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學文庫041:約翰·克里斯托夫》是2013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羅曼•羅蘭 (Romain Rolland)。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世界文學文庫041:約翰•克里斯托夫
- 外文名:Jean Christophe
- 作者:羅曼•羅蘭 (Romain Rolland)
- 譯者:許淵沖
- 語言:簡體中文
- 出版時間:2013年5月1日
-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 頁數:1149 頁
- ISBN:9787540212452
- 開本:32 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十年積思,十年命筆,小說逐捲髮表時,已譽滿全歐,羅曼·羅蘭藉此於一九一五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浩瀚的篇章,恢宏的蘊涵,使這部長篇超越主人公個人的歷險記,而成為人類的一部偉大史詩。
該書是主人公克利斯朵夫的歷險記。它敘說了一個真誠的音樂家是如何反抗虛偽輕浮的社會,從而在與社會反動勢力的鬥爭中升華自己、完善自己;它描述了一顆堅強剛毅的心是如何戰勝自己心靈深處的怯懦卑鄙的陰暗面,由幼稚走向成熟。它又是一部音樂的史詩,作者用他對音樂精神的深刻理解,描述了病態墮落的藝術與健康奮進的音樂之間的鬥爭,歌頌了一種充滿生命力的音樂理念……
圖書目錄
《文學文庫041:約翰·克里斯托夫(上冊)》目錄:
第一卷黎明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二卷清晨
第一部約翰·米歇爾之死
第二部奧托
第三部蜜娜
第三卷青春
第一部於萊之家
第二部莎冰
第三部阿達
第四卷反抗
第一部流沙
第二部失落
第三部解脫
作者和影子的對話
第五卷市場
第一部
第二部
《文學文庫041:約翰·克里斯托夫(下冊)》目錄:
第六卷安東妮蒂
第七卷樓中
第一部
第二部
第八卷女友
第九卷燃荊
第一部
第二部
第十卷新生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別了約翰·克里斯托夫
後序
後記
作者簡介
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生於法國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鎮克拉姆西。法國思想家、文學家、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15歲時,隨父母遷居巴黎。1889年,畢業於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校,通過會考取得了中學教師終身職位的資格。其後入羅馬法國考古學校當研究生。歸國後在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和巴黎大學講授藝術史,並從事文藝創作。
羅曼·羅蘭早期寫了7個劇本,以歷史上的英雄事件為題材,試圖以“革命戲劇”對抗陳腐的戲劇藝術。20世紀初,他的創作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羅蘭為讓世人“呼吸英雄的氣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樹碑立傳,連續寫了幾部名人傳記:《貝多芬傳》(1903)、《米開朗基羅傳》(1906)和《托爾斯泰傳》(1911)共稱《名人傳》。同時發表了長篇小說傑作《約翰·克利斯朵夫》,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該小說於1913年獲法蘭西學院文學獎金,由此羅曼·羅蘭被認為是法國當代最重要的作家。1915年,為了表彰“他的文學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繪各種不同類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對真理的熱愛”,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他是20世紀上半葉法國著名的人道主義作家。
兩次大戰之間,羅曼·羅蘭的創作又一次達到高潮,1919年發表了寫於1913年的中篇小說《哥拉·布勒尼翁》,1920年發表了兩部反戰小說《格萊昂波》和《皮埃爾和呂絲》,1922至1933年又發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欣悅的靈魂》。這一時期還發表了音樂理論和音樂史的重要著作七卷本《貝多芬的偉大創作時期》(1928-1943),此外還發表過詩歌、文學評論、日記、回憶錄等各種體裁的作品。
媒體推薦
《約翰·克利斯朵夫》不是一部小說,——應當說:不止是一部小說,而是人類一部偉大的史詩。它所描繪歌詠的不是人類在物質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經歷的艱險,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征服內界的戰跡。它是千萬生靈的一面鏡子,是古今中外英雄聖哲的一部歷險記,是貝多芬式的一闋大交響樂。願讀者以虔敬的心情來打開這部寶典罷!
