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部隊番號,簡稱紅十三軍,為浙西南地區的中國工農紅軍部隊番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
- 成立時間:1930年5月
- 成立地點:溫州永嘉
- 部隊首長:胡公冕、金貫真等
紅十三軍一般指本詞條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部隊番號,簡稱紅十三軍,為浙西南地區的中國工農紅軍部隊番號。
紅十三軍軍部舊址——胡氏四房宗祠,坐落於永嘉縣五尺鄉五尺村隔岸降山頭山東麓,坐西朝東偏南。系五間兩進、左右廊、懸山頂、合院式木構建築,始建於清雍正六年(1728)。1930年5月,浙南紅軍游擊隊正式組建為工農紅軍第十三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第二師烈士陵園位於浙江省台州市溫嶺市(縣級市)塢根鎮西山下村。陵園概況 為紀念為人民解放事業而英勇獻身的紅十三軍第二師英烈,1984年,溫嶺市委、市政府籌資建設了烈士陵園和革命歷史陳列室。烈士陵園坐落在風光...
紅軍第十三軍二團海上游擊大隊紀念堂背靠青山,周邊是民居。紀念堂原為民國時期建造的平水禹王廟舊址,後改辦為坦岳國小。1989年學校撤併後,鶴新村為弘揚紅十三軍二團精神,深切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自發籌建紅十三軍二團海上游擊...
1930年中國共產黨浙南紅軍第十三軍第三團朱文印是1930年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據中共浙江省委黨史資料徵集研究委員會編《中共浙江黨史大事記》記載:1930年5月,紅十三軍第三團組成。1928年以後,永康.縉雲.仙居...
紅十三軍胡協和,浙南雙槍女英雄金秀英的丈夫,紅十三軍早期農民暴動隊領導者。紅軍司令部紅十三軍有位革命骨幹戰士,營長,胡公冕的愛將,紅十三軍早期的農民暴動隊參與領導者之一就是胡協和,浙南雙槍女英雄金秀英的丈夫。紅十三軍眾戰士...
永嘉紅十三軍軍部舊址紀念館位於浙江省,據2020年9月國家文物局信息顯示,現有藏品105件/套,舉辦展覽1個,開展教育活動42次,參觀人數4.67萬人次。歷史沿革 2022年6月,入選浙江省博物館(紀念館)名錄(2021年)。參觀信息 地理位置...
中國工農紅軍著名戰將和高級指揮員,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與領導人,開闢了閩浙贛革命根據地,歷任紅五軍第八大隊黨代表、紅六軍軍委常委兼紅六軍第二縱隊政治委員、紅三軍第八師政治委員、紅十三軍政治委員、紅一軍團...
岩頭事件是指紅十三軍主力部隊於1932年四月,被國民黨誘捕殘殺的事件,標誌著紅十三軍的解體 1931年下半年,紅十三軍第一團團長雷高升等率領紅一團在永(嘉)、仙(居)、青(田)邊境堅持鬥爭,國民黨政府視之為心腹之患。次年春,...
碑上方正中,鑲嵌著一顆五角紅星,象徵紅三軍和紅軍挺進師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武裝。碑座四周用北京房山產漢白玉貼面,正面鐫刻毛澤東手書“為國犧牲永垂不朽”;東西兩側是分別反映紅十三軍(《風起雲湧》)和紅軍挺進師(《勝利轉移...
12月,寧都起義部隊改編為紅五軍團後,任紅五軍團第十三軍政治部秘書長,為在起義部隊建立政治工作制度,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組織整頓作出了重要貢獻。1932年3月,賴傳珠任紅十三軍第三十七師政治委員。4月,率部配合紅1軍團主力取得漳州戰役...
(1899.09.21-1931.12.10) 號叔村,原名王楊柳,化名或又名:洪濤、林特夫、邵子平,浙江蒼南(今屬蒲城)人。早年就讀於宜山學堂,畢業後到蒲城、鎮下關當塾師。1931年5月曾書面向中共中央報告浙南紅十三軍失敗後。10月,王國楨被...
1932年1月任紅五軍團十三軍連政治指導員。1932年6月任五軍團十三軍三十七師政治部組織科長。1932年8月後任紅十三軍三十九團政治部地方工作團主任、十三師政治部組織科長。1943年10月調任太行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兼組織部長,參加了對日作戰...
