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棕象甲(Rhyncophorus ferrugineuss),英文名為Red palm weevil,又名椰子甲蟲、亞洲棕櫚象甲、印度紅棕象甲等,是新近引起人們重視的對棕櫚科植物具有較大危害的外來入侵害蟲。該蟲是國家林業局2005年3月1日開始實施的新發布的19種林業檢疫性有害生物之一,同時也是國家林業局2003年公布的233種林業危險性有害生物之一。
該蟲原產南亞,國外主要分布在中東、太平洋諸島及地中海沿岸部分國家及地區,在我國入侵早期主要分布在南方各省,其分布未過北回歸線。但是,上海棕櫚科植物使用廣泛,根據調查研究,該蟲對上海綠化存在較大風險。通過研究分析認為,該蟲在上海存在傳播的可能,應該高度警惕該蟲的發生與擴散。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紅棕象甲蟲
- 拉丁學名:Rhyncophorus ferrugineuss
- 別稱:椰子甲蟲、亞洲棕櫚象甲、印度紅棕象甲
- 界:動物界
- 目:鞘翅目
- 科:象甲科
- 種:紅棕象甲
- 分布區域:原產南亞
形態特徵,地理起源,擴散分布,形態特性,寄主,
形態特徵
入侵紅棕象甲成蟲體長為28-35mm,銹褐色。前胸背面一般有黑色斑6個,分前後行排列各3個,6個斑點連在一體總體上呈“水”字型,幼蟲乳白色,無足,呈彎曲狀。蛹長橢圓形,平均長35mm,寬15mm,初時為乳白色,後呈褐色,蛹外被一束纖維構成呈橢圓形的繭。
地理起源
關於紅棕象甲的起源,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該蟲起源於印度;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該蟲起源於熱帶非洲。據上海市園林科學研究所研究,認為決定該蟲最初地理分布的因子是寄主植物,而非氣候條件,根據對棕櫚科植物的起源、散布和現代分布格局的研究分析,我們認為,紅棕象甲起源於印度的說法要比起源於熱帶非洲更加可信。
擴散分布
到目前為止,紅棕象甲在全球分布的國家有印度、伊拉克、沙特、阿聯、阿曼、伊朗、阿聯、埃及、西班牙、巴基斯坦、巴林、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緬甸、越南、高棉、斯里蘭卡、索羅門群島、新喀里多尼亞、巴布亞紐幾內亞、日本等國局部或全部地區及中國南方。
紅棕象甲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區,涉及海南、廣西、廣東、台灣、雲南、西藏(墨脫)的部分地區,該蟲以前在我國的分布北界不過北回歸線(23.5°N),是典型的南方害蟲,在海南,該蟲分布遍及全省,是椰子上的一種重要害蟲,其危害僅次於椰子另一大害蟲椰心葉甲Brontispa longissima。
形態特性
紅棕象甲在熱帶地區1年大約發生3代,世代重疊。該蟲屬於完全變態昆蟲,有卵、幼蟲、蛹、成蟲4個發育階段。一頭雌蟲一生可產卵162-350粒,平均為221.40粒,卵孵化率為85.2-93.9%,平均為89.6%。雌成蟲壽命約39-72天,雄成蟲約63 -109天。幼蟲孵出後,即向四周鑽洞取食柔軟組織的汁液,並不斷向深層部位取食,在樹體內形成縱橫交錯的隧道,剩下的纖維被咬斷後遺留在蟲道的周圍。
寄主
紅棕象甲最早出現在印度時,主要危害椰子,後成為海棗上的一種重要害蟲,曾對中東地區海棗生產帶來了嚴重損失。幾乎所有棕櫚科植物都有可能存在被紅棕象甲寄生的危險,但該蟲更多為害椰樹和海棗。成蟲也能取食甘蔗莖並在上面產卵,但幼蟲的死亡率很高,成蟲個體偏小而且畸形;在埃及,為了控制該蟲的危害,政府頒布法令,壓縮棕櫚科植物種植面積,由於食料的短缺,甚至造成該蟲擴散到果園危害。
報導的紅棕象甲主要寄主椰子Cocos nucifera、油棕Elaeis guineensis、三角椰子Neodypsis decaryi、王棕(大王椰子)Oreodoxa regia、檳榔Areca catechu、桄榔Arenga pinnata(Arenga sacharifera)、大山魚尾椰Caryota maxima、魚尾椰C. cumingii、西谷椰Metroxylon sagu、加納利海棗Phoenix canariensis、海棗P. dactylifera、台灣海棗P. hamceana var. formosana、銀海棗P. sylvestris、Gebong (Corypha gebanga)、Buri palm(C. elata)、C. cumingii、傘桿頂棕櫚C. umbraculifer、越南蒲葵Livistona cochinchinensis、扇葉糖棕Borassus flabellifer、酒瓶椰子Mascarena lagenicaulis。(上海市園林科學研究所:鞠瑞亭,李躍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