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棕灰夜蛾

紅棕灰夜蛾

昆蟲名,為鱗翅目,夜蛾科。分布黑龍江內蒙古河北、華東、中南、甘肅江蘇江西等省。寄主植物有桑、茄子、 君達菜、胡蘿止、甜菜、草莓、枸杞、菊、茼蒿、菜豆、草食蠶、豌豆、苜蓿、大豆、雙豆、黑莓等。特別是對月季危害更為嚴重,幼蟲食葉成缺刻或孔洞,嚴重時可把葉片食光。也可為害嫩頭、花蕾和漿果,造成葉片殘缺不全。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紅棕灰夜蛾
  • 拉丁學名:Polia illoba(Butler)
  • 別稱:桑夜盜蟲
  • :動物界
  • 昆蟲綱
  • 鱗翅目
  • 夜蛾科
  • 分布區域:東北、華北、華東等地。
形態特點,發生規律,防治方法,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種群分布,

形態特點

成蟲
體長15-17毫米,翅展38-41毫米,頭胸及前翅紅褐色,腹部及後翅灰褐色,前翅環紋和腎狀紋較粗,灰色,外緣隱約可見鋸齒形。端線色濃而粗,曲度平衡。
為球形,淡褐色,直徑約為0.3毫米。
幼蟲
體長39-43毫米。頭褐色,體色淡綠至黃褐色,幼蟲老熟時體密布黃色散紋,背線褐色,有黃色圓斑,亞背線棕褐色,有疏散的灰黃色圓斑,兩側氣門線淡黃或白色,較寬而明顯。胸足黃色,端部黃褐色;腹足暗黃色,端部色稍淺。
長12-15毫米,淺褐色,腹末有1尾棘。

發生規律

該蟲年發生2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翌年5月上中旬羽化,卵產於葉面或嫩梢上,塊狀,到6月開始食害葉片。幼蟲有假死性,遇驚擾即捲縮身體呈環狀。

防治方法

(1)冬季翻土,消滅土中蛹,以減少來年蟲口基數,幼蟲初齡期,剪除葉片,消滅幼蟲。
(2)保護和利用天敵。
(3)幼蟲為害盛期,選噴100億孢子/克Bt乳劑200倍液,或90%敵百蟲1000倍液,噴霧殺幼蟲。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16mm,翅展38-41 mm,頭胸紅棕色,腹部褐色,前翅紅棕色,環紋及腎紋橢圓形,不明顯;外橫線棕色,鋸齒形;亞緣線深棕色,較組。後翅褐色,基部較淺。卵圓形,初產時黃白色,漸變深色。幼蟲體長39-43mm,頭褐色,體色談綠色至黃褐色。兩側氣門線黃色或白色,較寬而明顯,亞背線及氣門線上線均由黑褐色小圈組成。蛹體長約20mm,紡錘形,紅褐色,尾端細,有臀刺1對。

生活習性

在東北一年發生2代。以蛹在土中越冬,4月下旬至9月上旬是成蟲發生期,5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及8月下旬至9月中旬是幼蟲危害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中旬及10月上旬為化蛹期,成蟲於植物葉片上產卵,每塊卵有卵150粒左右。

種群分布

東北、華北、華東等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