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天文衛星ASTRO-F

ASTRO一F衛星是日本的第一顆完全用於紅外天文學的天文衛星,它於2006年2月22日6時28分(台北時間5時28分)該衛星由“M-5”型火箭運載,從位於日本南部的鹿兒島縣內之浦宇宙空間觀測所升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外天文衛星ASTRO-F
  • 國家:日本
  • 用途:紅外天文學
  • 發射時間:2006年2月22日
概述,結構特點,衛星任務,

概述

日本首顆紅外天文衛星“ASTRO-F”於東京時間2006年2月22日6時28分(台北時間5時28分)由“M-5”型火箭運載,從位於日本南部的鹿兒島縣內之浦宇宙空間觀測所升空。 據新華社訊息,“M-5”型火箭發射22分鐘後,根據衛星傳回地面的數據,“ASTRO-F”衛星與火箭分離。之後,衛星進入距離地面745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並將以每圈100分鐘的速度沿這條軌道運行。

結構特點

“ASTRO-F”衛星長和寬約為2米,高近4米,重約952公斤。它搭載有主鏡有效口徑為68.5厘米、焦距為4.2米的液氦冷卻型紅外望遠鏡。這架望遠鏡能夠觀測到從1.7微米的近紅外到180微米的遠紅外的廣闊波段,擁有出色的空間解析度和探測能力。
“ASTRO-F”衛星還搭載有遠紅外測量儀。遠紅外測量儀的兩台探測器分別使用普通鍺鎵半導體元件和壓縮鍺鎵半導體元件,拓寬了其能夠觀測的遠紅外線波長範圍,安裝在這兩台探測器中的濾光器則進一步將觀測波長細分為4個波段。

衛星任務

依靠上述儀器,“ASTRO-F”衛星每半年就可以將整個天空一覽無餘,也可以對特定天體進行定向觀測。“ASTRO-F”的觀測生涯預計約為550天。它將探索星系的起源和演變,利用紅外線波可以穿透宇宙中的塵埃等特點,承擔研究恆星從誕生到滅亡的全過程、尋找神秘的褐矮星和可能存在智慧生命的太陽系外行星系等任務。美英等國曾於1983年合作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紅外天文衛星“IRAS”,科學家根據它的數據繪製了首張“宇宙地圖”。
“ASTRO-F”的五大任務
我們的宇宙是怎樣形成並演變的?在這個宇宙中人類是孤單的嗎?帶著這些問題,日本首顆紅外天文衛星“ASTRO-F”於東京時間2月22日凌晨從鹿兒島縣內之浦宇宙空間觀測所升空,踏上了探尋宇宙起源的征程。
這顆衛星搭載的主要儀器有液氦冷卻型紅外望遠鏡、遠紅外測量儀和紅外相機,將主要執行五大任務。
任務一:探索星系的起源和演變
紅外天文衛星的遠紅外觀測裝置將進行回溯宇宙“嬰兒期”的系統探測,探索這些活躍星系的起源和演變。宇宙中有一種在可見光波段看起來並不亮,而在紅外波段卻變得非常明亮的星系——紅外星系。科學家認為,紅外星系的中央存在巨大的黑洞,從它們的周圍放射出龐大的能量,紅外星系之間互相撞擊並生成大量恆星。科學家推測,這種撞擊現象在宇宙誕生初期曾頻繁發生。
任務二:關注恆星的一生
紅外天文衛星將關注恆星誕生和滅亡的過程,找出其中的機制。由於可見光會被星系中的塵埃擋住,而紅外線卻可以穿透塵埃,因此剛誕生的恆星用紅外線觀測會顯得非常明亮。當恆星即將結束生命的時候會發生爆炸,放出氣體和塵埃,但是這些氣體和塵埃的量以及成分依然是未解開的謎。
任務三:尋找褐矮星
通過這顆衛星探測低溫、暗淡的天體,科學家希望能確定星系中褐矮星的質量和數量,揭開暗物質的真面目。暗物質在溫度和亮度上都與一般恆星相差甚遠,難以觀察,卻構成了宇宙90%以上的質量,尋找暗物質是當代天體物理學的重大課題之一。科學家認為,褐矮星的構成與暗物質密切相關,褐矮星的質量不及太陽的8%,不發生熱核聚變反應。
任務四:搜尋太陽系外行星系
紅外天文衛星可以探測到1000光年外的原始行星系圓盤的放射,觀測行星系從圓盤中誕生的過程。太陽系外究竟是否存在有生命活動的行星系?這是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恆星周圍圍繞著氣體和塵埃構成的原始行星系圓盤,行星就是從這樣的圓盤中誕生的。
任務五:發現新彗星
紅外天文衛星或許能發現許多新彗星。它通過觀測彗星本身放射的紅外線,有望新發現50多顆彗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