——著名翻譯家 傅雷
20世紀的最高貴的小說作品。
——英國作家 愛德蒙·高斯
後記
六十年前,我讀傅雷譯《約翰·克利斯朵夫》,欣喜若狂;六十年後,我讀許淵沖譯《約翰·克里斯托夫》,喜出望外。克利斯朵夫是我的老朋友,克里斯托夫是我的新朋友。溫故知新,心心相印。傅雷生於一九○八年,比我大十歲;許淵沖生於一九二一年,比我小三歲。我和許淵沖是西南聯大同學,他在外文系,我在數學系。當年我們發黑如漆,風華正茂;如今我們白髮蒼蒼,飽經滄桑。我們都到了所謂耄耋之年。可喜的是我們都有一顆年輕不老的赤子之心。我讀過他寫的《追憶逝水年華》和《詩書人生》,寫得很精彩,我很喜歡。
傅雷的全譯本出版於一九四六年。傅雷時年三十八歲。我至今還保存著上海駱駝書店出版的一九四八年的版本。許淵沖的譯本出版於二○○○年。他已是一個年近八十的老人了。
為什麼《約翰·克里斯托夫》有這么大的魅力,成為全世界熱愛和平、熱愛真理的人們的朋友?羅曼·羅蘭在此書的後序中說:“友愛是這部作品的源頭活水,從絕望中卻流出了英雄主義精神的長江大河。”“我把這本不是不朽的書獻給一切不是不朽的人,書中的呼聲要說的是:‘兄弟們,互相親近吧,忘記我們的分歧,思考我們不得不共同對付的苦難吧!我們之間沒有敵人,沒有壞人,只有可憐的人;而我們惟一持久的幸福是互相了解,以便達到互愛的目的:智慧和愛,這是在我們生前與死後的兩個無底深淵之間,能淹沒黑夜的惟一光明。’”“《約翰·克里斯托夫》永遠是新生一代的戰友。《克里斯托夫》一直是‘全世界英勇鬥爭、受苦受難取得勝利的自由男女’的兄弟。”
羅大岡在傅雷譯的《約翰·克利斯朵夫》一九八O年版的譯本序言中指出:“《約翰·克利斯朵夫》最根本的、總的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約翰·克利斯朵夫》的無可懷疑的現實主義價值,主要就在於作者以高度的藝術手段表現了這種戰鬥的人道主義。”“戰鬥的人道主義,是羅曼·羅蘭全部作品的靈魂,也是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的靈魂。”他又說:“譯者傅雷的謹嚴的工作態度和流暢的文筆,對於這部世界名著在我國的流傳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羅大岡是北京大學教授、文學翻譯家。羅曼·羅蘭的另一部巨著《母與子》就是他譯的。羅大岡的序言中說:“羅曼·羅蘭(1866-1944)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和《母與子》是他的代表作,也是現代法國資產階級進步文學中劃時代的作品。”“羅曼·羅蘭用十年時間(1903-1912)創造了里程碑式的巨著《約翰·克利斯朵夫》。”羅曼·羅蘭獲得一九一五年度諾貝爾文學家。
為什麼許淵衝要重譯《約翰·克里斯托夫》呢?他在譯者序言中說:“我認為重譯是提高翻譯水平的一個好方法。我曾說過:文學翻譯是兩種語言的競賽。而重譯則是兩個譯者之間、有時甚至是譯者和作者之間的競賽。”“二十一世紀的翻譯家應該和作家不分高下,所以我要和傅雷展開競賽。”“重譯《約翰·克里斯托夫》不僅為了使人‘知之、好之、樂之’,首先是譯者‘自得其樂’。”“傅譯已經可以和原作比美而不遜色,如果再創造的‘美’有幸能夠勝過傅譯,那不是最高級的樂趣嗎?如果‘自得其樂’能夠引起廣大讀者的共鳴,那不是最高級的‘善’,最大的好事嗎?樂趣有人共享就會倍增,無人同賞卻會消失。這就是我重譯這部皇皇巨著的原因。”
我喜歡許淵沖譯的《約翰·克里斯托夫》。這是一部形神兼備、青出於藍的好譯本。
通過比較,我個人可以得出結論:許淵沖譯的《約翰·克里斯托夫》比傅雷譯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好。
