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貝爾John Bell(1691-1780),生於斯特靈郡,曾獲大學學位,後獲醫生執業資格,蘇格蘭物理學家和旅行家。他的遊記使得西方人了解俄國和東方,特別是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約翰·貝爾
- 出生日期:1691
- 逝世日期:1780
- 性別:男
蘇格蘭旅行家,生平,遊記,美國政治家,演員,
蘇格蘭旅行家
生平
約翰·貝爾John Bell(1691-1780),蘇格蘭物理學家和旅行家,他的遊記使得西方人了解俄國和東方,特別是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生於斯特靈郡,曾獲大學學位,後獲醫生執業資格。為了滿足像許多蘇格蘭年輕人看世界那樣的強烈願望,1714年去聖彼得堡,在那裡作為醫生隨同俄國外交使團出使波斯,在以後的4年中任駐中國的外交使團的一員,曾穿越西伯利亞和蒙古,1722年陪同彼得大帝對裏海西岸城市傑爾賓特古堡進行了考察,1737年被派出使伊斯坦堡,隨後作為商人留居該地,他在當地娶了一個俄羅斯姑娘為妻,1747年回到蘇格蘭,他的著作《從俄國彼得堡到亞洲各處遊記》出版過許多版本,並被翻譯為法文和俄文。
遊記
這本書以三分之一寫到中國,主要集中在以下話題(以出現次數多少排列):各種娛樂(包括音樂、舞蹈、鬥鵪鶉、戲劇、雜技、焰火、打獵等)、康熙帝、禮儀和各種生活習俗、建築街道城牆及其他城市建設、人民的性格、製造業(瓷器、絲綢、冶金、陶器、印染、漆器等)和中國四大發明、山川地理和植被、中國歷史和傳說、長城、婦女、軍事、宗教、科學和醫藥等等。兩處提到在中國北方剛剛發生的地震,還有孔子、棄嬰、小腳及中國的語言文字各提到一次。
貝爾在前言裡說:“大體說來,我呈給大家的是那些當時似乎值得觀察的事物,並沒有旅行者經常被認為的那樣通過誇張、編造來刻意美化它們。”因此,作者主要用了日記這樣平實的文體和敘事,但他還是力爭推陳出新,力排大而無當和陳詞濫調。
如果從貝爾來華的時間(1720-1721)前後來看,“中國熱”正席捲歐陸和英倫,英國人對中國的看法基本是讚譽和仰慕,此前來中國並留下遊記的英國人芒德和丹皮爾的態度也基本如此。但就在中國成為英國的時尚與楷模時,就有一些具有批評懷疑精神的英國文人起來發出相反的聲音,其中笛福於1719年出版的《魯賓遜漂流記》(第二部)中對中國的批判就是突出的例證。再如果從貝爾的這部旅行記的出版時間(1763)來看,此時“中國熱”已經消退,關於中國的輿論也發生了轉變,對中國的批評已經開始“肆無忌憚”,如較早的喬治·安森的《環球旅行記》就是其中典型。但輿論總是多元的,“眾聲喧譁”還是不能完全淹沒“悄悄細語”,你看,就在這一年,哥德斯密出版了《世界公民》,用中國的文明德政來抨擊英國社會的不合理。以上就是貝爾的中國之行及其遊記出版時英國關於中國看法的背景。
那么,貝爾對中國的態度又是怎樣的呢?17、18世紀英國人對中國的軍事力量、婦女的地位及宗教信仰多持批評態度,貝爾卻有自己的看法。他並不同意西方普遍認為的中國軍事力量薄弱,經觀察後認為中國的火炮質量一點也不比西方差、軍隊人數眾多、佇列整齊而且很有紀律性。西方人來中國,一般對中國婦女特別關注,主要是婦女在中國難得一見,而且在他們的觀念中婦女的地位可以顯示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貝爾同樣在書中多處描寫中國婦女。他也知道中國婦女裹小腳、蓄指甲、主要活動空間在家裡,而且還有不少淪為娼妓等;他甚至還親自碰到這樣一件“怪事”,即一位邀請他登門做客的中國紳士,酒足飯飽後竟提出要用自己的妻妾女兒進一步“招待”他這位英國貴賓!但即便如此,他還是認為中國女士除“容顏嬌好”外,還具有“良好品質”,而且相信中國人“對各種地位的婦女的良好待遇值得世人模仿”。在貝爾前面的兩位英國旅行者均認為中國的宗教無非是低級的偶像崇拜,但他卻認為“這些和尚(或者道士?)