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尾歌鴝

紅尾歌鴝

紅尾歌鴝(學名:Luscinia sibilans):體長13-15厘米。上體橄欖褐色。尾羽棕栗色,眼先和頰黃褐色,眼周淡黃褐色。下體頦、喉污灰白色,微沾皮黃色,胸部具橄欖色扇貝形紋,兩脅橄欖灰白色,腹部和尾下覆羽與頦、喉同。尾部棕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腳粉褐色。

多棲息於常綠闊葉林和林木稀疏而林下灌木密集的地方以及主要在地上和接近地面的灌木或樹樁上活動。多單個活動。以毛蟲、蚱蜢等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等昆蟲和昆蟲的幼蟲為食。分布於中國、日本、朝鮮、韓國、寮國、俄羅斯、泰國和越南。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紅尾歌鴝雄鳥額、頭頂暗棕褐色或橄欖褐色,眼周淡黃褐色或黃白色,眼先淡黑褐色或黃褐色,耳羽橄欖褐色雜以細的黃褐色羽乾紋。後頸、背、肩、腰等上體橄欖褐色,少數個體淡棕黃色。尾上覆羽棕褐色,尾羽栗紅色或棕栗色。翅上覆羽橄欖褐色,飛羽黑褐色,外緣棕褐色。下體白色,頦、喉微沾污皮黃色各羽均具窄的橄欖褐色羽緣,在頦、喉部形成稀疏的鱗狀斑;胸和兩脅皮黃白色具寬而顯著的褐色羽緣,形成粗著的黑褐色或橄欖褐色鱗狀斑,腹和尾下覆羽污灰白色。雌鳥和雄鳥相似,但上體橄欖色較暗,尾羽棕色亦不如雄鳥鮮亮,下體鱗狀斑亦較稀疏。
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腳黃褐色或角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11-18克,♀13-17.5克;體長♂120-150毫米,♀120-152毫米;嘴峰♂11-14毫米,♀10-14毫米;翅♂68-75毫米,♀64-72毫米;尾♂49-65毫米,♀44-52毫米;跗蹠♂22-26毫米,♀22-26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山地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闊葉林中,尤以林木稀疏、林下灌木較茂盛的地方較常見,冬季和遷徙期間也見於山腳林緣疏林、灌叢、果園和小塊叢林地帶。常棲於森林中茂密多蔭的地面或低矮植被覆蓋處。

生活習性

性活潑,善藏匿,占域性甚強,主要地棲生活,常在林下地上或灌叢間奔跑、跳躍,並不時將尾上舉和抖動顫動有力。鳴聲清脆響亮,但較單調,似長的哨音。
主要以毛蟲、蚱蜢等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等昆蟲和昆蟲的幼蟲為食,也吃蝗蟲、甲蟲、蜘蛛等其他無脊椎動物性食物。

分布範圍

原產地:中國、日本、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俄羅斯聯邦(中亞區,東亞區)、泰國、越南。旅鳥:英國。
分布於中國東部地區,北自大、小興安嶺,南至海南、廣西和雲南。北部為繁殖鳥,中部為旅鳥,南部為旅鳥或冬候鳥。
紅尾歌鴝分布圖紅尾歌鴝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6-7月。遷到繁殖地的時間較晚,通常在4月末5月初才遷來東北繁殖地,遷到後不久雄鳥即一邊鳴叫一邊在樹幹下部飛來飛去尋找巢位。通常營巢於樹幹下部天然樹洞中,也在啄木鳥廢棄的樹洞中營巢。巢多呈杯狀,主要由枯草、樹葉、苔蘚等材料構成,月時巢墊月細的鬚根和草莖。巢的大小直徑為5-7厘米,深3-4厘米,每窩產卵4-6枚,卵淡藍色,被有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9-20毫米×14-16毫米。雌鳥孵卵,雄鳥在附近警戒,孵化期14-16天。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經過14天左右的餵養,幼鳥即可離巢。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