這一點也不奇怪。長江後浪推前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許淵沖敢和傅雷競賽,他心中有數,穩操勝券。傅雷的譯本譯於三四十年代,當時直譯之風甚盛,傅雷還是一個三十歲左右的青年;而許淵沖的譯本譯於九十年代,許淵沖已是七十幾歲的老人了。就學問、修養、人生閱歷來說,許淵沖占了優勢。從傅譯到許譯,經過了半個多世紀,漢語在發展,文學翻譯也在發展。因此,在語言文字、翻譯技巧方面,許淵沖也占了優勢。更何況許淵沖還有一套繼承前人、自成體系的翻譯理論和六十年文學翻譯的豐富經驗。
有人說,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翻譯理論是文學翻譯的第一次飛躍.許淵沖的“發揮譯語優勢”的翻譯理論是文學翻譯的第二次飛躍。傅雷和許淵沖對文學翻譯的貢獻功不可沒。
許淵沖在他的《詩書人生》(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年出版)一書第四三八頁和四一三頁上說:傅雷在一九五一年《高老頭》重譯本序中強調:“翻譯應當像臨畫一樣,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必須像伯樂相馬,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傅雷提出過兩條翻譯原則:一是神似重於形似,二是在最大限度內保持原文句法。在他重神似時,往往出現妙譯;在他保持原文句法時,往往出現敗筆。後來我重譯他譯過的作品,就學其長而避其短了。”
許淵沖的這段話指出了傅雷譯文的長處和短處,一針見血,擊中要害。
許淵沖在《詩書人生》第四三八頁上說:“朱光潛先生說過:‘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切藝術的成熟境界。我認為,這也是文學翻譯的成熟境界。”在第四三九、四四O頁上又說:“‘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是不能分割的,‘不逾矩’是低標準,‘從心所欲’是高標準。”“關於‘矩’或‘度’的問題,我想用畫家吳冠中的一句話來說明:那就是‘風箏不斷線’,飛得越高越好。‘線’就是‘矩’或‘度’。”他在第三七七頁上說:“朱先生的《談美》和《詩論》哺育了我們這一代人;吳冠中說得好:‘我們是朱先生的奶餵大的。’” 關於“發揮譯語優勢”和“文學翻譯是兩種語言文化的競賽”,許淵沖在《詩書人生》第四四O、四四一、四六五、四六六頁上說:“我說文學翻譯是兩種語言文化的競賽,是根據我六十年來翻譯了四十本文學作品總結出來的論點。”“一般說來,原作是best words in best order,但是原作最好的文字,變成對等的譯文,並不一定就是最好的譯文;原作最好的次序,更不能變成對等的譯文次序,因此,中外互譯的時候,無論文字還是次序,有時可以對等,有時不能對等;如不對等,多是原文占優勢,譯文占劣勢,那就需要展開競賽,發揮譯語優勢,扭轉劣勢,爭取均勢;如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那就是取得優勢了。”“翻譯要能使人好之,甚至樂之,就需要發揮譯語的優勢,也就是要儘量利用譯語最好的表達方式。”“西方科學派提出‘對等’、‘等值’、‘等效’、形似直譯的譯論。公式是:1+1=2。中國藝術學派提出意譯、神似、發揮譯語優勢的理論,也就是說,譯者可以譯出原文內容所有,原文形式所無的詞語。公式是:1+1>2。”
許淵沖在《詩書人生》第四六五頁上說:我把中國學派的文學翻譯理論總結為十個字:“美化之藝術,創優似競賽”。所謂“美”,就是把魯迅的文字“三美”論套用於文學翻譯;所謂“化”,就是把錢鐘書的“化鏡”說分解為深化、等化、淺化“三-化”論;所謂“之”,就是把孔子的知之、好之、樂之總結為“三之”論;所謂藝術,就是把朱光潛的藝術論套用於文學翻譯,認為文學翻譯和文學譯論都是藝術。總起來說.美化之藝術就是三美,三化、三之的藝術。所謂“創”,就是把郭沫若的“文學翻譯等於創作”提高為再創論;所謂“優”,就是發揮譯語優勢論;所謂“似”,就是傅雷的神似說;所謂競賽,即文學翻譯是兩種語言文化的競賽論。合起來說,“美”和“優”是文學翻譯的本體論;“化”和“創”是方法論;“之”和“似”是目的論;藝術和競賽是認識論。