並不迷信,這從他們對於廟裡的偶像並不頂禮膜拜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他還通過研究二手材料指出,中國的宗教其實是多元並存的,祭天祭孔祭祖先、佛教道教天主教猶太教回教甚至無神論者均有,他擺了事實後並不作評論,而且避免以西方人普遍認同的非基督教民族均應得到救贖為看問題的標準。當然,貝爾也不總是與當時英國對中國的普遍看法唱反調,他對中國的科技發展評價同樣較低。如關於地震的起因,就認為中國人的解釋“太荒唐”;還認為對發燒病人的治療欠科學,結果會適得其反;但是他對在耶穌會士的指導以及康熙皇帝的大力推動下中國天文學獲得的成就非常讚賞。至於西方使團覲見中國皇帝的跪拜叩首禮儀,貝爾同樣表達了批評的態度,但口氣比起馬戛爾尼使團時顯然要溫和得多了。
貝爾在整部遊記里對中國評價最高的無疑是康熙帝及其臣民的性格。當然,他也承認中國普通百姓中也有不少“慣於欺詐”及其他一些不良習性,但他馬上就躬身自問,“中國人不同樣也會發現精於此術的歐洲人嗎”,而且認為中國多半是因為要報復歐洲人的欺詐才欺詐的。這些評價就與笛福、安森迥然相異。當然,貝爾不是對中國沒有批評,他對中國官方限制他們在北京的自由就表示強烈不滿,還對與18世紀衡量道德的重要標誌“仁慈”和“善心”背道而馳的“棄嬰”給予抨擊。
像馬可·波羅和很多歐洲的旅行者一樣,貝爾多次讚揚北京街道的寬而且直,他進入中國北部後對所見的山川一直讚不絕口。他對這些特點的關注,與歐洲的許多城市街道往往以河流走向而彎曲,以教堂或廣場反射而方向不正,以及貝爾的故鄉蘇格蘭大多為荒山野嶺自然條件惡劣等等有密切關係。遊記作者總是對與自己祖國、家鄉大相逕庭的東西給予特殊關注的。當然,就材料的準確性而言,貝爾的旅行記不是沒有缺陷,因為他的正式寫作出版與觀察時間相距40餘年,即使他有當時的日記以及日後的知識作為依據或補充,但畢竟有時會靠不住,譬如他說中國長城建於600年前就與史實相距甚遠。但是,從另一方面看,這何嘗不是一個佐證,即貝爾在遊歷中國40年後出版的遊記確實是他當時的見聞為基礎的,而不是嚴肅的專著(1763年在英國應該很容易查到長城的實際歷史),更不是其他人根據二手材料捉刀代筆的。諸如此類的不完美也正說明了可讀性是遊記作者首先要考慮的因素,其實這也差不多是遊記的魅力所在。
貝爾在前言裡說:“大體說來,我呈給大家的是那些當時似乎值得觀察的事物,並沒有旅行者經常被認為的那樣通過誇張、編造來刻意美化它們。”因此,作者主要用了日記這樣平實的文體和敘事,但他還是力爭推陳出新,力排大而無當和陳詞濫調。
如果從貝爾來華的時間(1720-1721)前後來看,“中國熱”正席捲歐陸和英倫,英國人對中國的看法基本是讚譽和仰慕,此前來中國並留下遊記的英國人芒德和丹皮爾的態度也基本如此。但就在中國成為英國的時尚與楷模時,就有一些具有批評懷疑精神的英國文人起來發出相反的聲音,其中笛福於1719年出版的《魯賓遜漂流記》(第二部)中對中國的批判就是突出的例證。再如果從貝爾的這部旅行記的出版時間(1763)來看,此時“中國熱”已經消退,關於中國的輿論也發生了轉變,對中國的批評已經開始“肆無忌憚”,如較早的喬治·安森的《環球旅行記》就是其中典型。但輿論總是多元的,“眾聲喧譁”還是不能完全淹沒“悄悄細語”,你看,就在這一年,哥德斯密出版了《世界公民》,用中國的文明德政來抨擊英國社會的不合理。以上就是貝爾的中國之行及其遊記出版時英國關於中國看法的背景。
那么,貝爾對中國的態度又是怎樣的呢?17、18世紀英國人對中國的軍事力量、婦女的地位及宗教信仰多持批評態度,貝爾卻有自己的看法。他並不同意西方普遍認為的中國軍事力量薄弱,經觀察後認為中國的火炮質量一點也不比西方差、軍隊人數眾多、佇列整齊而且很有紀律性。西方人來中國,一般對中國婦女特別關注,主要是婦女在中國難得一見,而且在他們的觀念中婦女的地位可以顯示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貝爾同樣在書中多處描寫中國婦女。他也知道中國婦女裹小腳、蓄指甲、主要活動空間在家裡,而且還有不少淪為娼妓等;他甚至還親自碰到這樣一件“怪事”,即一位邀請他登門做客的中國紳士,酒足飯飽後竟提出要用自己的妻妾女兒進一步“招待”他這位英國貴賓!