夫乳油2000倍液、5%抑太保乳油2000倍液、15%安打乳油3000倍液、4.5%雲大安治乳油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2.5%敵殺死乳油2000倍液、20%速滅殺丁乳油2000倍液、48%樂斯本乳油或48%天達毒死蜱1500倍液噴霧。
3、幼蟲為害果穗時,可用每克含100億的青蟲菌原粉,向雌穗上抖撒或兌水噴灑,同時可兼治穗上的棉鈴蟲玉米螟黏蟲等。
4、幼蟲擴散後,蟲體較大可人工捉捕,連續捕捉2~3次。
5、紅緣燈蛾發生嚴重地區,於4~5月間發動民眾到公路兩側、渠溝等種有柳樹、紫穗槐的樹下或附近溝坡處挖蛹可減低蟲口基數。

異名信息

Aloa laetata(Cramer, 1777)
紅緣燈蛾
Phalaena lactinea Cramer, [1777]
Bombyx sanguinolenta Fabricius, 1793
Aloa marginata Moore, 1883
Rhodogastria frederici Kirby, 1892
Aloa sanguinolenta Moore, 188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