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紅燭》真實還原了20世紀70、80年代湘西北教育的現況,記敘了鄉村國小校長覃東榮的感人事跡,追溯了覃東榮的青少年時代,挖掘人物故事背後的因素,把握了主人公從
貧農到教師這一“華麗轉身”的思想發展的軌跡。
作品目錄
引子 第一章 透支過度逝醫院 萬人湧來悼英雄 第二章 出生亂世盼識字 沐浴黨恩入學堂 第三章 徒步千里找工作 百里挑糧掙學費 第四章 教字銘記執教鞭 心中夢想終實現 第五章 志同道合結姻緣 痛失愛妻撫嬰兒 第六章 有飯同享濟同事 危難之中救學生 第七章 培養幼子凝毅力 跪悼慈母淚長流 第八章 臨危受命展宏圖 立體網路強校風 第九章 嚴謹治校求質量 勤儉治校賬目清 第十章 替父守校遭火災 關愛學生深夜訪 | 第十一章 爬遍青山勸學生 收養兒童骨肉情 第十二章 座談教改取真經 潛移默化子承業 第十三章 舉步維艱撫學生 為生居住建寒舍 第十四章 清正廉潔拒禮物 淡泊名利講貢獻 第十五章 嚴管子女做表率 率先普九受褒獎 第十六章 編外媽媽撐藍天 愛灑鄉間人世情 第十七章 調查路上身負傷 臥病榻心繫師生 第十八章 緬懷東榮老校長 弘揚精神建名校 第十九章 沿夫道路傳火炬 模範重病牽人心 第二十章 一代忠魂策後生 青山依舊駐精神 第二十一章 平生事跡生芳樹 信仰力量放光芒 |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該作品充分肯定了主人公清正廉潔的生活作風、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高瞻遠矚的教育眼界,為貧窮山區教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赤子情懷。覃東榮幾十年如一日堅守著鄉村教育的陣地,以
愚公移山的精神將擋住山村教育的“攔路虎”一一移除,如帶著同事和鄉鄰在烈日下挑石頭修學校、建石橋、促教改,自身體弱卻不顧生命危險救落水的學生,自家貧困卻供養6個孩子上學。對覃東榮的種種“不可理喻”的行為,作者情感複雜,其中有不解、有敬重、有抱怨,也有同情。該作品還注重表現覃東榮現代教育的思維。物質的貧窮並沒有妨礙覃東榮的現代教育思維的轉向。他不斷探索出新的教學方法,利用加班節省下來的資金,定期送老師去教育先進的省城進行培訓,並制定、推出一系列教學計畫,把一所鄉村國小的教育一步一步推上新的台階。當然,覃東榮能把鄉村教育做得如此出色,率先在貧困地區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也離不開背後默默支持她的妻子伍友妹。作者描寫伍友妹一個人為8個孩子洗衣做飯、辛苦勞作的場景,真實還原了一位雖然學識不高,但心地善良、堅忍、勤勞、樸實的土家婦女的形象,正是她的默默支持,覃東榮全身心投入山區教育,讓山區孩子都能上學、上好學。
藝術特色
該作品有大量的細節描寫,如借“吃豬肉”的細節為覃東榮簡筆素描。在20世紀80年代老百姓眼裡,幾個月能吃上一盤“豬肉”是很奢侈的。覃東榮每個月的工資100多元,除去自家3個孩子的日常開支,還要供養6名收留的學生,經常捉襟見肘。他捨不得去看病,卻捨得每兩周借錢買幾斤豬肉改善孩子們的一伙食;上級領導來學校督查工作,他會把招待來客時剩餘的肉分給其他老師,而自己總是藉口走開。為了節約用電,他規定學校老師使用燈泡功率不能超過25瓦,為了防止老師私下調換燈泡,還蓋上學校公章。諸如此類的細節,豐富生動,將覃校長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與悲天憫人的人文關懷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作品影響
衍生作品
2022年12月15日,由《紅燭》改編的微電影《東榮校長》首映。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向晏漪,本名覃盟,男,土家族,湖南張家界人,出生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中共黨員,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張家界市影視家協會理事黨支部學習委員,張家界市永定區大庸橋中心學校教師。著有《編外媽媽》《拐杖校長覃東榮同他的六個“兒女”》《拐杖校長》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