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安縣十四五規劃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新時代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1
第一節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 1
第二節 “十四五”時期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9
第三節 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
11
第二章 錨定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明確“十四五”總體思路 11
第一節 指導思想 11
第二節 基本原則 12
第三節 戰略定位 13
第四節 發展目標 14
第三章 著力發展實體經濟,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18
第一節 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18
第二節 聚力發展主導產業 19
第三節 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27
第四節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29
第四章 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培育發展新引擎 30
第一節 強化創新主體培育 30
第二節 加強創新能力建設 31
第三節 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 32
第四節 完善創新體制機制 33
第五章 堅持內循環為主體雙循環相互促進,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 34
第一節 推進消費擴容提質 34
第二節 積極擴大有效投資 35
第三節 加強與武漢同城化發展 36
第四節 開展更大範圍區域合作 37
第五節 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 38
第六章 全面深化改革,增添發展動力活力 39
第一節 充分激發市場活力 40
第二節 切實提高政務效能 41
第三節 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 42
第四節 深化農村土地及相關制度改革 43
第五節 加快提升開發區能級水平 43
第六節 完善縣域經濟治理機制 44
第七章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45
第一節 壓實護好“米袋子”“菜籃子” 45
第二節 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46
第三節 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 48
第四節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51
第五節 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52
第八章 最佳化空間布局,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53
第一節 最佳化縣域空間布局 53
第二節 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 54
第三節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56
第四節 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58
第九章 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加快建設文化強縣 58
第一節 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59
第二節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59
第三節 加快發展現代文化產業 61
第十章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建設美麗紅安 62
第一節 堅持走生態優先的綠色發展道路 62
第二節 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治理 63
第三節 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64
第四節 全面實現資源高效節約利用 65
第五節 不斷完善生態文明體制機制 66
第十一章 統籌新基建和傳統基建發展,提高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 67
第一節 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67
第二節 強化能源保障 70
第三節 推動實施水利工程 71
第四節 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73
第十二章 推進數位化發展,加快數字紅安建設 75
第一節 加快發展數字經濟 75
第二節 推動數位技術廣泛套用 76
第十三章 改善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滿足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77
第一節 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 78
第二節 強化就業優先政策 78
第三節 全面推進健康紅安建設 79
第四節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80
第五節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83
第六節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84
第十四章 統籌發展和安全,開啟平安紅安建設新篇章 85
第一節 深入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 85
第二節 提升黨管武裝質量效益 86
第三節 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87
第四節 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 88
第五節 夯實基層社會治理基礎 89
第十五章 強化組織領導,為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而奮鬥 90
第一節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90
第二節 強化黨的創新理論武裝 91
第三節 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 91
第四節 紮實推進規劃落實 91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根據《中共紅安縣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遠景目標的建議》編制本綱要。本綱要是未來五年乃至十五年紅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全縣各級各類規劃的總遵循,是各級各部門的行動指南。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新時代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第一節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
