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嘴鷗

紅嘴鷗

紅嘴鷗(學名Larus ridibundus):俗稱“水鴿子”,體形和毛色都與鴿子相似,體長37-43厘米,翼展94-105厘米,體重225-350克,壽命32年。嘴和腳皆呈紅色,身體大部分的羽毛是白色,尾羽黑色。腳和趾赤紅色,冬時轉為橙黃色;爪黑色。

紅嘴鷗數量大,喜集群,在世界的許多沿海港口、湖泊都可看到。一般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庫、海灣。主食是魚、蝦、昆蟲、水生植物和人類丟棄的食物殘渣。繁殖範圍非常廣泛,從格陵蘭島的南端和整個冰島一直延伸到歐洲和中亞的大部分地區,堪察加半島東部,俄羅斯的烏蘇里蘭和中國東北的黑龍江,在北美東北部並不常見。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等級,

形態特徵

紅嘴鷗夏羽:頭至頸上部咖啡褐色,羽緣微沾黑,眼後緣有一星月形白斑。頦中央白色。頸下部、上背、肩、尾上覆羽和尾白色,下背、腰及翅上覆羽淡灰色。翅前緣,後緣和初級飛羽白色。第1枚初級飛羽外側黑色,至近端轉白色,內側灰白色而具灰色羽緣,先端轉黑色。第2-4枚初級飛羽外側白色,內側灰白色,具黑色端斑,其餘飛羽灰色,具白色先端。嘴暗紅色,先端黑色。
冬羽:頭白色,頭頂、後頭沾灰,眼前緣及耳區具灰黑色斑,嘴和腳鮮紅色,嘴先端稍暗。深朱古力褐色的頭罩延伸至頂後,翼前緣白色,翼尖的黑色並不長,翼尖無或微具白色點斑。第一冬鳥尾近尖端處具黑色橫帶,翼後緣黑色,體羽雜褐色斑。與棕頭鷗的區別在體型較小,翼前緣白色明顯,翼尖黑色幾乎無白色點斑。虹膜褐色。眼周有白色羽圈;下背、肩、腰及兩翅的內側覆羽和次級飛羽均為珠灰色,飛羽先端近白;上背、外側大覆羽和初級覆羽均為白色。第1枚初級飛羽白色,內外翈邊緣及先端黑色;第2-5枚飛羽的黑色外緣逐漸減小,內翈漸轉為深灰色,內緣及羽端仍為黑色;第8枚飛羽深灰色,仍具黑色內緣,羽端白色;其餘初級飛羽均為純灰色;體上余羽純白。
腳和趾赤紅色,冬時轉為橙黃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雄性210-374克,雌性205-330克,體長雄性 355-430毫米,雌性350-412毫米,嘴峰雄性33-39毫米,雌性32-38毫米,翅雄性295-328毫米,雌性262-310毫米,尾雄性108-129毫米;雌性100-135毫米;跗跖雄性41-46毫米;雌性40-44毫米。

棲息環境

棲息於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帶的湖泊、河流、水庫、河口、漁塘、海濱和沿海沼澤地帶。也出現於森林和荒漠與半荒漠中的河流、湖泊等水域。常成小群活動。冬季在越冬的湖面上常集成近百隻的大群。或在水面上空振翅飛翔,或蕩漾於水面。休息時多站在水邊岩石或沙灘上。也飄浮於水面休息。有時也出現於城市公園湖泊。

生活習性

紅嘴鷗在中國主要為冬候鳥,部分為夏候鳥。春季遷到東北繁殖地的時間為3-4月。秋季於9-10月離開繁殖地往南遷徙。
常3-5成群活動,在海上浮於水面或立於漂浮木或固定物上,或於其它海洋鳥類混群,在魚類上空盤旋飛行。常停棲於水面或陸地上,以魚蝦、昆蟲為食。在海上時浮於水上或立於漂浮物或固定物上,或與其他海洋鳥類混群,在魚群上作燕鷗樣盤旋飛行。於陸地時,停棲於水面或地上。在有些城鎮相對溫馴,人們常給它們投食。常給它們投食。
主要以小魚、蝦、水生昆蟲、甲殼類、軟體動物等水生無脊椎動物為食,也吃蠅、鼠類、蜥蜴等小型陸棲動物和死魚,以及其它小型動物屍體。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提瓜和巴布達、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巴林、孟加拉國、巴貝多、白俄羅斯、比利時、貝寧、百慕達、博內爾、聖尤斯特歇斯和薩巴、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布吉納法索、高棉、加拿大、維德角、中國、象牙海岸、克羅地亞、庫拉索島、賽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吉布地、多米尼加、埃及、厄利垂亞、愛沙尼亞、衣索比亞、法羅群島、芬蘭、法國、法屬蓋亞那、甘比亞、喬治亞、德國、加納、直布羅陀、希臘、格陵蘭島、瓜德羅普島、關島、幾內亞比索、匈牙利、冰島、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肯亞、韓國、朝鮮、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拉脫維亞、黎巴嫩、利比亞、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來西亞、馬里、馬爾他、馬提尼克島、茅利塔尼亞、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摩爾多瓦、蒙古、黑山、蒙特塞拉特、摩洛哥、緬甸、尼泊爾、荷蘭、尼日、奈及利亞、北馬里亞納群島、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帛琉、巴勒斯坦、菲律賓、波蘭、葡萄牙、波多黎各、卡達、羅馬尼亞、盧安達、聖基茨和尼維斯、聖露西亞、聖皮埃爾和密克隆、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新加坡、聖馬丁島(荷屬)、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索馬里、南蘇丹、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蘇利南、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干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美國(喬治亞州)、烏茲別克斯坦、越南、維京群島、西撒哈拉、葉門。
旅鳥:安哥拉、澳大利亞、巴哈馬、波札那、汶萊達魯薩蘭國、蒲隆地、喀麥隆、查德、剛果、民主共和國、古巴、格瑞那達、幾內亞、賴比瑞亞、馬爾地夫、巴布亞紐幾內亞、塞席爾、獅子山、南非、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辛巴威。
產地不確定:摩納哥。
在中國繁殖於西北部天山西部地區及中國東北部的濕地。在中國東部及北緯32度以南所有湖泊、河流及沿海地帶越冬。
紅嘴鷗分布圖紅嘴鷗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於古北界;南遷至印度、東南亞及菲律賓越冬。在中國西北部天山西部地區及中國東北的濕地。大量越冬在中國東部及北緯32°以南所有湖泊、河流及沿海地帶。
繁殖期為4-6月。常成小群在一起營巢。營巢群從幾對、十幾對到近千對集中在一起繁殖。通常營巢於湖泊、水塘、河流等水域岸邊或水中小島上。巢多置於岸邊草叢或蘆葦叢中,也置巢於水中飄浮的蘆葦堆或其它物體上,或者在沼澤中的土丘上和岸邊沙石灘上營巢。巢里淺琬狀,大小直徑為內徑16-20厘米,深2-5厘米。巢主要由枯草構成。每窩產卵通常3枚,偶爾少至2枚和多至4枚,甚至有多至5枚和6枚的。卵的顏色為綠褐色,淡藍橄欖色或灰褐色,被有黑褐色斑。卵的大小為41.5-42.5×29.8-30毫米,平均42×29.9毫米。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20-26天。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7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