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狼牙鰕虎魚

紅狼牙鰕虎魚

紅狼牙鰕虎魚又稱狼條、小狼魚,是鱸形目鰻鰕虎魚科狼鰕虎魚屬魚類。紅狼牙鰕虎魚體延長而側扁呈帶狀;眼小、退化埋於皮下;口大,唇厚,舌前端呈圓形,呈游離狀;上下頜外行牙6-12個,尖而彎形,突出唇外,內側為1-2行短小錐形牙,下領聯合部的後方有大形犬牙1對;鱗片退化,體呈無鱗狀;背鰭、尾鰭、臀鰭互相連線,胸寬而且長,上部鰭條游離呈絲狀;體呈藍褐色或灰紫色,偶鰭有時具黑褐色邊緣。

紅狼牙鰕虎魚分布於中國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國外分布於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和朝鮮,生活於近岸及河口附近。紅狼牙鰕虎魚為暖溫性底棲魚類,於泥沙中穴居,行動遲緩,生命力強。紅狼牙鰕虎魚主要以瓷蟹、沙蠶、小型貝類為食,亦食鰕虎魚類小幼魚。紅狼牙鰕虎魚產卵期為7月,絕對懷卵量1903-17234粒。

紅狼牙鰕虎魚產量較多,但具腹味,可供食用及制魚粉,亦可作雞、鴨、對蝦的飼料,油炸後肉香骨脆,還可製成罐頭。

基本介紹

  • 別名:紅亮魚、麻皮頭、赤乃、瘦條等
  • 中文學名:紅狼牙鰕虎魚
  • 拉丁學名:Odontamblyopusrubicundus (Hamilton, 1822)
  • 二名法: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魚亞綱
  • :鱸形目
  • 亞目:鰕虎魚亞目
  • :鰻鰕虎魚科
  • :狼鰕虎魚屬
  • :紅狼牙鰕虎魚
  • 分布區域印度洋北部沿岸、東至印度尼西亞、北至朝鮮日本以及沿海
  • 命名人:Hamilton
  • 年代:1822
  • 模式產地:恆河
  • 中國分布:分布在中國長江中下游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體較長,側扁,呈鰻形,前部粗壯。頭部較大,略呈長方形。吻短,前端鈍圓,背絛稍圓凸。眼甚小,埋於皮下,眼間距寬凸。鼻孔每側2個,前鼻孔呈短管狀,接近上唇;後鼻孔位於眼的前方,邊緣稍隆起。口大,端位,口裂甚斜,上頜骨後端達眼後方。下頜和頦部問前和向下突起。上頜外行齒每側4-6個,排列稀疏,為大型彎犬齒,突出唇外,門閉合時,露於口外;內行為1-2行細小的錐形齒,在下頜聯合處內側具1,2個強大的犬齒下頜面無須。鰓孔頗大,鰓膜與峽部相連,鰓耙短小,體和頭部外觀裸露,僅在頭側和體側有埋於皮下退化的小鱗片。背鰭連續,末端與尾鰭相連。臀鰭起點約在背鰭第3-4鰭條基部的下方,末端與尾鰭相連。胸鰭寬而略長,上部鰭條游離呈絲狀,腹鰭大,癒合成一橢圓形。
紅狼牙鰕虎魚
紅狼牙鰕虎魚
體淡紅色或灰紫色。尾鰭灰黑色,其餘各鰭淺灰色。

生長環境

紅狼牙鰕虎魚為暖水性形假虎魚。棲息於淺海及河口附近泥沙中。
常在泥沙中鑽穴營居。屬於近岸暖溫性魚類。此魚在近海與淡水均能生存,在江岸穿穴潛居。性兇猛,食小魚或小蝦等。生活在底質為沙土、礫石、水質清亮而含氧豐富的池塘、湖泊、小河流的淺水區及山澗小溪中。平時分散居住在石隙里,用強有力的吸盤狀腹鰭攀附於石壁,覓食時才從石隙中外出。成魚喜歡跳躍,有時跳出水面,有時從一塊石上跳往另一塊石頭。

分布範圍

分布於遼寧沿海及我國各海區。國外見於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印度。

繁殖方法

紅狼牙鰕虎魚一冬齡達性成熟,每年4-5月,親魚開始集群,雌雄魚互相嬉戲追逐,進行生殖活動,雌魚用鰭翻動沙粒,將卵產於沙穴中。1-2厘米的幼魚喜歡逆水群游。每當暴雨過後,山洪下瀉的兩三天內,水溫上升至22℃以上,洪水陡漲並轉清而流速加快時,幼魚便於白天紛紛從湖中擁入小河,與河中幼魚匯集結群沿著河流兩側逆流向上奮進,並不停地吞食從山澗沖刷下來的水生昆蟲和浮游生物。它們晚上則沉入水底用吸盤吸附於礫石上或躲在石頭縫隙中休息。4厘米以上的成魚較少有成群溯水的現象。紅狼牙鰕虎魚魚個體雖小,但性極貪婪兇殘,經常採用襲擊的方式吞食底棲性的更小的魚,或用胸鰭挖掘與翻攪水底泥沙,尋找底棲無脊椎動物,以便吞食。
黃渤海2齡性成熟,偶有1齡性成熱,絕對懷卵量1903-1724粒,平均5780粒;相對懷卵量278粒/g體重。黃渤海每年產一次卵,產卵期7月。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省每年產卵兩次,福建產卵期2-4月及7-9月,產沉性附著性卵。

主要價值

具有商品價值的櫛鰕虎魚,系指1-2厘米長的幼魚。江西九江縣沙河,因地處廬山腳下,所產櫛鰕虎魚因其形狀特殊,味鮮美,別具風味,與廬山同享盛名,故得名“廬山石魚”。湖北陽新縣富水河的櫛鰕虎魚因其捕撈季節在春末夏初、百花盛開之時,故稱為“春魚”。而安徽東至縣張溪一帶以其在麥收時節捕撈,且形同麥子,故稱之“麥魚”。
產量較多,但具腹味,可供食用及制魚粉,亦可作雞鴨、對蝦的飼料。油炸後肉香骨脆還可製成罐頭。
石魚除鮮食外,作為商品的均為乾製品。
食用製作:將魚洗淨晾乾後,放入鍋內,用文火烤乾,並放入少量食油翻炒,待呈金黃色時取出,再曬一天即可裝袋投放市場。每5公斤鮮魚可加工成1公斤乾魚。魚乾的烹飪方法多為泡發後炒蛋、蒸蛋、氽湯或略煮後加麻油、醬油涼拌成冷盤,一貫被視為席上之珍品。在安徽琴溪一帶,它還是名貴的飲茶珍品。當地民眾每年清明前後,把捕撈之小魚,燒鹽開水(伴有茴香、茶葉、食糖等作料)熗熟,用炭火烘乾,製成魚乾後,仍保持栩栩如生的狀態:寬嘴微張,小眼圓睜,鰭乍而尾曲。用琴魚沏茶,猶如鮮活魚兒在杯中團團戲游,入口清香味醇,別有一番情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