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碑(江河創作現代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紀念碑》是當代詩人江河於1977年創作的一首現代詩,發表於《詩刊》1980年第10期,後收錄在江河的詩集《從這裡開始》中。該詩前三節以“我”的視角客觀評價“紀念碑”,後四節以“紀念碑”即“我”的視角,用第一人稱表述紀念碑的心聲。全詩通過對歷史整體觀念的弘揚,顯示出對歷史別具一格的反思。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紀念碑
  • 作品出處:《詩刊》
  • 文學體裁:現代詩
  • 作者:江河
  • 創作時間:1977年
作品原文,創作背景,作品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紀念碑
我常常想
生活應該有一個支點
這支點
是一座紀念碑

天安門廣場
在用混凝土築成的堅固底座上
建築起中華民族的尊嚴
紀念碑
歷史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
像一台巨大的天平
一邊
是昨天的教訓
另一邊
是今天,是魄力和未來

紀念碑默默地站在那裡
像勝利者那樣站著
像經歷過許多次失敗的英雄

在沉思
整個民族的骨骼是他的結構
人民巨大的犧牲給了他生命
他從東方古老的黑暗中醒來
把不能忘記的一切都刻在身上
從此
他的眼睛關注著世界和革命
他的名字叫人民

我想
我就是紀念碑
我的身體裡壘滿了石頭
中華民族的歷史有多么沉重
我就有多少重量
中華民族有多少傷口
我就流出了多少血液

我就站在
昔日皇宮的對面
那金子一樣的文明
有我的智慧,我的勞動
我的被掠奪的珠寶
以及太陽升起的時候
琉璃瓦下紫色的影子
——我苦難中的夢境
在這裡
我無數次地被出賣
我的頭顱被砍去
身上還留著鎖鏈的痕跡
我就這樣地被埋葬
生命在死亡中成為東方的秘密