“十三五”時期,面對嚴峻複雜的外部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縣委團結帶領全縣廣大黨員幹部民眾,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搶抓大別山振興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重大戰略機遇,統籌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一、經濟實力穩步提升
“十三五”時期,我縣經濟保持持續較快增長,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2020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7.93億元,是“十二五”末的1.5倍,年均增長5.7%。地方財政總收入23.7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04.68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6.15億元。“千億園區”大步邁進,投資1500億元的恆大文化康養城項目落戶紅安經濟開發區,園區落戶企業達到551家,投產企業達到342家,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436億元,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93億元,實現稅收7.2億元。全市率先完成省級開發區擴區調區,園區總用地面積達到1181.87公頃。精準脫貧勇赴潮頭,40781戶112900貧困人口穩定脫貧,96個重點貧困村全部出列,並於2018年8月在全省率先退出國定貧困縣序列。
二、產業發展提質增效
以打造“三城三區”升級版為抓手,基本形成以先進制造、文旅康養、現代農產品加工、建築家居、科教服務業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三次產業結構從2015年的16.33∶48.53∶35.14調整為2020年的14.05∶47.44∶38.51。工業經濟底盤更實。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達到122家,實現總產值82.95億元。“萬企萬億技改工程”全面推進,實施技改擴規提檔升級項目16個,累計新增產值近20億元。培育省級隱形冠軍企業14家,創建省級兩化融合試點企業6家。現代服務業活力更強。2020年實現服務業增加值76.23億元,占GDP比重較“十二五”末提高3.37個百分點。文旅康養深度融合,累計完成政府性投入2.5億元,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和5A級景區創建工作穩步推進,遊客接待量和旅遊總收入連續四年保持增速20%以上。農業經濟基礎更穩。2020年糧食總產17.93萬噸。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落實,全縣農產品加工企業356家,其中省、市重點農業龍頭企業30家。“兩品一標”產品達到44個。成功創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三、創新創業能力顯著增強
“十三五”以來,科技創新工作取得明顯成效。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由2015年底的15家增加至2020年末的46家,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51.7%;全縣企業投入研發經費10078萬元,較2015年增長近5倍;全縣有效發明專利累計68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1件/萬人。2020年,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43家,科惠網發布有效技術需求16項,校企合作簽約項目10項,轉化科技成果10項,創建省級以上科研平台9個,新建市級企校聯合創新中心9個,成功申報市級星創天地1家,孵化器平台內新入駐企業15餘家。通過各種途徑為企業聘請科技副總8名、創新團隊1個,推薦“三區人才”12名,選派省級科技特派員1名,市級科技特派員10名,縣級科技特派員52名。
四、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圍繞打造“三城三區”升級版,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美麗鄉村、鄉村振興等戰略實施。內外交通持續暢通。積極構建“兩高兩鐵”、“三縱五橫”大交通格局,京九高鐵經縣城並設站、沿江高鐵紅安段等重大項目取得積極進展,園陽快線、麻竹高速紅安段建成通車,武紅高速開工在即,全縣公路路網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137公里,全省率先實現農村客運“村村通”。宜居縣城改顏換貌。“十三五”期間,累計完成城鎮棚改2300餘套,有序推進老舊小區改造項目234個41918戶。啟動民眾期盼已久的一橋、二橋改造和園藝河雨污分流改造等一批市政工程,城區道路網密度達到4.23公里/平方公里。成功入選“國家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名單。美麗鄉村全面推進。紮實開展“掃帚行動、廁所革命、整齊工程、文明創建”工作,建成美麗鄉村示範點269個,改造農村危房2.2萬戶,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得到極大改善。七里坪鎮紅色旅遊特色鎮、高橋鎮“四化同步”、八里灣鎮“三產融合”取得實效。
五、生態文明建設穩步推進
聚焦生態環境保護。認真落實國家主體功能區制度,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雷霆行動”、四個三重大生態工程和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十大戰略性舉措穩步推進。累計建改各類廁所4.83萬座,完成精準滅荒19.3萬畝,建成9個鄉鎮污水處理廠,全市第一家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成運營。成功創建國家森林防火先進縣。人居環境質量大幅提升。系統推進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十三五”期間,全縣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降幅均超過預期進度,空氣品質明顯提升。城鎮污水收集率達到85%,全縣14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100%達標,村鎮飲用水衛生合格率100%。城鄉垃圾收集轉運率達到70%,土壤環境質量總體較好。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探索取得初步成效。積極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試點地區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基本建立,試點工作基本完成;全縣現有排污企業初始排污權核定工作正在有序進行。探索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和責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自然資產和生態環境損害評估鑑定機制。