1930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建立,昆陽農民武岩成為紅十三軍指戰員,先後參加襲擊平陽縣城,摧毀第十三地反動民團,攻克縉雲縣城,打垮毆渠反動堡壘等大小戰鬥,付出了重大犧牲。此時,西內區紅軍仍堅持鬥爭。1930年9月中旬,敵浙保四...
同時,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島上還保留有紅十三軍與國民黨反攻大陸部隊作戰的戰壕、隧洞和堡壘。島上建有燈塔一座。僅有耕 地百餘畝,於20世紀80年代退耕還林。迄今為止,洋嶼島上仍保存著較為完整解放遺址。該島至今還遺留解放軍親...
1932年春至秋任紅十三軍第三十八師參謀長。後任紅十三軍司令部諜報科科長,瑞金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教員、連長、營長。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春至夏任粵贛軍區獨立第二十二師參謀長。9月至10月任紅一方面軍教導師參謀長。參加中央蘇...
1930年9月,紅十三軍第三團和暴動共1600餘人,一起經過賢母橋,到壺鎮進行革命鬥爭。戰鬥結束後,賢母橋下就有三四十名革命先烈壯烈犧牲。在賢母橋兩邊的石欄上雕刻著紅旗、鐵錘、稻穗和鐮刀等圖案。 賢母橋之所以叫賢母橋,是載揚為...
五尺鄉中學創辦於1970年,坐落於永嘉縣北部山區紅十三軍軍部舊址紀念碑南側,楠溪江上游,學校傍山依水,環境優美,是一所育人的好場所。學校分為教學區、生活區和運動區三部分,校園布局合理、科學。2001年至2002年表山鄉中學撤併到該...
1930年從閩西紅軍學校畢業後,先後任閩西紅十二軍副排長、紅十二軍軍部特務連政治委員。1930年10月至11月任紅十二軍第三十六師第一○八團第三連政治委員、軍特務連指導員。12月任紅十三軍第十四師機槍連政治指導員。1932年任紅十四軍...
上河鄉大川、岷崗、西竹、金堡、屏山還是浙南遊擊縱隊、紅十三軍、中共永嘉縣委的革命命活動地區,有著光榮的革命鬥爭史。今日現貌 如今的上河鄉,交通四通八達,商肆櫛比,高樓大廈林立。甌海大道、溫瞿公路、高桐路、六虹橋路、溫桐...
應保壽(1862-1936)原名祥建,字昌業,蘭公岙人。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十三軍二團(師)海上游擊大隊大隊長,馳騁溫玉沿海一帶,英勇善戰,1936年在溫嶺洋面被國民黨圍剿隊伍包圍,激戰中犧牲,1983年追認為革命烈士。曹文彥(...
黨員瞻仰紅十三軍紀念碑 舉辦黨史講座 在紅十三軍紀念碑前舉行新黨員入黨宣誓儀式 1991年院首屆團總支部成立 知識分子“學、講、比”活動 1997年召開團員大會,選舉產生首屆團委 院團組織舉辦扶貧募捐活動 歲月留痕 永嘉縣醫院第一屆委員...
楠溪江流域是革命老根據地,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中心策源地和浙南革命活動的中心。紅十三軍軍部舊址已成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楠溪江風景名勝區是山水文化與古村文化的高度結合,耕讀文化與宗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入類...
二戰時期,浙南紅十三軍政委餘聲齋烈士誕生在上街村。歷史沿革 1949年建潮基鄉,1958年稱管理區,1962年建公社,1984年復置鄉。行政區劃 轄下店、河山、大嶺腳、陶溪、賈岙9個村委會。相關介紹 潮基鄉做為一個山區,山水資源豐富,...
齊治平:(1904—1944),又名汝言、汝年,化名徐宗元,仙居淡竹鄉十三都余坑村人。1919年就讀安洲學堂,1930年在浙江第十(溫州)師範學校讀書時,秘密參加紅十三軍。1934年被捕,羈押杭州陸軍監獄。1937年獲釋回原籍,任三溪鄉(今...
塢根中學是溫嶺的革命聖地——塢根唯一的一所初級中學,位於紅十三軍烈士陵園下、花塢橋邊、回龍溪旁。現有教職工41人,9個教學班,400多名學生,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為100%。我校已有高級教師2人,中級教師15人,實驗師1人,在讀研究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