但是
罪惡終究會被清算
罪行終將會被公開
當死亡不可避免的時候
流出的血液也不會凝固
當祖國的土地上只有呻吟
真理的聲音才更響亮
既然希望不會滅絕
既然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
真理就會把詛咒沒有完成的
留給了槍
革命把用血浸透的旗幟
留給風,留給自由的空氣
那么
鬥爭就是我的主題
我把我的詩和我的生命
獻給了紀念碑和墓鞏棵
《紀念碑》創作於1977年,詩中所奔多檔指的紀念碑是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在作者眼中,人民英雄紀乃鑽簽想念碑就是民族歷史、現實和未來的記錄和見證。詩人在回顧民族被劫掠、被出賣和奮起抗爭的歷史時,為了呼喚和探求民族尊嚴、魄力的重建而作下此詩,藉以抒發豪情,激勵人生。
在《紀念碑》中,詩人在歷史和現實的交叉口上尋找詩情,找到了自己情感的對應物。這是新時期詩歌中較早表現“尋根”傾向的詩篇。詩人以強烈的公民意識,從歷史的災難中汲取崛起的力量,從民族的榮辱歷程中,尋求前進的方向。
該詩一首成功的象徵詩。整體性象徵,為作品帶來雙重審美空間,一重是現實的,一重是心靈的。通過對“紀念碑”這個有限物象的歌詠,將筆觸深入到內在無限的精神世界,甚至延伸到人的潛意識裡。意象化和象徵化是新詩潮的共同特徵,然而《紀念碑》所創造的意象世界,卻是江河獨有的。屹立在藍天下的“紀念碑”,閃爍著陌生的奇異的光芒。
意象是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在審美直覺中的猝然契合。當詩人凝神觀照“紀念碑”時,“紀念碑”就不僅僅是天安門廣場上的一個建築物,它與歷史博物館和人民請愉大會堂,在詩人的想像中,是“一台巨大的天平”,“一邊/是歷史,是昨天的教訓/另一邊/是今天,是魄力和未來”,“紀念碑”正是連線、平衡歷史與未來的“支點”。這一意義的發現,成為全篇構思的出發點。詩人由此展開對歷史的沉思,對未來的展望,沉思內容是借“紀念碑”這個歷史超人來表現的。
而詩人在詩中對歷史、對生活、對如何實現自我價值的感悟,是個人的,又是超越個人的,具有一種公民意識。這種公民意識不是偶然產生的,它早巳沉積在詩人的個體生命意識之中,一旦引爆,就會熊熊燃燒起來。是“紀念碑”引爆了詩情,隨著浩蕩詩情的流動,冷靜的沉思漸漸被激越的情緒流所代替,詩句富有一種內在的律動,猶如江河滾滾,洶湧而來。
詩人將自我化入意象。“紀念碑”既是“自我”(包括與作者同代的、從迷惘中甦醒的青年)和整箇中華民族的塑像,又是現實中能溝通過去與未來的抒情中介。這一抒情視角的選擇,便於容納詩的多重寓意,並帶來新鮮的審美意識。該詩是以“紀念碑”為中心意象的輻射式意象結構,榜料殃這種藝術結構所創造的智力空間是立體的戰厚蒸、多維的,更易於表達現代人對生活的多向思考。
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白埋鞏教授普麗華《現代詩歌藝術論》:詩人佇立在紀念碑前,重新打量中華民族的形象,思考作為民族子孫的生存價值和未來使命。詩人發現,紀念碑混凝著沉重的歷史,凝重的尊嚴。在這個立體的巨大形象中,詩人注入了沉甸甸的憂患和激越的希望。面對歷史,今天和未來,他代表著一代人,在生活中建立起一個支點——一座紀念碑。
西南大學文學院教授曾利君《中國當代文學經典作品選講》:《紀念碑》較早地顯示了江河詩歌創作的獨特性。那就是:試圖通過對民族歷史的探尋來獲得對現實問題和歷史的認知。這首詩採用“我就是紀念碑”的句式,將敘述者與敘述的對象重合,將作為客體的物象與作為主體的“我”融合為一,來完成書寫,凸現出個體與群體、個人與歷史無法分割的聯繫。《紀念碑》通過對民族歷史的追懷,對祖國現實及未來的思考完成了宏大主題的表達,又以宏闊的結構、奇崛有力的詩句,抒發了深沉激越的詩情,初顯“抒情史詩”的氣度。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詩歌評論家吳思敬《詩探索》:在他引起強烈反響的《紀念碑》一詩中,你根本無法把“自我”與“人民”分開:“紀念碑默默地站在那裡……他的名字叫人民”,“我就是紀念碑……我就流出過多少血液”這裡主體“我”與客體紀念碑交融在一起,主觀與客觀交融在一起,自我與人民交融在一起,全詩形成了一個互相滲透、互相包容的混合體,其飽滿的力度是那些囿於狹小的個人圈子的作品所無以相比的。
江河(1949—),原名于友澤,出生於北京。1968年高中畢業後在北京當工人。20世紀70年代開始寫詩,1980年首次發表詩作《星星變奏曲》。著有詩集《從這裡開始》等。江河的詩不拘於一種寫法。他寫過激情澎湃的政治抒情詩,如《紀念碑》《祖國啊,祖國》等,也寫過具有柔美風格的抒情小詩,如《向日葵》《故園》等,還寫過以古代神話為題材的具有現代史詩品格的組詩,如《大陽和他的反光》。