六、人民生活福祉持續改善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成果。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通過強化鞏固提升各項幫扶舉措,全縣已脫貧人口“兩不愁、三保障”水平全面提升,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自主脫貧能力穩步增強,人民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健康扶貧工作在全國推介,健康扶貧“4321”模式被評為全國基層改革創新50個優秀案例之一,紅安被表彰為“國家健康扶貧工作先進縣”;駐村幫扶工作在全國現場會上進行經驗交流。全縣扶貧資金績效評價連續三年被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評為A級,貧困縣黨政領導實績考核被省委、省政府評為A等次,易地扶貧搬遷在省級考核中獲得第一名。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穩定。“十三五”期間,累計新增城鎮就業人數4.8萬人,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8518元、16271元。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8%,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53.5萬人。衛生健康事業快速發展。全縣擁有醫療衛生機構402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391家。基本建立了由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等組成的覆蓋縣鄉村三級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教育力度不斷加大。2020年末各類學校總數216所,義務教育入學率穩定在100%。成功創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文化事業全面發展。完成圖書館、文化館搬遷布展並實行免費開放,提檔升級村(社區)文化室96個,建成村級文化廣場338個、百姓大舞台193個。
七、改革動力持續增強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紮實推進,“網際網路+放管服”改革深入實施。初步實現“一網覆蓋”三級聯通,“3550+100”改革成效明顯。最佳化營商環境十大專項行動38項任務順利推進,十大關鍵性指標考核居全市首位。工業項目“先建後驗”、容缺預審、園區“標準地”出讓、開發區區域性統一評價、信用體系建設等各項改革探索實施,黨政機構改革順利完成。農村集權產權制度改革、縣域金融創新、科技體制改革、綜合治理“兩閒兩低”、“黨建引領•幸福社區”、“能人回鄉”等重點改革項目全面發力,華中地區最大的海峽石材城公用型保稅倉開倉運行,科技創新獲得省政府表彰。
八、縣域治理縱深推進
法治紅安、平安紅安建設穩步推進,“銅鑼聯防”拓展化、雪亮工程智慧型化、矛盾化解多元化、平安創建細胞化“四化同步”工作有序推進,掃黑除惡成果明顯,社會大局和諧穩定。黨的全面領導和黨的建設更加有力。積極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加速恢復增長態勢,“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節 “十四五”時期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十四五”時期我縣將面臨更為複雜的國際國內環境和國家政策取向調整,面臨一系列機遇和挑戰。
一、面臨的機遇
從國際形勢看,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我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明顯增強,為我們贏得戰略主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技術、空間技術等快速發展,尤其是5G普及與套用的全面鋪開、人工智慧的成熟,將啟動一片市場藍海。新冠疫情則讓人們更加重視生命健康,這為全省最大縣級大健康產業項目所在地的紅安帶來更多發展機遇。
從全國看,我國經濟發展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地區崛起、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將為我們帶來寶貴的發展機遇和戰略支撐;特別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及黨中央支持湖北發展的一攬子政策,為紅安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性機遇。
從全省看,省委提出構建“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的區域經濟布局,特別是要發揮武漢城市群的引領作用並推動武漢城市圈大通道(即“大六環”)建設,在“十四五”時期將更加注重區域協調發展,將為紅安穩增長、補短板、調結構提供巨觀政策支持,有利於紅安通過搭乘武漢城市圈“快車”打造全省新興增長點。
從縣級層面看,紅安毗鄰武漢,區位優勢明顯,產業承載力強;“兩高兩鐵”等重大交通布局為全縣打通經濟通道、積極融入“一帶一路”、主動參與長江經濟帶和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以及全面對接大武漢和長江新區提供了有利條件;恆大文旅康養城等重大項目落戶對全縣“十四五”期間經濟高質量發展起重要支撐和引領作用;廣大黨員幹部忠誠乾淨擔當,政治生態持續最佳化向好,為加快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組織保障。
二、面臨的挑戰
一是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對國際經濟和社會的影響與衝擊,導致全球經濟大範圍停擺。我縣經濟社會深受影響,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的壓力很大。
二是發展不夠仍然是紅安最大的實際。人力資源較為短缺,創新驅動能力還不強,周邊發達地區對我縣產生虹吸效應,尤其是對我縣高新技術企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擠壓。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還有待提高,城鄉發展還不夠協調,民生保障和社會治理還有不少短板。
三是生產要素制約趨緊。用地指標緊缺、資金周轉困難,工業生產要素全面趨緊,企業的原材料成本、社會成本、環境成本都在提高,先進技術、優質管理等高端生產要素的制約更為明顯。
綜合來看,“十四五”時期,我縣處於戰略機遇疊加期、轉型升級加速期、產業格局重構期、創新驅動突破期、縣域治理提升期,機遇大於挑戰,前景十分廣闊。全縣上下要胸懷“兩個大局”,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保持戰略定力,找準發展定位,發揚鬥爭精神,努力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第三節 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
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實力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較2020年翻一番以上,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基本實現,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建成;現代流通體系支撐有力,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塊狀經濟實力大幅增強,城鄉區域發展差距進一步縮小,全面融入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城鄉居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升,文化軟實力明顯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紅安目標基本實現;縣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文明紅安、平安紅安、清廉紅安建設達到更高水平,法治紅安、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縣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
