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設定
在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歷史時期,法國的經濟雖然得到發展,但是經過普法戰爭和巴黎公社起義,拿破崙分子和封建殘餘勢力仍然很有市場,加上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
德雷福斯事件,社會激烈動盪,思想混亂,人心浮動,世風日下,個人主義泛濫,享樂之風盛行。文學上出現萎靡不振、矯揉造作、缺乏生氣的所謂後象徵主義的特徵。約翰·克利斯朵夫就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
外貌描寫
他(約翰·克利斯朵夫)跟著它,氣吁吁的,噙著眼淚,兩腿麻木,從手掌到腳底都痙攣了,血在那裡奔騰,身子在那裡發抖……兩種音樂的轉變,來得那么突兀,克利斯朵夫不禁咬牙切齒,氣得直跺腳,對牆壁掄著拳頭。
看到這皮色像波希米人般的小孩兒,拖著長頭髮,穿著紳士式的晚禮服,怯生生地跨著小步,場子裡的人都不禁哈哈大笑......他低著頭,目不斜視,沿著台邊加緊腳步;走到中間,也不按照預先的吩咐對大眾行禮,卻轉過背去撲向鋼琴。椅子太高了,沒有父親的幫忙坐不上去;他(約翰·克利斯朵夫)可並不等待,竟自慌慌張張地屈著膝蓋爬上了。
那時只有克利斯朵夫一個人在台上,便坐在椅子裡一動也不敢動。掌聲越來越熱烈,他(約翰·克利斯朵夫)的頭越來越低下去,紅著臉,羞得什麼似的;他拚命扭轉身子,對著後台。曼希沃出來把他抱在手裡,要他向台下飛吻,把大公爵的包廂指給他看。克利斯朵夫只是不理。曼希沃抓著他的手臂輕輕地威嚇他。於是他無可奈何地做了個手勢,可是低著眼睛,對誰都不看,始終把頭扭向別處,覺得那個罪真受不了。他非常痛苦,可不知痛苦些什麼;他自尊心受了傷害,一點不喜歡台下那些聽眾。他們對他拍手也不相干,他不能原諒他們笑他,看著他的窘相覺得開心;他也不能原諒他們看到他這副可笑的姿態,懸在半空中送著飛吻;他差不多恨他們喝彩了。(選自《約翰·克利斯朵夫》卷一·黎明 第三部 日色喉嚨微晦 傅雷譯)
他(約翰·克利斯朵夫)完全不顧體統,不修邊幅,脫去上衣,解開背心,敞開衣領,撩起衣袖,把帽子矗在手杖頂上,吹著風覺得很痛快。他走路時舞動手臂,打著唿哨,直著嗓子唱歌,皮色通紅,流著汗,渾身灰土,像趕節回來的鄉下人。(選自《約翰·克利斯朵夫》卷二·清晨 第二部 奧多 傅雷譯)
克利斯朵夫感到極度的睏倦,煩躁。他無緣無故的沒有了氣力,腦袋重甸甸的,眼睛,耳朵,所有的器官都像是醉了,在那裡嗡嗡作響。什麼事都不能使他集中精神。(選自《約翰·克利斯朵夫》卷三·少年 第一部 於萊之家 傅雷譯)
他(約翰·克利斯朵夫)想追著去找她。可是又來了一陣頭暈,只得罷了。病已經發作,他明明覺得而不肯承認,還固執著不肯就回去,反而繞著遠路走。但這不過是自討苦吃:臨了他非認輸不可;他手癱腳軟,好容易才回到家裡。在樓梯上,他又透不過起來,只能坐在踏級上歇一歇。進了冰冷的臥室,他還硬撐著不睡,坐在椅子上,渾身浸透了雨水,腦袋重甸甸的,呼吸急促,昏昏然聽著那些跟他一樣困憊的音樂。(選自《約翰·克利斯朵夫》卷五·節場 第二部 傅雷譯)
克利斯朵夫脫去了外衣,敞開著襯衫,露出粗大的脖子和結實的拳頭,低著額角,一雙眼睛惡狠狠的釘著呂西安,集中全身精力等著,滿臉都是殺氣。(選自《約翰·克利斯朵夫》卷七·戶內 第二部 傅雷譯)
他(約翰·克利斯朵夫)仰天躺著,雖然覺得這個姿勢很累,還是一動不動;手和腿象石頭一般的重。他似乎進了墳墓。光線黯淡。……
光陰一小時一小時的過去。勃羅姆走進屋子,克利斯朵夫也不掉過頭來。勃羅姆看他睜著眼睛,便高高興興的跟他招呼。因為克利斯朵夫眼睛始終釘著天花板,他想替他排遣一下,便坐在床上,粗聲大片的說話了。(選自《約翰·克利斯朵夫》卷九·燃燒的荊棘 第二部 傅雷譯)
