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園街道是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市人民政府派出機關,駐西城壕路41號,轄區東至萬壽山公園,南至西城壕南,北至北山根,西至鄧家莊,地形狹長,面積約3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紅園街道
- 行政區類別:街道
- 所屬地區: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市
- 人口:22170人(2010年)
概況,沿革,基本概況,黨建工作,社會管理,社會保障,文明建設,
概況
位於臨夏市區北部。轄5個社區。名勝古蹟有人民紅園、大拱舵、萬壽觀等。
沿革
1984年設定。1996年,面積1.2平方千米,人口1.2萬人,轄紅園、大西關、大坡東路、大坡西路、河灣、西營房6個居委會。
基本概況
轄區內主要街道有紅園路、民主西路、大西關路、西關北路、環城北路,主要小街巷有西城壕、新營路、北寧路、二纜路、喇家巷。全辦共轄5個社區居委會,32個居民小組,有居民5470戶18787人,其中少數民族占59%。轄區內有州、市機關、企事業單位66個,個體工商戶631戶。轄區內有伊斯蘭教、道教等宗教場所13所。國小1所,幼稚園4所,轄區內的人民紅園是臨夏市唯一開放性公園。全辦共有幹部職工66人,其中中共黨員35人,少數民族幹部41人,婦女幹部36人,大專以上學歷幹部28人。街道黨工委下設機關、古河州酒廠、環北、紅園、大西關、河灣、西門7個黨支部,黨員總數114人。紅園街道辦事處2004年,在社區改革與建設中,街道黨委按照組織原則,選舉產生了環北、紅園、大西關、河灣、西門五個社區黨支部,實現了“一區一支部”的目標。1997年辦事處被中宣部、解放軍總政治部授予由江澤民題詞的“軍民共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先進單位”稱號,2000年獲全州“雙擁模範街道”稱號。2004年中共臨夏州委、州人民政府、臨夏軍分區授予“雙擁模範街道辦事處”的榮譽稱號,中共臨夏市委、臨夏市人民政府授予“擁軍優屬 擁政愛民工作先進集體”。
地圖
黨建工作
轄區內非公有制經濟古河州酒廠建立了黨支部。2005年,中國共產黨臨夏市紅園街道委員會更名為中國共產黨臨夏市紅園街道工作委員會。1999年至2007年,中共臨夏市紅園街道黨工委積極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和各項方針政策,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狠抓了黨的建設。黨的建設以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幹部隊伍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為核心,從而促進全辦各項工作的同步發展。街道黨工委根據不同時期的特點,在全體黨員中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教育活動。1999年,組織領導班子及成員認真開展“三講”教育活動;2001年,組織廣大黨員幹部認真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2002年,組織領導幹部開展了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教育活動;在幹部職工中廣泛開展“兩個務必”作風教育活動。同年,研究制定了《關於實施“雙培雙帶”工程的安排意見》,認真實施“雙培雙帶”工程建設。同時,積極開展“3211”結對幫扶活動;在幹部職工中廣泛開展“三項整頓”活動;2005年,街道黨工委組織全體黨員深入紮實地開展了保持共產黨先進性教育活動,扎紮實實開展各個階段的各項工作,收到了良好效果。2006年,在全體黨員幹部中認真開展了學習《黨章》和“八榮八恥”為內容的學習教育活動。通過每年的學習教育活動,廣大黨員幹部職工的政治、思想作風有了明顯提高。
社會管理
1999年辦事處成立生殖保健領導小組,加強計生政策和優生優育的宣傳,“四率”分別為8.62%、3.99%、97.52%、86.5%。2000年制定《計畫生育工作站技術服務管理制度》及專乾、宣傳員職責,完善了專乾考核辦法。人口出生率、自增率、計畫生育率、綜合節育率分別達到9.48%、5.65%、100%、86.5%。2003年與解放軍七院共建計畫生育服務站,為轄區居民開展優生優育、晚婚晚育、環孕情檢查、生殖保健等技服服務,並七院派醫務人員定期坐診,解決民眾治病困難。至2005年共創建市級安全文明單位24個,州級安全文明單位3個,市級安全文明社區5個,州級安全文明社區1個。2001年成立禁毒辦公室,2003年,全辦整體實現“無毒社區”創建目標,臨夏州禁毒委員會授予“無毒社區”稱號,2005年整體移交紅園派出所。2005年辦事處政法綜治辦公室成立,全面開展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建立標準化社區警務室4個,覆蓋面達80%;成立15人組成的治安巡邏隊,動員社區城市低保戶組建義務聯防隊5支447人,轄區群防覆蓋面100%,治安狀況明顯好轉,2003年臨夏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授予“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工作先進基層單位”,2005年授於“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依法加強宗教事務管理,組織各宗教場所開展“四維護”活動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活動及“星級宗教場所創建活動”。
社會保障
1999年7月開展“三定”、“四幫”為內容的“愛心獻功臣”活動。8月成立殘疾人聯合會、服務社及志願者聯絡站。辦事處職工捐款1000多元慰問了18戶殘困家庭。2000年,轄區各界為貧困戶捐贈麵粉2500公斤。2001—2005年,累計扶貧濟困資金26748元,麵粉300袋,煤磚11500塊,衣物480多件。2003年成立辦事處勞動服務保障所和河灣社區惠達勞動保障服務站、大西關勞動保障服務站,開展再就業勞務培訓、輸轉工作,2005年勞務輸出2700人(次),組織輸出900人(次),自謀輸出1200人(次),參加勞務培訓450人。城市最低保障實行動態管理,堅持公正、公平、透明,全辦現有低保戶684戶,2302人,貧困面由原來的18.3%下降為7.4%。2006年,籌資60多萬元對22條小街巷進行了硬化,並對4條街巷進行了鋪油罩面及坑槽補填,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籌資38萬多元,對西門、環北、大西關、河灣社區560多戶居民的上水進行了改造;籌資60多萬元,對北寧路下水主管網和環北、大西關、河灣社區220多戶居民的下水進行了埋設,解決了民眾行路難、吃水難、排污難問題。
文明建設
辦事處與解放軍七院、州消防支隊、炮旅五營建立共建關係,開展“雙擁共建”活動。社區綜合管理,實行“四制三規一監管”的社區環境衛生、規劃管理、綠化美化綜合管理機制,2001年—2005年經市愛委辦審批命名的整潔街巷6條、單位5個、庭院27戶。2005年底,辦事處城管辦公室成立,開展市容市貌、路燈管護工作。加強基礎設施建設,1996—2000年採取分辦民助、自籌資金等形式對轄區西郊居民、十一師家屬院等42條街巷進行硬化,總面積62452平方米,總投資304708元;2001—2005年共硬化小街巷總面積達2.24多萬平方米,投資達107.5多萬元。投資44萬多元,改造、埋設上下水728戶;安裝路燈109盞。至2005年,共創建州級文明單位2個,市級文明單位13個,市級文明標兵單位4個,市級文明家庭戶27戶,市級“好兒子,好兒媳”各7名。重視教育工作,積極動員有志之士創辦幼稚園,目前轄區內共有幼稚園4所,轄區內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5%。2005年,在教育捐款活動中,動員轄區單位、工商大戶、幹部職工捐款238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