關於“三美”、“三化”、“三之”、“三似”,許淵沖在《詩書人生》第四三八、三七五、三七六、三七五、三九一、四四六、四四七、三九六頁上說:“‘美’指意美、音美、形美“三美”;用英文來說,就是best words in best order。Best words指具有意美、音美的文字,best order指具有形美和音美的次序。”“‘意美、音美、形美’就是和‘神似,統一的‘意似、音似、形似’,就是譯詩時不可忘的‘精’;而可忘的‘粗’是和‘神似,矛盾的‘意似、音似、形似’。”“‘意似’是譯詩的低標準,‘意美’是高標準,‘三美,是最高標準。‘意似’只能使讀者‘知之’,‘意美’卻能使讀者‘好之’,‘三美’才能使讀者‘樂之’。這是我譯詩的‘三美’理論。”“翻譯要求‘意似’,不求‘形似’,最妙的是‘神似’。”“妙譯來自得意忘形。”“文學翻譯是化原文為譯文的藝術,是化原文之美為譯文之美的藝術,用的方法,我看主要是等化、淺化、深化三種。“‘三化,是要扭轉劣勢,爭取均勢,發揮優勢。”“我在《三似新論》中提出了形似、意似、神似的公式,分別是1+12。”
講得很全面,深入淺出,有繼承,也有創新。有些論點,如“發揮優勢”、“三似”公式。在楊振寧的科學理論中找到了依據。(《詩書人生》第396頁)這說明文理是相通的。楊振寧讀了許淵沖的《追憶逝水年華》英譯稿後,說“很精彩”,並寫了英文序言。英文本Vanished Springs由美國紐約Vantage Press於一九九八年出版。(《詩書人哇》第398、451頁)許淵沖把他的文學翻譯理論概括為“美化之藝術”五個字,把中國學派的文學翻譯理論總結為“美化之藝術,創優似競賽”十個字。概括得好,總結得好。中國人太聰明了,中文也太妙了!用五個字和十個字就能把全套理論言簡意賅地概而括之,總而結之。這五個字,這十個字,凝結了多少人的心血啊!
許淵沖的文學翻譯理論是“美化之藝術”,許淵沖的文學翻譯是“美化之翻譯”。
許淵沖的文學翻譯理論很好,但很難做到。“妙譯來自得意忘形”,講得很好,但很難掌握分寸。“得意忘形”,不能“忘乎所以”。直譯(形似)比較容易,意譯(意似)就比較難,妙譯(神似)就很難了。要做到“妙譯”,必須有很深的文學造詣,很高的外文水平,很強的駕馭中文的能力。由“巧譯”而得“妙譯”,功夫全在一個“巧”字上。這個“巧”字,是“巧奪天工”的“巧”,不是“弄巧成拙”的“巧”。
譯詩難,譯中國古詩詞更難。許淵沖譯的《中國不朽詩三百首》(Songs of the Immortals)被英國最負盛名的企鵝出版公司收入《企鵝叢書》於一九九四年出版。他的譯本能在國際大出版社企鵝圖書公司出版,並且得到“絕妙好譯”的評價,全世界有幾個人能做到!?他譯的《中國古詩詞三百首》法文本於一九九九年出版,得到諾貝爾文學獎評審的好評,說是“偉大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樣本”,令人讚賞欽佩。許淵沖為中國文化進入世界文化作出了貢獻。許淵沖說:“我出成果,正是因為把創造美當成了人生的最高樂趣。”(《詩書人生》第381、374、435、33、16頁)
早在一九七六年,錢鐘書看了許淵沖英譯《毛澤東詩詞》後回信說:“謝謝你給我看你成就很高的譯文,我剛讀完。你帶著音韻和節奏的鐐銬跳舞,靈活自如,令人驚奇。”“你對譯詩的看法很中肯。”“無色玻璃般的翻譯會得罪詩,而有色玻璃般的翻譯又會得罪譯。”這些話,即是鼓勵,又是鞭策。(《詩書人生》第111、112頁)
許淵沖說:“我認為中國學派的翻譯理論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譯論,因為它能解決世界上最難的中西互譯問題,但中國人受壓迫太久,自卑心理太重,所以我要像楊振寧說的那樣提高民族自尊心,把翻譯提高到創作的地位,建立中國學派的譯論。”(《詩書人生》第450頁)