他(約翰·克利斯朵夫)精神酣暢,渾身酥軟。他也不願意動彈。他知道痛苦潛伏在一邊,象貓等著耗子一樣。他便裝死。怎么!已經死了嗎?……屋裡沒有一個人,樓上的琴聲緘默了。孤獨。靜默。克利斯朵夫嘆了口氣。(選自《約翰·克利斯朵夫》卷十·復旦 第四部 傅雷譯)
人物經歷
約翰·克利斯朵夫出生在德國萊茵河畔一個小城市的窮音樂師家庭里。其祖父和父親都曾是公爵的樂師,但此時家庭已經敗落。老祖父很喜歡小克利斯朵夫,向他灌輸了不少英雄創造世界的觀念,這使他從小就產生了要當大人物的想法。
克利斯朵夫在父親的嚴格管教下學習音樂,他早熟的音樂天賦引起了祖父的注意。祖父暗地裡把他隨口而出的片斷綴成樂曲,題名為《童年遣興》獻給了公爵。克利斯朵夫被邀請到公爵府演奏,被誇贊為“在世的莫扎特”。11歲,他被任命為宮廷音樂聯合會的第二小提琴手。眼看孫子有了出息,祖父在欣慰中去世了。然而,他的家境愈發敗落了,父親整日酗酒,養家的重任過早地落到了他的肩上。克利斯朵夫在附近的一家豪宅找了一份教鋼琴的兼職工作,並與和他年紀相仿的學生米娜之間相互產生了好感,但在遭到米娜母親的一番奚落後憤然離開。此時,父親也去世了。克利斯朵夫的童年也就這樣結束了。
此後,克利斯朵夫經歷了兩次失敗的愛情,他的心緒煩亂,意志更見消沉,整天和一幫不三不四的人在酒館裡泡。在這個時候,自小就教他安貧樂道、真誠謙虛的舅父再一次指引他走出了情緒的低谷,使他重新振作起來。有一次,克利斯朵夫去聽音樂會,他忽然感覺到觀眾都是百無聊賴,而演奏也是毫無生氣。他回到家裡,把他所景仰的幾位音樂大師的作品拿出來看,竟發現其中同樣充滿了虛偽和造作。桀驁不馴的克利斯朵夫隨即發表了對大師們的反面意見。結果可想而知,他失去了公爵的寵愛,把他所在的樂隊和觀眾也全部得罪了。一個星期日,他在酒館裡借酒澆愁時替一位姑娘打抱不平,和一幫大兵發生衝突闖下殺人大禍,他只好逃到巴黎去避難。
在巴黎,克利斯朵夫陷入了生活的困境之中。最後,他終於在一個汽車製造商家裡找到了一個教鋼琴的工作。製造商善良的外甥女葛拉齊亞對他的命運充滿了同情。克利斯朵夫繼續著他的音樂創作,他用交響詩的形式寫成了一幕音樂劇。然而,他拒絕一個聲音庸俗肉麻的女演員演出自己的音樂劇,又給自己惹了麻煩,演出被人搗亂搞得一團糟,他氣憤得中途退場。由於這次不成功的音樂會,他教課的幾份差事也丟了,生活又一次陷入窘境。深愛他的葛拉齊亞因無法幫助他而傷心地離開巴黎回到了故鄉。
奧里維的父親是銀行家,年幼時生活優渥。後來父親破產自殺,母親病逝,只剩他和姐姐安多納德相依為命。姐姐安多納德義無反顧地挑起養育弟弟的重擔,為此傾盡全力,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青春和愛情。她曾在德國教書時,與克利斯朵夫有過一面之緣,彼此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在巴黎的一場音樂會上,安多納德認出演奏的克利斯朵夫,並看到那首獻給自己的曲子,深受感動,內心對克利斯朵夫的感情奔涌而出。但不幸的是,她因為操勞過度而病倒。在臨終前,她把對克利斯朵夫的一腔情愫,寫在了未曾發出的情書里。奧里維收拾姐姐遺物時,看到了這封情書,了解到姐姐壓抑在內心的感情。在一次聚會上,克利斯朵夫和詩人奧里維相遇了,二人一見如故,從此住到一起。在互相注視的眼神中,克利斯朵夫仿佛看到了安多納德,但同時又仿佛洞悉了對方內心想要表達的一切。克利斯朵夫感到無比幸福。不久,克利斯朵夫創作的《大衛》出版了,他再次贏得了“天才”的稱號,生活也出現了轉機。但不諳世故的克利斯朵夫仍被人利用,捲入一個又一個是非之爭,逐漸身心疲憊,狼狽不堪,幸得葛拉齊亞的暗中幫忙,他才又一次脫身。然而,在一次“五一”節示威遊行中,他的好友奧里維死於軍警的亂刀之下,他出於自衛也打死了警察,最後不得不逃亡瑞士。
