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紅十四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江蘇地區紅軍部隊)

紅十四軍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簡稱紅十四軍,是由活動在江蘇通海、如皋泰興地區的農民武裝組建成的軍隊。軍長何昆,政治委員李逾時,參謀長薛衡競,政治部主任余乃誠。下轄兩個支隊,共1300餘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
  • 外文名:The 14th Army of the Chinese Workers' and Peasants' Red Army
  • 簡稱:紅十四軍
  • 成立時間:1930年4月
  • 軍長:何昆、李逾時
  • 軍種陸軍
  • 活動區域:通、海、如、泰
沿革概述,大事記載,歷史功績,

沿革概述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是江蘇省境內唯一列入中央序列的正規紅軍武裝部隊。1930年4月,根據中央指示,將活動在江蘇通海、如皋泰興地區的農民武裝組建成紅十四軍。軍長何昆(何坤),政治委員李逾時,參謀長薛衡競,政治部主任余乃誠。下轄兩個支隊,共1300餘人。紅十四軍成立後,展開了進攻老虎莊的戰鬥,獲得初戰勝利。接著,將第一、二支隊擴編為第一、二師。8月27日,紅十四軍二師四團六營會同5萬餘農民,攻下有蘇南交通要道之稱的南通市五樓橋。10月間,紅十四軍主力被敵人打散,餘下少數部隊轉移到中央蘇區,紅十四軍至此即告結束。