許淵沖是二十世紀中國最有成就的翻譯家之一。他辛勤耕耘,碩果纍纍。特別令人感動和敬佩的是:他的許多譯作和文章都是六十歲以後譯出來和寫出來的。
抗戰時候,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在昆明組成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或聯大。西南聯大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西南聯大校友中,成就最大、貢獻最大的是楊振寧。楊振寧揚名天下,與日月同輝,天上就有一顆楊振寧星。楊振寧是西南聯大物理系最傑出的代表。王浩是數學系最傑出的代表。汪曾祺是中文系最傑出的代表。外文系最傑出的代表,原來是查良錚(穆旦),可惜他死得太早。現在許淵沖超過了他。許淵沖和楊振寧一樣,也必將揚名天下。他們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為國爭光,為中國人爭氣。他們是西南聯大校友的驕傲,中國人的驕傲。
許光銳
二○○三年九月二十一日
於南京龍江小區芳草園
序言
譯序(節選)
二十世紀的世界文學名著中,最能引起一代人共鳴的,可能是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托夫》。早在五十年代,這本書就是北京大學出借率最高的一部。到了六十年代,中國掀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批判了這部小說中的個人奮鬥精神。
一九三二年,羅曼·羅蘭對一個德國的採訪記者說過:“我是一個根深蒂固的法國人,但是我從來就對本國人和外國人一視同仁。從小時候起,我吸收的營養來自法國的高乃依和莫里哀,德國的席勒和貝多芬,英國的莎士比亞和狄更斯,西班牙的塞萬提斯和俄國的托爾斯泰。我沒有停留在表面的矛盾上(不管是時代的還是國家的衝突),而是深入內心,發現無論在哪裡,人心都是一樣的。”
關於“永恆”,羅曼·羅蘭在《約翰·克里斯托夫》第五卷第二部中說過:愛和恨,取和舍的意志,人的一切力量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頂點,就接近“永恆”了,就已經成了“永恆”的一部分。每個人身上都有“永恆”的因素。……各種矛盾都溶化在永恆的“力”之中。對克里斯托夫說來,重要的是喚醒自己心中和別人心中的“永恆之力”,把木柴投入“永恆”的火爐之中,使“永恆”燃燒得更加光輝燦爛。這就是克里斯托夫,羅曼·羅蘭,貝多芬如何超越痛苦,尋求幸福的。《約翰·克里斯托夫》不但是以貝多芬為藍本,而且還有羅曼·羅蘭自己生活的蹤跡。他在第六卷《安東妮蒂》第一頁描寫他的故鄉:使他們和鄉土難分難解的,是一種說不出,除不掉的共同感,無論粗俗文雅,人人都感到幾百年來,和土地同生活,共呼吸,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自己也成了一塊泥土……死氣沉沉的小小古城在一條運河一動不動的渾水中照著自己悶悶不樂的面容,周圍是千篇一律的田野,耕過的土地,草場,小溪,樹林,然後又是千篇一律的田野……這種沒有動靜的景象,這種和諧的沉悶,這種單調,對他說來卻有一種魅力,一片深刻的溫情,他自己也不明白,甚至不以為貴,但卻一往情深,終生難忘。
在《約翰·克里斯托夫》中,我們看到了一片心靈的海洋。《約翰·克里斯托夫》第一句,傅雷譯成“江聲浩蕩,自屋後上升。”有人說是譯文勝過了原文,有人卻說聲音不能浩蕩,我看如果說“江流滾滾,聲震屋後。”也就可以算是譯筆生花了。貝多芬說過:“為了更好,沒有一條清規戒律不可打破的。”原文也並不是不可超越的文本。英國十九世紀作家王爾德說過:“語言是思想的父母,不是思想的產兒。”新世紀語言學革新派更認為語言不但表達意義,而且創造意義。我譯的《約翰·克里斯托夫》就合理地表現了語言的創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