大約從流亡瑞士開始,克利斯朵夫的個體生命進入中年時期。在這個時期,他經歷了一次不倫之戀,愛戀的對象是醫生兼同鄉哀列克·勃羅姆的妻子阿娜。他住在這位醫生家裡,受他的庇護。在醫生和他的妻子悉心照料下,克利斯朵夫身體的疲憊和精神的創傷逐漸平復。但在與阿娜朝夕相處中,他卻產生了非分的情感。克利斯朵夫離開醫生家,躲到瑞士山中一戶農家,在大自然中療救心靈創傷,終於渡過了精神危機,靈魂獲得了新生。他的音樂創作激情重新燃燒起來,靈感迸發,才思泉涌。在夏日將盡之時,一個音樂評論家到瑞士找到克利斯朵夫,帶來他已經享譽歐洲的訊息。但克利斯朵夫早已不把榮譽放在心上,他的創作已經超越了過去,站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克利斯朵夫獲得了穩定的名聲,人也逐漸老去。此時,他與失聯多年的葛拉齊亞重逢。葛拉齊亞剛剛失去了丈夫,帶著兩個孩子生活。葛拉齊亞的出現,撫慰了他在奧里維死後一直倍感孤獨的心,也喚起了他內心久違的愛情,但葛拉齊亞開始時只願意和他保持一種恬靜的友誼。即便如此,克利斯朵夫還是從這種親密的友情中獲得了豐富的精神滋養,其中包括通過她獲得的義大利文化藝術的滋養。這使他的音樂藝術又開始孕育新的巨變。
葛拉齊亞最終沒有能夠和克利斯朵夫結合。葛拉齊亞去世後,克利斯朵夫一直在養育著奧里維的兒子喬治和葛拉齊亞的女兒奧洛拉,視他們為己出,努力創造條件,促成了兩位後輩的婚姻,並抱病參加了他們的婚禮。在他看來,這一對年輕人的婚姻,是融合了法、德、意三個偉大民族精神的美妙結合,正是他心中理想的實現。而他晚年創作的音樂作品,也把德意志親切、深奧、富有神秘氣息的思想,義大利熱情的曲調,法蘭西細膩而豐富的節奏融為一體。
克利斯朵夫的生命即將走到終點。彌留之際,克利斯朵夫進入了清明高遠的境界:他耳畔仿佛聽到了天樂的演奏,他看到了母親、葛拉齊亞、奧里維和許多他所愛的人的靈魂,他與他們在一起,他的靈魂終於到達了河流的彼岸,他感到了真正的快樂。
性格特點
約翰·克利斯朵夫作為一位藝術鬥士的難能可貴之處首先表現在他對自我的毫不留情的否定,這對於很多藝術家來說無疑是非常痛苦的。他最受不住的,莫過於那些他從前以為表白熱情,表白愛情的喜悅與悲苦的樂曲。他認為這些作品裡使他氣惱的是謊話,是虛偽,是人云亦云的俗套。在約翰·克利斯朵夫看來扯謊不是藝術創造,當然應該將其逐出藝術的“理想國”。
其次,約翰·克利斯朵夫作為一位藝術鬥士的難能可貴表現在對德國藝術的大無畏批判上。他認為他把德國藝朮赤裸裸地看到了。不論是偉大的還是無聊的,所有的藝術家都婆婆媽媽的,沾沾自喜,把他們的心靈儘量暴露出來。有的是豐富的感情,高尚的心胸,而且真情洋溢。日耳曼民族多情的浪潮衝破了堤岸,靈魂給沖得稀薄,懦弱的就給淹溺在它灰色的水波之下。
約翰·克利斯朵夫作為一位藝術鬥士的精神表現在他在法國為藝術而奮鬥以及對法國藝術犀利的批判上。他被兒時的好朋友高恩帶著去見巴黎的音樂出版家哀區脫。哀區脫傲慢無禮激怒了克利斯朵夫,在克利斯朵夫自己看來,他一個以寫作為生命的人競淪落到改大師的名作,編一些髒東西去教小姑娘做苦工,簡直是荒唐透頂,其“寧可餓死”的誓言並非說說而已,他並沒有像哀區脫所預言的那樣回去向哀區脫屈服。克利斯朵夫與其說是為了一個藝術家的自尊,毋寧說是不願褻瀆他神聖的藝術。他沒有向哀區脫妥協,而寧願以每小時一法郎的待遇去教肉店老闆的女兒。艱苦的生活沒有能泯滅他的藝術良知;相反,他是愈挫愈奮。他認為他的艱苦的生活一點沒有可羞的地方。他咬著麵包用不著臉紅,該臉紅的是那些逼他用這種代價去換取麵包的人。在他看來,音樂王國是他視為生命的心靈家園,這正他為音樂藝術奮鬥不止的原動力。
克利斯朵夫對法國藝術的認識始於文學。兒子、父親同睡一個姑娘,妹妹同性愛的新聞使他發出“這算是哪一門?你們都發瘋了嗎?”的詰問;他認為滿坑滿谷的出版物泛濫洋溢,差不多成了公眾的災害。克利斯朵夫對法國戲劇的批判也一針見血;飽含克利斯朵夫藝術上的真知灼見。
