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糟姜
- 做法:一種姜的特殊做法
- 時代:宋朝
- 製作:姜一斤,糟一斤,鹽五兩
簡介,歷史,製作,家常做法,其他,
簡介
糟姜是一種姜的特殊做法。食用糟姜,古已有之,特別是宋朝,更是極為普遍,備受朝野寵愛。
中國產姜的地方不少,而山東是產姜的重要地區之一。山東出產的姜,塊大、徑粗,俗稱“大姜”。對於山東人來說,姜不僅僅是一種做菜的作料,以“解腥臊”,更是一種美食。《論語·鄉黨》:“不撤姜食。”足見聖人孔子,對姜就是極其喜愛的。
姜的食用,在民間常有三種食法。一是加入醬油、鹽,醃製而為姜鹹菜,比比皆是,稚子可為;二是以醋、紅糖泡製,而成糖醋薑片,可佐餐,可作小食;三是一種比較“奇”的吃法,即做“糟姜”。只不過,現在的糟姜,在做法上已是比較粗疏了。一般的人家,因酒糟難得,做糟姜也只是用醬油、食鹽、糖醋泡製而成,全沒有酒糟的味道,應景而已。這就難免讓人產生一種今不如昔的傷懷之感。
歷史
食用糟姜,古已有之,特別是宋朝,更是極為普遍,備受朝野寵愛。這種寵愛屢屢出現在宋人的詩文中。賀鑄詩曰:“糟姜三盞酒,柏燭一甌茶。”可見,宋詩人賀鑄,不僅把糟姜作為下酒的妙物,而且認為以糟姜佐酒,是一件風雅的事情,如同燃柏燭而啜茗。
宋人不僅自己食用糟姜,而且還以之作為佳品,奉送與人。梅堯臣就寫有一首《答劉原甫寄糟姜》,盛讚所送糟姜之美,其中有詩句曰:“無筋燕王笑,有味三閭羞。寄入翰林席,聖以不撤憂。又寄蓬門下,作賦誰肯休。”這幾句詩,不僅寫了所制糟姜的脆生、味美,更寫出了從上到下,人們對其讚不絕口的喜愛。
因糟姜如此之味美,之受歡迎,很自然地,也就成了朝廷的貢品之一。范成大《吳郡志·土貢》就有清楚地記載:宋朝,進貢的土特產中,有“白墡,柑,橘,鹹酸果子,海味,魚肚,糟姜。”糟姜,成了貢物,登上了大雅之堂。
製作
糟姜之所以如此受歡迎,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糟姜製作的精緻。
浦江吳氏《中饋錄卷上·糟姜方》:“姜一斤,糟一斤,鹽五兩,揀社日前可糟。不要見水,不可損了姜皮,用乾布擦去泥,瀝半乾後,糟鹽拌之,入瓮。”配物比例分明,日期明確,工序清楚。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有的工序中,還要在姜上面“用砂糖一塊,箬扎封泥”,為了達到脆生的效果,《物類柏感志》還建議在器具中加入“蟬蛻”:“糟姜瓶內安蟬蛻,雖老薑也無筋”(糟姜瓶內,如果放入蟬蛻,即使是老薑,也不會有咬不斷的筋絡),果真是否,今已不可知了。其技,近乎神異,其用心,可是到家了。
家常做法
選用白露前的嫩薑。用清水選淨鮮姜後,搓去外皮,放入笸籮內,每放一層姜撒一層鹽,上多下少。每天翻拌一次,5~6天后即為成品。
最簡單直接方法,就是把生薑洗淨,用刀切薄片,用鹽醃一會,大概2分鐘就可以了,然後再用清水洗淨,放在一個容器里,灑上鹽和加醋在裡面,封蓋。如果喜歡吃甜一點的話就加些糖。差不多一個多小時就以了。這樣做的非常簡單又快捷。
其他
今南方,亦有一種糟姜,用“武夷山小黃姜,紅辣椒,大蒜,食用鹽”製成,未曾食用,不識何味。恐與宋之糟姜大為不同。也與北方之糟姜大異其趣,當是另外儲存其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