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燜雞
- 別稱:太公望紅燜雞
- 主要原料:雞
- 創造人:宋維樣創新
- 創造時代:清嘉慶年間
- 特色:顏色黃紅,異香撲鼻
歷史由來,歷史淵源,製作材料,特色,製作方法,
歷史由來
紅燜雞的由來,與靜樂歷史文化名人“龍大人”有關。
這“龍大人”名叫李鸞宣〔1751~1817〕,字伯宣,一字風書,號石農,靜樂縣五家莊人,他一生為官,政績斐然,又博學多才,詩名遠揚。因教授過皇室弟子,後人便尊稱他為“龍大人”。這位“龍大人”,因在宮中教授多年,故御膳佳肴多有享受。又因多次升遷,外出巡視,遊歷了半箇中國,故各地名食多有品嘗。清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他被彈劾罷官,流放新疆烏魯木齊一帶。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因其父亡,被赦返家守孝。在守孝期間,他重登名勝天柱山,太子寺,漫遊於汾(河)、碾(河)二河之間,寫下了不少詩篇。一日偶至西關“福林泉園”飯店。遇到兒時相識宋維祥廚師,兩人敘談闊別之情,閒聊鄉土風俗。“龍大人”對故友講述了他多年宦遊的經歷,也說到罷宦之後不能為國效忠,無所事事的苦悶心情,時到中午,宋師傅端上他精心烹調的萊餚,款待“龍大人”。其中有一盤雞塊,顏色黃紅,異香撲鼻。二人開懷對酌,“龍大人”吃著雞肉大加稱讚,並問為何名?老宋笑著說:“這是我最近琢磨出來的一道菜,還沒有給它起名兒呢!不然就依你終日昏昏不樂,叫做昏燜雞吧!”“龍大人”連聲說:“如此美味,不需此名,應叫紅燜雞。”這時。“龍大人”來了興致,忙向老宋回敬了三杯酒,並索筆墨寫下“民間美味紅燜雞”七字。從此,“福林泉園”生意興隆,顧客盈門。紅燜雞從此在晉北地區流傳開來,進而流傳全國,成為享譽全國的一道佳肴。
歷史淵源
紅燜雞又名:太公望紅燜雞,並有藥膳系三大“珍饈鳳髓”之一的美譽,其歷史悠久,早在1654年-1722年(康熙年間)有雁平道,今山西省靜樂縣,民間宋氏一族前來習藝(沂州府管轄,今日照地區),學成後並回到靜樂縣,由宋氏家族的後人,民間廚師宋維樣在清嘉慶年間創新並在晉北地區流傳,至今已有200餘年的歷史。
製作材料
主料:雞1200克
特色
顏色黃紅,異香撲鼻。
製作方法
- 先將雞塊在涼水中浸泡3~5 分鐘,再用開水焯一下,撈出瀝乾水;
- 再加少許高湯,放在蒸籠里蒸熟;
- 食時扣入湯盆中,加以整形;
- 將潷出的原湯汁揀去所有調配料,入鍋上火,勾入粉芡,澆在雞塊上即成。
製作要訣
蒸雞塊,大火氣足,約蒸1 小時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