第二章 明確“十四五”總體思路,錨定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四城四區”發展思路,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綠色發展為支撐,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深入實施“六大戰略”,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加快發展實體經濟、民營經濟、綠色經濟,加快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城鄉文明進步,不斷增強人民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把紅安建設成為全國一流的紅色教育和旅遊目的地、湖北文旅康養新高地、大別山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武漢城市圈緊密融合區,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好局、起好步。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堅決執行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各項制度,始終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為民辦事、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貫徹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切實轉變發展方式,加快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定不移以深化改革激發新發展活力,推進更深層次改革、更高水平開放、更大力度創新,破除影響高質量發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障礙,持續增強發展動力。
——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發揮各方面積極性,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第三節 戰略定位
“十四五”期間紅安發展戰略定位為“兩地兩區”:
——全國一流的紅色教育和旅遊目的地。充分發揮“兩位國家主席故里”和“將軍縣”的品牌優勢,傳承和發揚“萬眾一心、緊跟黨走,朴誠勇毅、不勝不休”的紅安精神,深挖紅色歷史資源,開發綠色旅遊產品,豐富古色文化層次,打造全國著名的紅色文化旅遊基地和武漢都市圈文化休閒中心。
——湖北文旅康養新高地。抓超大項目恆大文化旅遊康養城落戶紅安的良機,實施中藥材產業、醫藥食品產業、健康醫養產業、健康體育產業等發展計畫,積極發展大健康產業,使之成為支撐紅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使“健康紅安”品牌在國內國際享有較高聲譽,在全省縣域大健康產業發展中走在最前列,形成湖北文旅康養產業發展的新高地。
——大別山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突破一批制約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核心技術,推動製造業邁向高端和整體發展,推進制造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在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上實現新突破,實現三次產業融合協同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縣域治理現代化走在全省前列,建成大別山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武漢城市圈緊密融合區。充分利用毗鄰武漢的地理優勢,搶抓武漢市疏解非省會核心功能、建設“大六環”的機遇,回響黃岡市委“大武漢功能疏解承載區”的決策,以加快“中國光谷·紅安高新技術產業園”建設為抓手,著力打響“武漢北”品牌,加強與武漢市特別是東湖高新區、新洲區、黃陂區的深度合作,全面承接武漢產業轉移,著力吸納武漢技術外溢,全面推進紅安工業、農業、服務業轉型升級。
第四節 發展目標
錨定2035年遠景目標,按“高於全市平均水平”的總體要求,到2025年實現以下奮鬥目標:
——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建立,增長潛力充分發揮,經濟結構更加最佳化,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農業基礎更加穩固,三產融合顯著提升,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到2025年,紅安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8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7%以上。
——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重點領域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要素市場化配置更加最佳化,公平競爭制度更加健全,營商環境持續改善;開發區綜合競爭力大幅提高,與武漢同城化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參與國際國內經濟合作競爭的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邁上新台階。充分挖掘高新技術產業的出口潛力,擴大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份額,外貿出口年均創匯額達500萬美元以上;增加自營出口企業比重,培育外貿出口生產型企業超過20家,實現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額年均增長20%以上。引導和鼓勵1-2家有實力的企業在境外設立公司。
——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文化強縣建設持續深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文旅康養產業成為戰略性支柱產業,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
——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最佳化,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主體功能區布局和生態安全螢幕障基本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基本普及,資源節約、集約和循環利用程度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大氣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水環境、土壤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地表水水質達標率、耕地土壤環境安全保障率達到100%,濕地水質明顯改善。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螢幕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更加優美。
