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考德威爾·卡爾霍恩

約翰·考德威爾·卡爾霍恩

約翰·考德威爾·卡爾霍恩,十九世紀上半葉美國著名的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他早期是個聯邦主義者,主張實行國家主義政策。後來,他逐漸轉變成了地方主義者,鼓吹極端的州權論。因其貢獻,作為“美國最偉大的五位參議員”之一,卡爾霍恩於2000年被評選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七人”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約翰·考德威爾·卡爾霍恩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南卡羅來納州
  • 出生日期:1782年3月18日
  • 逝世日期:1850年3月31日
  • 職業:政治家,政治思想家
  • 畢業院校:耶魯大學
  • 代表作品:卡爾霍恩文集
人物簡介,大事年表,人物經歷,可憎的稅率,激進的州權派,可憐的南部,人物評價,

人物簡介

約翰·考德威爾·卡爾霍恩,1782年3月18日出生於南卡羅來納州阿布維爾的一個農場主家庭,為五兄妹中最小。祖上是蘇格蘭-愛爾蘭裔的拓荒者,來到北美後不願在擁擠的東海岸城市中定居,而是南遷到了南卡羅來納。到卡爾霍恩出生時,家境已十分殷實,擁有三十多名奴隸和大片土地。獨立戰爭期間,卡爾霍恩家族為北美的獨立事業作出了貢獻,成為一個聲名顯赫的家族。約翰的父親派屈克·卡爾霍恩是一位老資格的政治家。他的舅舅約翰·孝德威爾是個堅強的反英鬥士,犧牲於與親英派的鬥爭中,卡爾霍恩的母親遂用她的這位兄弟的名字為兒子命名。

大事年表

美國第16任國務卿1844~1845
1782年3月18日生於南卡羅來納州阿布維爾
1804年畢業於耶魯大學
1807年取得律師資格並獲準在家鄉開業
1808年~1809年任南卡羅來納州議員
1811年~1817年任國會眾議員
1817年~1825年出任門羅政府的陸軍部長
1825年~1832年出任副總統
1832年~1844年任國會參議員
1844年~1845年出任泰勒總統的國務卿
1845年~1850年再次出任國會參議員
1850年3月31日在首都華盛頓逝世

人物經歷

卡爾霍恩的啟蒙教育是在其姐夫的指導下進行的。不久因父親去世而返鄉務農,以維持全家的生計。1800年,家境有所好轉,他進入了耶魯大學。畢業後不久便進入了律師界。但卡爾霍恩志向高遠,決定繼承父業,獻身於國家的公共事務。受父親和聯邦黨人的影響,卡爾霍恩年輕時就形成了他的國家主義觀念,致力於維護中央政府的權力。但與親英的聯邦黨人不同,他反對英國對美國國家利益的侵犯,1807年,他發表過一篇公開演說,呼籲民眾保衛美利堅民族的利益,抵禦來自英國的威脅。1808年,他被選入州議會,從此開始了長達四十餘年的政治生涯。
1811年1月,卡爾霍恩與弗羅里德·布諾小姐結為連理。新娘帶來了大片地產,卡爾霍恩毫不猶豫地將其據為己有,這既提高了他的社會地位,也使他不必再為生計所困,可以專心致志地從事自己所熱衷的政治活動。卡爾霍恩長得又高又瘦,面色發黃,如同病夫,嗓音也十分沙啞。但他精力充沛,辯才出眾,目光炯炯有神,是個韌勁十足的政治家。他經常說的一句話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絕不能低頭屈服!
卡爾霍恩二十九歲時被選為民主共和黨的國會眾議員,是眾議院議長亨利·克萊的主要助手。當時議員中有一群來自南部和西部的激進而好戰的年輕人,他們對拿破崙戰爭時期美國所受的經濟損失和英國慫恿印第安人騷擾美國邊區的行徑深感憤怒,期望通過對英戰爭把英國人從加拿大趕出去,並從西班牙手中奪取佛羅里達。卡爾霍恩因其態度強硬而成為該派的代表人物。他在推動政府做出對英宣戰的決定方面起了很大作用,這給他帶來了聲譽。戰爭爆發後,他成了戰爭最積極的鼓動家和支持者,促使國會在加快軍隊建設和為戰爭提供後勤保障等方面採取了有效措施。
美英戰爭結束後,卡爾霍恩仍以戰鷹派的視角看待和平,呼籲美國加快建設步伐,在不斷地擴張中贏得真正的和平。1816年1月,他向議會提出建立現代化海軍和常備軍的法案,要求更新武器和裝備,增加軍費,建立健全一支近代化的強大海軍和常備陸軍。他還要求政府完善稅收制度,建立國家銀行,扶植民族工商業。他還提出了 補助金法案 ,建議由聯邦資助建立全國的公路和運河系統。但這一法案被麥迪遜總統否決,認為其要求超出了聯邦憲法規定的範圍。
1817年上任的門羅總統極為賞識卡爾霍恩在國家政務中的見識和才幹,國務卿亞當斯也把卡爾霍恩視為知己。1817年,卡爾霍恩被任命為門羅政府的陸軍部長。卡爾霍恩在陸軍部長任內工作勤勉,盡職盡責。卡爾霍恩是戰爭的親歷者,他根據自己的經驗對陸軍工作進行了改革。他十分注意鞏固邊疆的秩序和防務,加強路政建設,從實戰出發,推進軍隊的近代化建設,其中特別注意加強軍隊的後勤保障工作。卡爾霍恩的改革有力地推進了陸軍的建設事業。
在十九世紀早期的政治生涯中,國家主義在卡爾霍恩的思想中占據著主導地位,他所關注的是國家的團結和發展,但主張加強南部在聯邦中的地位,南方人和聯邦主義者的特點在他身上都有明顯的表現。

