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幫裁縫技藝(鄞州區)

紅幫裁縫技藝(鄞州區),中國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傳統技藝,浙江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紅幫裁縫技藝(鄞州區)
  • 主題詞:紅幫裁縫,傳統技藝,鄞州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技藝
  • 起源時間:19世紀中葉
  • 認證時間:2007年
  • 認證批次:第二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
  • 所屬國家:中國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瀕危狀況,保護措施,

簡介

紅幫裁縫發祥於寧波市鄞州姜山鎮孫張漕村及奉化江一帶。源自傳承幾千年的中華服飾文化。清末民初,帝國列強大舉入侵,在沿海一些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裡洋人簇擁、洋行林立,一時間,西裝在洋行職員乃至富家子弟之間猛然興起,成了身份和財富的眩目標記。於是,一部分迫於生計的本幫裁縫(中式裁縫)不得不放棄長袍、馬褂、對襟衣,改做西服。當時,國人稱外國人為“紅毛人”,為外國人服務的行業都要加上“紅幫”兩字。“紅幫裁縫”的稱謂由此而起。

歷史淵源

紅幫裁縫孕育於19世紀中葉,20世紀20年代形成於上海,後以上海為中心輻射,手持剪刀走四方。他們依賴自身的手藝,借鑑西方的工藝,北上、南下、西進,以誠信立業,靠勤奮進取,憑技術吃飯,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紅幫裁縫的源流在今鄞州區姜山鎮的孫張漕村,發祥地在原鄞縣和奉化縣的奉化江兩岸。20世紀上葉的《夏口縣誌》、《鄞縣通志》和《上海總商會月報》、《上海市大觀》等文獻都有記載。

基本內容

1、學藝學藝
紅幫學徒分“學店堂”和“學工場”兩種,“學店堂”的重在門市接客,“學工場’的主要是縫紉、熨燙、整理。紅幫學徒從十三四歲開始拜師學藝。拜師要有薦頭人,薦頭人一般是業主或師傅的親友、同鄉,是徒弟的學徒期擔保人。進店之前,要簽訂拜師協定。進師之日和滿師之時,必須宴請送禮。出師後,有的要幫師一年。一年以後由本號引薦,他號方能錄用。由於西服製作難度大,學徒必須苦練基本功,如在熱水裡撈針、牛皮上拔針,以提高速度和力度。三年滿師後,逐步掌握量、算、裁、縫技藝。
2、製作技藝
紅幫裁縫在170多年的發展進程中,形成了西服製作的“四個功”、“九個勢”和“十六字標準”,成為中國縫製西服的經典。1、“四個功”:即刀功,手功、車功、燙功。“刀功”是指裁剪水平。“手功”是指在一些不能直接用縫紉機操作或用縫紉機操作達不到高質量要求的部位,運用手上工夫進行針縫,主要有扳、串、甩、鎖、釘、撬、扎、打、包、拱、勾、撩、碰、攙等14種工藝手法。“車功”指操作縫紉機水平,要達到直、圓、不裂、不趨、不拱。“燙功”指在服裝不同部位,運用推、歸、撥、壓、起水等不同手法的熨燙,使服裝更適合體型,整齊、美觀。2、“九個勢”:是指脅勢、胖勢、窩勢、凹勢、翹勢、剩勢、圓勢、彎勢、戤勢。如袖籠山頭必須做到圓順,袖子要做成有彎勢,後背要有戤勢使兩手伸縮方便,子口要有窩勢,不向外翹,前胸要有胖勢,肩頭要有剩勢等。3、十六字標準:即“平、服、順、直、圓、登、挺、滿、薄、松、勻、軟、活、輕、窩、戤”。“平”是指成衣的面、里、襯平坦、不傾斜、門襟、背衩不攪不豁,無起伏。“服”指成衣不但要附合人體的尺寸大小,而各部位凹凸曲線與人體凹凸線相一致,俗稱“服帖”。“順”指成衣縫子,各部位的線條均與人的體型線條相吻合。“直”指成衣的各種直線應挺直,無彎曲。“圓”指成衣的各部位連線線條都構成為平滑圓弧。“登”指成衣穿在身上後,各部位的橫線條(如胸圍線,腰圍線)均與地面平行。“挺”指成衣的各部位要挺括。“滿”是指成衣的前胸部要豐滿。“薄”是指成衣的止口、卜頭等部位要做得薄,能給人以飄逸、舒適的感覺。“松”是指成衣不拉緊、不呆板、能給人一種活潑感。“勻”是指成衣面、里、襯要統一均勻。“軟”是指成衣的襯頭挺而不硬,有柔軟之感。“活”是指成衣形成的各方面線條和曲線靈活、活絡,不給人呆滯的感覺。“輕”指成衣的穿著感到輕鬆。“窩”是指成衣各部位,如止口、領頭、袋蓋、背衩,都要有窩勢。“戤”是指成衣寬舒度,伸手時不扳緊,手放直時戤龍不縐。以上十六字,都是相互聯繫,統一在一件服裝上,就能顯示出紅幫特色工藝的特點。在女式服裝上還體現鑲色、嵌條、滾邊、切圖、繡花等工藝特點,使女子服飾造型上更優美,有時代特色。
3、工藝流程
度身訂製西服,先量體,選擇面料,然後劃樣、裁剪、縫紉、扎殼。先出毛殼,請顧客試穿,成為光殼後,再次試穿。有的需試樣3-4次,試一次,修改一次,邊試邊改,直到滿意為止。最後進入整燙、鎖眼、釘扣。西服從衣片上打線釘標誌算起,到成衣,整個工序多達130餘道。這些工序中的縫紉,除直向縫合用縫紉機外,其餘都得用手工縫製。紅幫裁縫還善於對身體有缺陷的顧客,如斜肩、駝背、將軍肚、體瘦等等,採取各種縫紉方法,使之穿上西服後,能掩蓋缺陷。紅幫裁縫在縫製時善用針箍是技術上的又一個成功之處。他們把針箍套在中指的中間一節,運用時腕指用力,肩膀不動。經過長期鍛鍊,拉起線來平直、均勻。縫製的服裝,儘管一次次洗滌,卻不會皺縮。衣服基本做成,俗稱“光殼”,還有鎖眼、釘扣和拆線、整燙。