——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網路等事關民生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取得較大進展,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初步建成。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居民收入增長高於經濟成長幅度。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衛生健康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人民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提升。
——縣域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行政效率和公信力顯著提升,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和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能力明顯增強,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明顯提升,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黨建引領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基本形成,縣域治理體制機制更加完善。
——城鄉融合發展再上新台階。進一步鞏固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縣市成果,全國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取得明顯成效。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持續提升城鄉融合水平,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加快推動鄉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縮小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到2025年,全縣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5%。
第三章 著力發展實體經濟,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發展壯大主導產業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支撐,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按照“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的思路打造特色優勢產業,基本形成以裝備製造、文旅康養、建築家居、現代農產品加工業、科教服務為主導,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以現代服務業為驅動的現代產業體系,著力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第一節 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加快推動產業鏈協同發展,持續暢通產業循環、市場循環、經濟社會循環、國內國際循環,全面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一、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
對現有傳統製造業進行自動化改造,推動傳統產業與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促進食品飲料、家具建材、機械製造等重點傳統產業高端化、智慧型化、信息化、綠色化。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以重點行業轉型升級、重點領域創新發展需求為導向,圍繞基礎零部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基礎技術、基礎軟體等重點領域,調動部門、企業、行業協會等各方力量,形成基礎產品和技術長效攻關機制。
二、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實施產業鏈提升工程,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鍛造產業鏈長板,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著力培育和引進更多頭部企業和有終端產品的企業,提升產業鏈控制力和主導能力。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完善質量基礎設施,推動標準、質量、檢驗檢測、品牌、信譽聯動建設,建設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公共檢驗檢測平台,推動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對我縣有較好基礎的家具產業,著力打造和提升產業鏈。以龍頭企業為引領,持續推進“兩閒兩低”綜合整治,聚集產業鏈上下游補鏈強鏈,引導現有85家小微型家具企業轉型升級,向標準化、品牌化、智慧型化發展,打造中部門業製造基地、中高檔家具生產基地。
第二節 聚力發展主導產業
一、推進現有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主動融入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鞏固提升製造業比重,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圍繞家具家居、建築建材、裝備製造等重點產業,打造鏈條相對完善的百億規模先進制造業產業。力爭到2025年全縣規上工業企業個數突破200家,產值規模突破300億元。產值過50億元企業實現零的突破,產值過10億元企業5家,產值過5億元企業10家,產值過億元企業40家,形成鏈條相對完善的百億規模先進制造業產業,逐步向智慧型化、精密化、高端化邁進。
(一)家具家居產業
以千川、新藝雅集等龍頭企業為引領,發揮品牌效應,形成集聚效應,盤活現有融園、和平家具產業園,推進產業轉型升級,進一步做優做強家具家居產業,打造中部門業製造基地、中高檔家具生產基地,成為在長江中游地區中具有明顯特色的優勢產業,在周邊區域的同質化競爭中走出一條具有紅安特色的產業發展新路。力爭2025年,現代家具製造產業產值規模達到100億元。
將家具的生產製造鏈條往前向、後向和側向延伸,打造集家具和家具材料研發、生產、銷售、物流、配套服務等為一體的家具全產業鏈,建設高標準、現代化的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綜合性家具產業園。前向重點發展中高檔板式家具、高檔實木家具、定製家具和智慧型家居等品種,加快形成多品種、多規格、系列化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和產品。後向積極發展配套原材料、五金配件、智慧型照明、家具生產專用工具機設備及工具等。側向開啟“網際網路+家具”創新新模式,藉助現代電商平台轉型升級,把傳統店面體驗、服務與網際網路相融合,整合線上線下銷售,發展定製銷售、網路銷售新模式,在鞏固品牌優勢、提升設計理念的同時,全力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O2O家具服務平台,建設成為中部家具展示展銷批發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