可憎的稅率

由於態度強硬而且手腕靈活,卡爾霍恩成為民主共和黨公認的領袖,他的政治雄心也在不斷地膨脹。在1824年,卡爾霍恩參加了總統競選。此時有一部匿名的傳記小說問世,為他搖旗吶喊捧場助威。但這次他未能如願,只得退而求其次,擔任當選總統亞當斯的副總統。此時期的卡爾霍恩矜持謹慎,沉穩內斂,對所有的派系之爭都退避三舍。但在1828年大選中,黨派鬥爭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卡爾霍恩表明了他支持傑克遜的立場,並充任其競選夥伴。他們獲得了大選的勝利。
總統與副總統只有一步之遙,這也是卡爾霍恩大半生奮鬥的目標,但他卻最終未能邁出這一步。傑克遜未像卡爾霍恩所主張的那樣保護南方種植園主的利益,這是導致二人不和的最初原因。傑克遜總統又堅持己見,創立官位輪換制,於1831年從內閣中趕走了卡爾霍恩的人。在 伊頓夫人事件 中,卡爾霍恩則不聽總統規勸,擺出一副維持風化的道學家姿態,讓傑克遜難以忍受。尤其是因關稅問題而引起分裂聯邦的矛盾,使兩人的分歧達到了無法調解的程度,最終導致卡爾霍恩與傑克遜分道揚鑣。
卡爾霍恩與傑克遜關係的破裂,其根源在於兩人的政治主張相去甚遠。隨著美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南北矛盾的日益加劇,卡爾霍恩的政治觀點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從一個國家主義者轉變為州權論者,地方主義情緒日漸濃厚。為了維護南方奴隸主的利益,他在關稅等問題上與傑克遜總統發生了尖銳的矛盾,傑克遜總統強烈地反對卡爾霍恩的主張。但卡爾霍恩反而走得更遠,甚至以南部脫離聯邦相威脅。因此,兩人的分道揚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卡爾霍恩之所以與傑克遜維持了幾年的友好關係主要是出於策略的考慮,他希望他能使傑克遜轉而支持他的主張,並最終把總統的寶座也讓給他。
1832年末,卡爾霍恩向總統遞交了辭呈。他成為美國第一位自動辭職的副總統。

