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棉鈴蟲

紅棉鈴蟲

紅棉鈴蟲是棉鈴蟲其中的一種,屬鱗翅目、夜蛾科。 紅棉鈴蟲為分布廣泛的雜食性多寄主害蟲,中國各地均大量發生,主要寄主有棉花、玉米、菸草、番茄、西瓜等農作物及棗、蘋果、泡桐等果樹林木。幼蟲取食嫩梢、葉片和果實,葉片被蠶食造成缺刻和孔洞,果實被害後形成大的孔洞,引起棗果脫落。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紅棉鈴蟲
  • 拉丁學名:Helicoverpa armigera
  • :動物界
  • :鱗翅目
  • :夜蛾科
  • 分布區域:中國各地均有大量分布
形態特徵,成蟲,卵,幼蟲,蛹,生活習性,種群分布,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14-18毫米,翅展30-38毫米。頭、胸及腹部淡灰褐色,前翅灰褐色,腎形紋及環狀紋褐色,腎形紋外側有褐色寬橫帶,基橫線、內橫線、中橫線、外橫線不甚清晰,外緣各脈間生有小黑點。後翅淡褐至黃白色,外緣有一褐色寬頻,寬頻中部有2個淡色斑,不靠近外緣。
紅棉鈴蟲

長球形,有光澤,初時乳白色或淡綠色,孵化前深紫色。

幼蟲

老熟幼蟲體長30-42毫米,體色因食物及環境不同而變化很大,以綠色和紅褐色較為常見,腹部各節背面有許多小毛瘤,上生小刺毛。

長17--21毫米,黃褐色,體末有1對黑褐色刺,尖端微彎。
生活習性及發生規律 每年發生代數各地不一,內蒙古、新疆每年3代,華北每年4代,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每年5-7代。以蛹在土中越冬。華北地區翌年4月中旬開始羽化,5月上中旬為羽化盛期。第一代主要為害麥等早春作物,第二、三代為害棉花,第三、四代為害番茄等蔬菜。第二、三、四代均可對棗樹造成危害。成蟲晝伏夜出,對黑光燈、萎蔫的楊柳枝把有強烈趨性。卵散產於嫩葉或果實上。一般每頭雌蛾產卵100-200粒,多者可達千餘粒,產卵期持續7--13天。低齡幼蟲取食嫩葉,3齡後蛀果,蛀孔較大,外面常留有蟲糞。幼蟲期15--22天,共6齡,老熟後入土化蛹。

生活習性

華北每年發生3-6代,長江流域4-5代,以蛹在地下土室內越冬。地區、種植作物不同,受害時期及代次也不同。第三、四代危害棉花的同時,還危害玉米、高粱等農作物。3、4代發生在7月下旬至9月上旬,7、8月份卵大部分產在嫩葉的正面、邊心和花蕾的苞葉上,小部分產在葉片背面、葉柄和花上。成蟲飛翔能力強,需補充營養,卵產於寄生嫩葉、花蕾等處。初孵幼蟲取食末展開嫩葉和花蕾,2齡後鑽入花、蕾、果內蛀食,蟲糞排在洞外。幼蟲有轉移危害性,每頭幼蟲可危害多個花、果,成熟後脫果入土為蛹。

種群分布

它主要分布在我國長江棉區和黃河流域棉區。給我國棉區造成了幾次暴發性危害。

防治方法

防治棉鈴蟲為害棗樹的關鍵,在於全面控制棉田及其他寄主上棉鈴蟲種群的數量,以減少蟲源。
(1)農業防治 棗園附近不種植棉花等棉鈴蟲易產卵的作物,以減少著卵量。
(2)誘殺 利用黑光燈、楊柳枝把或性誘劑誘殺成蟲。
(3)藥劑防治 藥劑防治的關鍵時期是從產卵盛期至2齡幼蟲蛀果前。藥劑應選用殺卵、殺幼蟲效果好,不殺傷天敵、不污染環境、對人、畜、禽安全的藥劑。既對抗性棉鈴蟲有極高的防治效果,又能避免產生抗藥性,不污染環境,而且能增強樹體的抗病等抗逆性能,大幅度提高果實產量和改善果實品質。
(4)生物防治 用B.t.乳劑,HD-1蘇雲金芽孢桿菌製劑,或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稀釋液噴霧,亦有良好效果。棉鈴蟲的天敵有姬蜂、跳小蜂、胡蜂及多種鳥類等,應注意保護利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