但即便如此,他還是認為中國女士除“容顏嬌好”外,還具有“良好品質”,而且相信中國人“對各種地位的婦女的良好待遇值得世人模仿”。在貝爾前面的兩位英國旅行者均認為中國的宗教無非是低級的偶像崇拜,但他卻認為“這些和尚(或者道士?)並不迷信,這從他們對於廟裡的偶像並不頂禮膜拜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他還通過研究二手材料指出,中國的宗教其實是多元並存的,祭天祭孔祭祖先、佛教道教天主教猶太教回教甚至無神論者均有,他擺了事實後並不作評論,而且避免以西方人普遍認同的非基督教民族均應得到救贖為看問題的標準。當然,貝爾也不總是與當時英國對中國的普遍看法唱反調,他對中國的科技發展評價同樣較低。如關於地震的起因,就認為中國人的解釋“太荒唐”;還認為對發燒病人的治療欠科學,結果會適得其反;但是他對在耶穌會士的指導以及康熙皇帝的大力推動下中國天文學獲得的成就非常讚賞。至於西方使團覲見中國皇帝的跪拜叩首禮儀,貝爾同樣表達了批評的態度,但口氣比起馬戛爾尼使團時顯然要溫和得多了。
貝爾在整部遊記里對中國評價最高的無疑是康熙帝及其臣民的性格。當然,他也承認中國普通百姓中也有不少“慣於欺詐”及其他一些不良習性,但他馬上就躬身自問,“中國人不同樣也會發現精於此術的歐洲人嗎”,而且認為中國多半是因為要報復歐洲人的欺詐才欺詐的。這些評價就與笛福、安森迥然相異。當然,貝爾不是對中國沒有批評,他對中國官方限制他們在北京的自由就表示強烈不滿,還對與18世紀衡量道德的重要標誌“仁慈”和“善心”背道而馳的“棄嬰”給予抨擊。
像馬可·波羅和很多歐洲的旅行者一樣,貝爾多次讚揚北京街道的寬而且直,他進入中國北部後對所見的山川一直讚不絕口。他對這些特點的關注,與歐洲的許多城市街道往往以河流走向而彎曲,以教堂或廣場反射而方向不正,以及貝爾的故鄉蘇格蘭大多為荒山野嶺自然條件惡劣等等有密切關係。遊記作者總是對與自己祖國、家鄉大相逕庭的東西給予特殊關注的。當然,就材料的準確性而言,貝爾的旅行記不是沒有缺陷,因為他的正式寫作出版與觀察時間相距40餘年,即使他有當時的日記以及日後的知識作為依據或補充,但畢竟有時會靠不住,譬如他說中國長城建於600年前就與史實相距甚遠。但是,從另一方面看,這何嘗不是一個佐證,即貝爾在遊歷中國40年後出版的遊記確實是他當時的見聞為基礎的,而不是嚴肅的專著(1763年在英國應該很容易查到長城的實際歷史),更不是其他人根據二手材料捉刀代筆的。諸如此類的不完美也正說明了可讀性是遊記作者首先要考慮的因素,其實這也差不多是遊記的魅力所在。
美國政治家
約翰·貝爾John Bell(1797-1869)美國政治人物,1860年總統候選人,田納西人,畢業於坎伯蘭學院,曾任律師,1827年以民主黨身份當選聯邦眾議院議員,30年代他是安德魯·傑克遜的盟友,1834年當選議長,但第二年就因為反對傑克遜解散第一國民銀行而被傑克遜搞下台,他隨即加入輝格黨,被傑克遜稱為虛偽的變節者,1841年3月成為威廉·亨利·哈里森內閣的美國戰爭部長,因反對繼任的約翰·泰勒總統而與9月辭職,隱居6年後,因反對美國於1846年發動的對墨西哥的戰爭而當選參議員,他是個大奴隸主,雖然贊同在南方實行奴隸制,但卻反對把奴隸制擴大到準州,反對南部各蓄奴州脫離聯邦而獨立。他和山姆·休斯頓是僅有的兩個反對1850年密蘇里妥協案的南方參議員。1860年被“護憲聯合黨”提名為總統候選人,但只是在維吉尼亞、肯塔基和田納西獲勝。南北戰爭爆發後,反對亞伯拉罕·林肯徵召軍隊,自稱為反叛者,主張田納西州在受到聯邦軍隊進攻時加入“南方同盟”。
演員
姓名:約翰·貝爾John Bell,性別:男,年齡:不詳,出生日期:不詳,出生地:不詳,
參演電影:
霍比特人3:去而復歸(2014)
霍比特人2:史矛革荒漠(2013)
超級戰艦(2012)
血仇(2012)
諸神之怒(2012)
安逸生活(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