基本特徵

十六字標準:即“平、服、順、直、圓、登、挺、滿、薄、松、勻、軟、活、輕、窩、戤”。“平”是指成衣的面、里、襯平坦、不傾斜、門襟、背衩不攪不豁,無起伏。“服”指成衣不但要附合人體的尺寸大小,而各部位凹凸曲線與人體凹凸線相一致,俗稱“服帖”。“順”指成衣縫子,各部位的線條均與人的體型線條相吻合。“直”指成衣的各種直線應挺直,無彎曲。“圓”指成衣的各部位連線線條都構成為平滑圓弧。“登”指成衣穿在身上後,各部位的橫線條(如胸圍線,腰圍線)均與地面平行。“挺”指成衣的各部位要挺括。“滿”是指成衣的前胸部要豐滿。“薄”是指成衣的止口、卜頭等部位要做得薄,能給人以飄逸、舒適的感覺。“松”是指成衣不拉緊、不呆板、能給人一種活潑感。“勻”是指成衣面、里、襯要統一均勻。“軟”是指成衣的襯頭挺而不硬,有柔軟之感。“活”是指成衣形成的各方面線條和曲線靈活、活絡,不給人呆滯的感覺。“輕”指成衣的穿著感到輕鬆。“窩”是指成衣各部位,如止口、領頭、袋蓋、背衩,都要有窩勢。“戤”是指成衣寬舒度,伸手時不扳緊,手放直時戤龍不縐。以上十六字,都是相互聯繫,統一在一件服裝上,就能顯示出紅幫特色工藝的特點。在女式服裝上還體現鑲色、嵌條、滾邊、切圖、繡花等工藝特點,使女子服飾造型上更優美,有時代特色。

主要價值

紅幫裁縫技藝一代接一代地總結提升濃縮,為我國近現代服飾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貢獻,揭開了我國現代服裝嶄新的一頁。
紅幫裁縫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在中國服裝史上創立了五個第一:中國第一件西裝;中國第一套中山裝;中國第一家西服店;中國第一本西服理論著作;中國第一家西服工藝學校,為我國近現代服裝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瀕危狀況

由於種種原因,海內外的紅幫裁縫總計百餘人,且都有七八十歲高齡,紅幫技藝面臨著人絕藝亡的危險。

保護措施

為搶救紅幫技藝,1998年,就已著手調查轄區內的紅幫源頭,創建中國首家服裝專題博物館——寧波服裝博物館。編寫了《寧波服裝》、《紅幫服裝史》等專著,召開了各種形式的寧波紅幫文化學術研討會。以紅幫史陳列為支撐點,收集了2000多件珍貴實物,編寫了《紅幫服裝史》、《寧波幫與中國近現代服裝業》等專著。發表了50多篇論文,並召開了寧波紅幫文化學術研討會、顧天雲先生紀念會、百年紅幫史座談會等,建立了寧波繼明紅幫服裝研究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