約翰·克利斯朵夫用其犀利的目光對德國民族進行深刻的解剖,當他把幾個“素受尊重的”音樂家的作品重新瀏覽一遍時,發現他敬愛的某些大師也有說謊的。他幾乎心都碎了,仿佛發覺自己那么信任的朋友已經把他欺騙了多年,以至於他為之痛哭流涕,夜裡睡不著覺,苦惱不已。只有不帶民族偏見的人才能做到這一點,只有對藝術有著真切感悟的藝術家才能如此洞察幽微。克利斯朵夫更多地把批判的目光投向普通大眾。他認為德國民族害了貪食症——像斯特拉斯堡的鵝一樣。對民族心靈的解剖是大膽而犀利的。
克利斯朵夫對大師、民眾的批判是基於他對於真理的渴望。儘管在其不經意中有偏激,有苛求,但其主導面卻是理性的。憑著這種理性,他對法國民族的靈魂進行了細緻獨到的解剖。他認為“貧瘠的享受”是法國民眾病根所在,特別反感那些文人一邊把藝術當作尋歡作樂的工具,一邊自命為宣揚一種沒有利害觀念的宗教;而克利斯朵夫顯豁地剖析了法國民族的靈魂。在克利斯朵夫的眼中,法國民族在藝術創作上是虛偽的,沒有力量的。他把他們比作可憐的麻雀——找到什麼枯骨便當場撕扯。儘管克利斯朵夫針對法國民族所發的議論有偏激之嫌,但他認為藝術應該富有生命力卻是金科玉律。
約翰·克利斯朵夫從小就是一個叛逆的形象,這與他出生和成長的環境有關。約翰·克利斯朵夫出生於音樂世家,他不畏權貴,不甘受屈辱和戲弄,奮起反抗,對母親的低聲下氣委曲求全感到憤慨,反映出童年時期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就已經具有了獨立思想,以及他對當時森嚴的上下尊卑環境的憎恨和反抗。
在家庭里,面對父親的強硬,約翰·克利斯朵夫也採取了反抗的態度,當父親逼迫他練琴的時候,約翰·克利斯朵夫不想成為像父親一樣只致力於追求音樂的表面形式完美,卻不能領會音樂意境和精髓的所謂音樂家,他幼小的心靈會爆發出憤怒的咒罵,還在腦中幻想出自己反抗的故事。父親後來的醉酒離世,使得年幼的約翰·克利斯朵夫過早的結束了童年,15歲就開始了養家餬口的艱難時日,而他的保護神——大公爵的庇護也沒有持續多久時日,約翰·克利斯朵夫的獨立特行、標新立異得罪了大公爵,當大公爵訓斥約翰·克利斯朵夫的時候,克利斯朵夫保持了自己的個性與尊嚴,他無所顧忌的反駁道:“我不是您的奴隸”。這表明了小說作者羅曼·羅蘭的立場,他表現約翰·克利斯朵夫的反抗性格不是偶然的,而是與生俱來的對精神獨立的追求使然。
約翰·克利斯朵夫在愛情來臨時激動不已,展示了幾近瘋狂的熱情,似要將生命燃燒殆盡。有“紅塵作伴、策馬奔騰”的激盪青春;有“執手相看淚眼”的纏綿悱惻,更有“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慘慘戚戚;甚至有時,他把那種極端狂熱的愛情當成了他生命的全部。這是他人性的弱點。這種不理性與衝動幾乎銷毀了他年輕的生命與熱情。
人物原型
羅曼·羅蘭創作《約翰·克里斯朵夫》時,以音樂家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為藍本塑造了約翰·克利斯朵夫這一人物形象;他創作此作品以表達自己對音樂的喜愛,以及對貝多芬的崇拜和紀念。克利斯朵夫意為:背負基督的人,亦指為信仰或理想受苦和奮鬥的人。
人物關係
衍生形象
人物評價
文學評論家
蔣承勇:約翰·克利斯朵夫的身份背景是一位平民藝術家,但是這位平民藝術家卻有一顆追求文明和藝術的決心,這使約翰·克利斯朵夫帶有強烈的反抗精神。
凱里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羅莉:約翰·克利斯朵夫的偉大在於他敢於反抗一切,忠於藝術甘願孤獨,做一個心靈偉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