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半落葉灌木,高1-2米;枝條擴展,
小枝圓柱形,褐色,粗糙。托葉卵狀披針形,宿存。二回羽狀複葉(互生),具有1對羽片,而其小葉只有1對,其形狀如腎臟形。邊緣被疏柔毛;中脈略偏上緣;小葉柄長僅1毫米。總葉柄長1-2.5厘米;羽片1對,長8-13厘米。
頭狀花序腋生,直徑約3厘米(連花絲),有花約25-40朵,總花梗長1-3.5厘米;花萼鐘狀,長約2毫米,綠色;
花冠管長3.5-5毫米,淡紫紅色,頂端具5裂片,裂片反折,長約3毫米,無毛;雄蕊突露於花冠之外,非常顯著,雄蕊管長約6毫米,白色,管口內有鑽狀附屬體,上部離生的花絲長約2厘米,深紅色。莢果線狀倒披針形,長6-11厘米,寬5-13毫米,暗棕色,成熟時由頂至基部沿縫線開裂,果瓣外反;種子5-6顆,長圓形,長7-10毫米,寬約4毫米,棕色。(紅粉撲花的大小與株櫻花相近)
紅粉撲花在正午或晚上時,其葉子和花朵均會閉合起來。盛開的花朵其頭狀花序腋生,有密集且細長的花絲聚合而成“束狀”,顏色為鮮紅色(花期最長為11個月)。
產地生境
紅粉撲花原產墨西哥至瓜地馬拉一帶,中國廣東、福建、台灣等地均有引種種植。紅粉撲花喜高溫和強光照,在熱帶、亞熱帶地區具有廣泛適應性。
繁殖方法
紅粉撲花開花良好,但不結實或結實少,種子常敗育,無法採用播種方式進行大量繁育,一般採取無性繁育方法,即扦插育苗為主,紅粉撲花採用
硬枝扦插,時間多為秋季。
插床:可用珍珠岩或河沙加黃泥按1:2混勻,插床基質用25%多菌靈1500倍液進行處理,用高錳酸鉀1500倍液對插床以外環境進行消毒。珍珠岩透氣效果好,透水性強,因此扦插後要注意苗床的保水。插床還要搭設拱棚,及架設遮蔭網。
插穗:插穗選用當年半木質化枝條,年齡太久木質化嚴重,扦插後不易生根。剪取健壯枝條作為插穗,長度大約5-8厘米,插穗上端芽飽滿,下端剪口儘可能靠近葉痕,剪成斜切面。插穗基部浸泡吲哚丁酸、萘乙酸或其它生根劑1-2小時,即可扦插,扦插深度約2-4厘米。扦插後要注意適時灌水,保持沙床濕潤,大概30天左右,扦插苗就能夠生根成活。板結土壤透水透氣性差,不利於根系生長。不能忍受過乾的生長環境。控制水分,可促進花芽分化和開花;水分過多,枝條徒長,花量減少。每次澆灌時要澆透,待乾再澆。
栽培技術
選地:種植地宜選在南坡或向陽處,光照充足,溫度較高的地方。紅粉撲花為陽性植物,喜全光照,光照弱,開花量會顯著減少。
溫度:紅粉撲花喜高溫,低溫會使葉片變黃或脫落,盆栽苗日平均氣溫低於15℃時,葉片會脫落,地栽苗木新葉的葉尖部分變黃或葉片部分失綠,霜害或凍害,還會造成頂部縮枝現象。
水肥:紅粉撲花萌發力強,生長旺盛,花期長,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同步,所以需肥量大,一般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作為基肥,再適時追肥,每月施複合肥一次,花期為保證養分的充分供給,要多施磷、鉀肥,這樣花色更艷麗,盛花時間更長。
修剪:紅粉撲花耐修剪,日常要進行頻繁的修剪。常用的方法是選取上下錯落有致的3-5個側枝作為主枝,用以擴大樹冠。冬季對主枝進行短截,再在各主枝上培養幾個側枝,力求使周圍空間充分利用,當樹冠擴展過遠時,為避免下部出現光禿現象,應及時回縮換頭,並剪去枯枝。紅粉撲花的枝條比較脆,容易在主幹分支處折斷,應及時疏枝和修剪冠幅,以保證大風或大雨天氣苗木的安全。
病蟲防治
紅粉撲花苗期葉片上容易發生炭疽病,病斑黑褐色。為防治炭疽病,應及時清除枯枝、落葉,剪除病枝並銷毀。增施有機肥、磷鉀肥及硫酸亞鐵,增強抗病性;新梢抽出後噴50%多菌靈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75%百菌清8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800倍液,每10-15天噴1次,連用4-5次。紅粉撲花在夏、秋季易發生
薊馬危害嫩梢,成、若蟲銼吸紅粉撲花葉片、莖桿汁液,葉片皺縮、變黃,花色變淡、花朵變小、花量減少。可用10%吡蟲啉1500-2000倍液、艾美樂2500倍液,或薊馬靈1000倍液等進行防治。
主要價值
紅粉撲花株型緊湊豐滿,葉形獨特美觀,花柔美可愛,花期長,景觀效果好,適於庭園美化,以50-100厘米高的小灌木形態的觀賞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