作品賞析

在《紀念碑》中,詩人在歷史和現實的交叉口上尋找詩情,找到了自己情感的對應物。這是新時期詩歌中較早表現“尋根”傾向的詩篇。詩人以強烈的公民意識,從歷史的災難中汲取崛起的力量,從民族的榮辱歷程中,尋求前進的方向。
該詩一首成功的象徵詩。整體性象徵,為作品帶來雙重審美空間,一重是現實的,一重是心靈的。通過對“紀念碑”這個有限物象的歌詠,將筆觸深入到內在無限的精神世界,甚至延伸到人的潛意識裡。意象化和象徵化是新詩潮的共同特徵,然而《紀念碑》所創造的意象世界,卻是江河獨有的。屹立在藍天下的“紀念碑”,閃爍著陌生的奇異的光芒。
意象是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在審美直覺中的猝然契合。當詩人凝神觀照“紀念碑”時,“紀念碑”就不僅僅是天安門廣場上的一個建築物,它與歷史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在詩人的想像中,是“一台巨大的天平”,“一邊/是歷史,是昨天的教訓/另一邊/是今天,是魄力和未來”,“紀念碑”正是連線、平衡歷史與未來的“支點”。這一意義的發現,成為全篇構思的出發點。詩人由此展開對歷史的沉思,對未來的展望,沉思內容是借“紀念碑”這個歷史超人來表現的。
而詩人在詩中對歷史、對生活、對如何實現自我價值的感悟,是個人的,又是超越個人的,具有一種公民意識。這種公民意識不是偶然產生的,它早巳沉積在詩人的個體生命意識之中,一旦引爆,就會熊熊燃燒起來。是“紀念碑”引爆了詩情,隨著浩蕩詩情的流動,冷靜的沉思漸漸被激越的情緒流所代替,詩句富有一種內在的律動,猶如江河滾滾,洶湧而來。
詩人將自我化入意象。“紀念碑”既是“自我”(包括與作者同代的、從迷惘中甦醒的青年)和整箇中華民族的塑像,又是現實中能溝通過去與未來的抒情中介。這一抒情視角的選擇,便於容納詩的多重寓意,並帶來新鮮的審美意識。該詩是以“紀念碑”為中心意象的輻射式意象結構,這種藝術結構所創造的智力空間是立體的、多維的,更易於表達現代人對生活的多向思考。

名家點評

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普麗華《現代詩歌藝術論》:詩人佇立在紀念碑前,重新打量中華民族的形象,思考作為民族子孫的生存價值和未來使命。詩人發現,紀念碑混凝著沉重的歷史,凝重的尊嚴。在這個立體的巨大形象中,詩人注入了沉甸甸的憂患和激越的希望。面對歷史,今天和未來,他代表著一代人,在生活中建立起一個支點——一座紀念碑。
西南大學文學院教授曾利君《中國當代文學經典作品選講》:《紀念碑》較早地顯示了江河詩歌創作的獨特性。那就是:試圖通過對民族歷史的探尋來獲得對現實問題和歷史的認知。這首詩採用“我就是紀念碑”的句式,將敘述者與敘述的對象重合,將作為客體的物象與作為主體的“我”融合為一,來完成書寫,凸現出個體與群體、個人與歷史無法分割的聯繫。《紀念碑》通過對民族歷史的追懷,對祖國現實及未來的思考完成了宏大主題的表達,又以宏闊的結構、奇崛有力的詩句,抒發了深沉激越的詩情,初顯“抒情史詩”的氣度。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詩歌評論家吳思敬《詩探索》:在他引起強烈反響的《紀念碑》一詩中,你根本無法把“自我”與“人民”分開:“紀念碑默默地站在那裡……他的名字叫人民”,“我就是紀念碑……我就流出過多少血液”這裡主體“我”與客體紀念碑交融在一起,主觀與客觀交融在一起,自我與人民交融在一起,全詩形成了一個互相滲透、互相包容的混合體,其飽滿的力度是那些囿於狹小的個人圈子的作品所無以相比的。

作者簡介

江河(1949—),原名于友澤,出生於北京。1968年高中畢業後在北京當工人。20世紀70年代開始寫詩,1980年首次發表詩作《星星變奏曲》。著有詩集《從這裡開始》等。江河的詩不拘於一種寫法。他寫過激情澎湃的政治抒情詩,如《紀念碑》《祖國啊,祖國》等,也寫過具有柔美風格的抒情小詩,如《向日葵》《故園》等,還寫過以古代神話為題材的具有現代史詩品格的組詩,如《大陽和他的反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