激進的州權派

辭去副總統職務後,卡爾霍恩接受了當時新任南卡羅來納州州長羅伯特·海恩的讓位,任國會參議員,直到1844年。此間他與反傑克遜的人士結成了政治聯盟,大力宣揚州權論,攻擊廢奴運動違背了國家的基本原則,警告北方:摧毀南部的奴隸制度將會導致北部發生社會革命。
從19世紀20年代以來,廢奴運動日益發展起來,廢奴主義者們利用各種形式,進行宣傳鼓動,為廢除這一罪惡的制度大造聲勢。與此同時,許多進步人士還利用 地下鐵道 等形式,鼓動黑人奴隸逃亡,使他們獲得解放。
面對這種局面,卡爾霍恩更加堅定地站在南方種植園奴隸主的立場上,不失時機地在各種公開場合為奴隸制大唱頌歌,他竭盡全力地使人們接受這樣一種觀點,即奴隸制度是一件完美的好事,因為它把白人與黑人的關係調整到了最佳狀態。他指出,在奴隸制下面,國家給了黑人很好的照顧和福利,他們的生活狀態遠遠高於歐洲社會底層的貧民。他還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南部黑、白種人之間的現存關係是自由穩定的政治體制的牢固基石。
卡爾霍恩認為,奴隸制關係到諸如參議院代表席位分配、奴隸制在新州內的存廢等問題。他主張在一些次要問題上可以做出讓步,以減少摩擦,因為此時他還試圖爭取民心為下一步競爭總統做準備。但在一些重大原則問題上,他絕不做任何讓步,他已成為代表南方種植園主利益的地方主義者和理論家。在參議院中,他曾不止一次地大聲疾呼: 奴隸制是絕對的好事,請不要觸動它!
1844年2月28日, 普林斯頓 號戰艦上的驚天一炸,使正在艦上檢閱視察的國務卿阿普舒爾等人命歸黃泉。這樣,卡爾霍恩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成為泰勒總統的第三任國務卿。
這一時期,南北之間的矛盾愈來愈集中於新州內奴隸制存廢的問題上,這也是卡爾霍恩最關心的一個問題。由於看到北方諸州的優勢日益明顯,他極力主張在新加入聯邦的諸州內保存奴隸制,以擴大奴隸制的區域。德克薩斯問題就與此有關。
德克薩斯問題極為複雜:墨西哥拒不承認其獨立,更反對美國進行合併;美國北部各州也反對合併德克薩斯,因為他們擔心此舉會導致蓄奴州勢力的擴大;英國也不願意看到美國吞併這一地區,它希望該地區處於獨立狀態,成為英國的市場。卡爾霍恩在這一問題上的立場是堅定的,一向主張合併德克薩斯,防止英國人插足這一地區,同時他主張這一地區應該向奴隸制開放。他的另一個擔心是:如果英國人的陰謀得逞,南方人的身邊就會出現一個逃奴的庇護所。
卡爾霍恩立即與德克薩斯進行有關合併問題的談判,但直到卡爾霍恩做出派軍隊應付可能發生的意外事件後,德克薩斯才同意簽署合併條約。
卡爾霍恩的表現觸怒了美國廢奴主義者和北方工業利益集團,他們的代表在參議院阻止了合併條約的通過。次年初,兩院才終於通過了合併條約。
1845年3月波爾克入主白宮,他希望由他本人掌管外交事務,卡爾霍恩暫時退出政壇。

可憐的南部

波爾克剛剛就任總統,美墨關係就開始急速惡化,並斷絕了外交關係。1845年末,美國國會正式批准德克薩斯為美國的一個州,同時美國還試圖向墨西哥謀取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等地,雙方還發生了武裝衝突。就在此時,卡爾霍恩再次進入了國會參議院。
雖然卡爾霍恩是強硬的州權主義和奴隸制擁護者,但他主張以和平的方式解決俄勒岡和德克薩斯邊界問題。然而美墨戰爭還是爆發了。南方的擴張主義分子們發動戰爭的目的是想擴張奴隸制度。此時,國會眾院通過了一項被稱為《威爾莫特但書》的檔案,它規定在新獲得的土地上,除非經過正式判決的罪犯外,絕對禁止把其他人當做奴隸。此事件在美國政壇引發了一場大爭論。南北雙方在國會爭辯中互不相讓,日趨白熱化,甚至推舉一名普通小職員都要調查其對奴隸制的態度。卡爾霍恩認為,該法是對南方奴隸制生存的一種威脅,因此聲稱南部寧願退出聯邦,也絕不在這一問題上讓步。他在國會中表示:任何一州的公民都具有向任何領地遷移的權利,並且有權攜帶著他的包括奴隸在內的財產享受聯邦的保護。他還公開號召南方諸州團結起來,採取協調行動,以維護其利益。為了加強南部的政治勢力,卡爾霍恩甚至構想在南部建立一個統一的政黨,為維護南部的權利而戰鬥。
卡爾霍恩最後一次在參議院發表重要講話是1850年3月4日。此時他已年近七旬,又老又病,由參議員梅森代他宣讀了致詞。他在發言中譴責了所謂來自北方的侵略,批評了亨利·克萊的議案,並危言聳聽地指出,如果南北方的力量失衡,雙方的衝突失去控制,大的動盪將不可避免。卡爾霍恩之所以堅定地捍衛罪惡的黑人奴隸制度,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他認為:富裕的文明社會是建立在少數人依賴大部分人的勞動而生活的基礎之上的,而南方的種植園經濟正是這樣一種勞動制度。另外,他未能看清資本主義的發展是當時社會的發展趨勢和主流,反之,他把一切社會弊端和民眾的不滿都歸咎於這一制度。
1850年3月31日,卡爾霍恩在華盛頓病逝。臨終時,口中還喃喃地為南部祈禱,濃郁的奴隸制情結使他死不瞑目。

人物評價

卡爾霍恩是個精力充沛、辯才出眾、韌勁十足的政治家。作為南方的思想領袖,雖然南方在美國內戰中戰敗,但卡爾霍恩對世界史以及美國憲法的解釋不但沒有衰落,而且還獲得了如日中天的地位,其影響力主宰了戰後直到今天的美國立法和主流的司法解釋工作,卡爾霍恩也因此同傑斐遜一起成為美國精神的共同塑造者,並取代林肯,成為傑斐遜的真正繼承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