大事記載

1929年11月,中國共產黨江蘇省第二次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會議期間,通海如泰地區黨的負責人李逾時等匯報了通、海、如、泰地區鬥爭情況,中央軍委書記周恩來,江蘇省委書記李維漢,省委常委李富春,省委候補常委、農委書記陳雲和省委書記李碩勛等聽取了匯報。會後,中央軍委同意江蘇省委建議,決定在蘇北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主要由通海、如泰地區紅軍游擊隊改編合併而成。
1930年2月,中央軍委任命何坤為十四軍軍長。紅十四軍軍部由軍長何坤、政治委員董畏民、參謀長薛衡競、政治部主任俞乃誠組成,徐德、黃火青分別為如泰邊境和通海邊境軍事特派員。
13日,江蘇省委調派何坤、俞乃誠、張愛萍何揚、宋奇等紅十四軍領導幹部,在如皋籍幹部周方護送下前往如皋籌建紅十四軍。
14日,何坤等人到達如皋西鄉東燕莊,與通海特委及如皋、泰興縣委和紅軍游擊隊領導人薛衡競、黎昌聖、於鹹等人會合,並立即著手有關籌建事項。新建立的紅十四軍下設兩個支隊,編入序列共1300多人。原通海地區的紅軍游擊隊編為第一支隊,劉廷傑任支隊長,俞金秀任政委;原如泰方面的紅軍游擊隊編為第二支隊,何坤兼任支隊長,黎昌聖為政治部主任。
24日,國民黨通、如、泰、泰、靖5縣“剿共”總指揮李長江至如皋西鄉實行所謂第一期“剿共”,紅十四軍採取了迴避戰略,敵人無功而返。
3月2日,紅十四軍在如皋西鄉公布《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十大政綱》,正式打出紅十四軍旗號,其後,出師連克長安市、盧家莊、西來庵等堡壘、據點。19日,駐季家市國民黨保全旅1箇中隊70多人,在中隊長杜俊生帶領下投奔紅軍。
4月3日,通海特委和紅十四軍軍部在如皋西南鄉賁家巷(現勝利鄉)召開建軍大會。通海特委委員張辛宣布:“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正式成立!”並宣布了負責幹部名單,紅十四軍軍長何坤宣讀了《告工農及一切勞苦民眾書》,大會最後還舉行了閱兵式。
9日,李長江率省警察總隊第二次進駐如皋城指揮“清剿”紅十四軍。紅十四軍避其鋒芒,進駐到盧港以北靠夏堡很近的新區迮家莊(迮莊中學所在地),軍部駐迮家莊國小。
15日,國民黨保衛團一部20餘人起義,投奔紅軍。
16日,紅十四軍進攻老戶莊,戰鬥失利,軍長何坤犧牲,李逾時繼任紅十四軍軍長兼政委。24日,紅十四軍二支隊圍攻如泰邊境的顧高莊,參謀長薛衡競犧牲於橫垛東劉家橋。
5月,省委任命通海特委書記李逾時為十四軍軍長兼前委書記、政委,同時委派黃火青、張世傑分別到一、二支隊擔任領導工作。李逾時和黃火青、張世傑及原政治部主任俞乃誠,重新組建軍部,並將紅十四軍改編為軍、師、團、營、連建制。
活動在通海地區的一支隊改編為第二師,活動在如泰地區的二支隊改編為第一師。一師師長張世傑(朝鮮籍),政委黎昌聖。二師師長秦超。
18日,紅軍和赤衛隊1000多人奇襲余東市。20日,紅十四軍二師發動震動南通全縣的湯家苴戰鬥。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紀念館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紀念館
6月11日,紅十四軍一師和赤衛隊共1000多人圍攻石莊,擊垮唐東如部。23日,紅十四軍一師攻打如泰邊境的迥家垛和黃柯莊敵據點。
25日,李長江等邀功心切,策動“八路圍剿”,紅十四軍一師於六甲橋誘敵深入,伏擊消滅先頭部隊,後續各路國民黨軍隊摸不清紅軍虛實,未敢輕舉妄動,均撤回原防,圍剿“瓦解”。
7月,通海特委改組,劉瑞龍接任書記,李逾時調紅十四軍任軍長兼前委書記、政治委員。同時中央軍委派徐德任紅十四軍軍事特派員。
由於黨內“左”傾錯誤路線影響,特委對紅十四軍提出了“準備會攻南通,截斷長江,進攻上海、南京”等力不勝任的戰鬥任務,致使紅十四軍在敵人強大兵力集結的不利條件下,多次進行缺乏準備的進攻,遭到重大損失。
通海方面,俞海清、唐楚雲、陳國藩、仇建忠、姜金德、陳宗恆馮步洲等相繼壯烈犧牲。
8月3日,如泰方面紅軍進攻黃橋,發動“八三黃橋暴動”,配合作戰的武裝農民約有四五萬人,因內奸出賣暴動最終失利,傷亡很大。
20日,國民黨江蘇省政府在南通召開通、海、如、泰、泰、靖6縣縣長聯席會議,討論協剿紅十四軍。紅十四軍主力由中心區開往鎮濤,只留一部分(教導隊)在中心區域。
25日,紅十四軍開至鎮濤,並攻克敵據點李三圩。
30日,軍事特派員徐德因後方發生李吉庚叛變事件,通知東進鎮濤的紅軍全部開回中心區鎮壓反動派。31日,徐德主持召開如泰兩縣負責人會,決定兵分兩路,一路由張世傑、王益之負責,帶領二團去泰興,一路由李逾時負責,領導三團、教導隊和在鎮濤的第三連,留如皋西鄉,以擴大紅軍宣傳和鎮壓反動派。
9月3日,李逾時帶領三團、教導隊及駐鎮濤的第三連開到如皋西鄉陳莊。7日,派去泰興的張世傑等3人趕至鎮濤,報告泰興一路不得已仍撤回如皋。在此情況下,特委和軍部部分負責人召開會議,決定將部隊分散活動,分為四個游擊隊,只用短槍。第一、二、三游擊隊均開往泰興,分三區駐紮,一駐東溪鄉,一駐黃橋附近,一駐西港。第四游擊隊駐如皋西鄉和鎮濤。
9日,第四游擊隊在田家鋪召開民眾大會時遭到敵李長江部襲擊,敵眾我寡,損失很大,被迫退至長江邊隱藏活動。另外三支游擊隊在泰興趙杜莊、黃家溪、陳家堡、陳家莊、任家莊等地,三天七戰,均因力量懸殊而失利。後準備回師與第四游擊隊會合,由於當時如皋境內敵人重兵把守,不得已又重回泰興。
國民黨重兵移至鎮濤地區,並嚴密封鎖鎮濤區,形勢嚴峻,中央軍委和江蘇總行委決定紅十四軍暫時停止活動。
10月,李逾時、劉瑞龍、曹斌、俞乃誠等奉命回滬。不久,李逾時在鎮江犧牲,張世傑在中央蘇區第二次反“圍剿”中犧牲,黎昌聖被張國燾殺害,徐德遇難於贛東北。紅十四軍的中下級幹部由江蘇總行委組織船隻至如泰江邊接送去上海,其餘同志就地疏散。
留在鎮濤活動的紅軍游擊隊由於鹹指揮,把槍埋到田家鋪空處,人員分散隱蔽或撤退。在泰興境內的紅軍游擊隊則集中至盧家堡,由刁春仁等安排埋槍,人員每人發給十塊銀元後解散。
活動在如泰等地區達七個月之久的紅十四軍一師宣告解散。與此同時,活動在通海地區的紅十四軍二師也遭受失敗。

歷史功績

1930年在如皋成立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是土地革命時期江蘇省境內唯一的列入中央序列正規紅軍武裝。在中共通海特委的具體領導下,紅十四軍在南京國民黨中央政府臥榻之側橫戈躍馬,馳騁蘇中八縣,歷經大小戰鬥近百次,在游擊區內開展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並且在全省率先建立縣、鄉蘇維埃政權,通海、如泰兩塊紅軍游擊區被列為全國15塊紅軍游擊區之一。紅十四軍艱苦卓絕的武裝鬥爭在江海大地上播下了武裝鬥爭的火種,在一定程度上延滯了國民黨對中央蘇區根據地的大規模圍剿行動,對中國革命戰爭發展作出一定的貢獻,並為後來新四軍東進和蘇中七戰七捷打下堅實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