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絲狀蚴經皮膚侵入人體,蟲體本身及其運動給機體造成刺激而出現症狀。
幼蟲在人體寄生時還有自身感染情況,此類自身感染常有3種類型:
1.直接體內自身感染
在腸黏膜內自蟲卵逸出桿狀蚴後,桿狀蚴就在腸黏膜內侵入血液循環繼續發育。
2.間接體內自身感染
桿狀蚴自腸黏膜逸出後,在腸腔內迅速蛻皮2次發育為絲狀蚴,再自小腸下段或結腸黏膜侵入血循環。
3.體外自身感染
絲狀蚴隨糞便排出後,又自肛門周圍皮膚侵入人體。
臨床表現
本病多數無明顯臨床症狀,但因蟲體能引起反覆自身感染,當人體抵抗力低下時,如患各種疾病、營養不良、免疫缺陷或接受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劑治療,常可反覆發生重度自身感染,出現相當嚴重的症狀,甚至死亡。故其致病性已愈來愈引起注目。
1.皮膚損傷
當絲狀蚴侵入皮膚後,可引起小出血點、丘疹,並伴有刺痛或癢感,搔破後易引起繼發性感染。此外,還可出現移行性線狀蕁麻疹。由於自身體外感染的原因,上述病變常可反覆出現在肛周、腹股溝、臀部等處皮膚。因幼蟲在皮內移行較快,所引起的蕁麻疹蔓延也快。
2.肺部
幼蟲在肺內移行可引起出血,或炎性細胞浸潤,重度感染患者可出現咳嗽、多痰、哮喘等,個別患者可出現呼吸困難、發紺或伴發細菌性支氣管肺炎等。如蟲體定居於肺、支氣管時,則症狀更加嚴重,持續時間也長。
3.消化道
雌蟲在腸黏膜內產卵,並很快孵出幼蟲,由於蟲體機械性刺激及毒性作用,引起組織的炎症反應。輕者表現為以黏膜充血為主的卡他性腸炎;嚴重時,可表現為水腫性腸炎或潰瘍性腸炎。甚至引起腸壁糜爛,導致腸穿孔,並可累及胃和結腸。患者有上腹部燒灼感、噁心、嘔吐或間斷性反覆腹瀉等症狀。並伴有發熱、貧血、周身不適及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等。
4.其他器官
此外,絲狀蚴也可移行到全身各器官,如心、肝、腎、胰、腦及泌尿生殖系統等處,並可形成肉芽腫。從而引起多器官性損傷,導致彌散性糞類圓線蟲病。
糞類圓線蟲病一般為慢性病程,但當患者因各種消耗性疾病,如惡性腫瘤、白血病、結核病等而引起機體極度營養不良,或有先天性免疫缺陷,或因長期大劑量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劑,以及愛滋病患者,則常因自身超度感染,使病情明顯加重。患者可出現神經精神過敏症狀、敗血症、脂肪痢或赤痢,以及嚴重脫水等,最終因全身衰竭性休克而危及生命。
檢查
1.病原檢查
主要依靠從糞便、痰、尿或腦積液中檢獲幼蟲或培養出絲狀蚴為確診依據。由於患者有間歇性排蟲現象,故應多次反覆進行檢查。滴加盧戈氏碘液,可使幼蟲顯現棕黃色。在腹瀉患者的糞便中也可檢出蟲卵。常規檢查可採用糞便塗片法、貝氏分離法或沉澱法,也可採用平皿培養法。
2.免疫學檢查
用ELISA法檢測患者血清中特異性抗體,對輕、中度感染者,具有較好的輔助診斷價值。
3.其他檢查
作胃和十二指腸液引流查病原體,對胃腸糞類圓線蟲病診斷的價值大於糞檢。
診斷
本病臨床表現不典型,約半數以上患者感染後無症狀,故確診主要根據流行病學資料,糞便檢查和血清學檢查。
治療
1.病原治療
根據患者確診情況選擇對症藥物進行治療。治療本病以噻苯咪唑效果最好,治癒率達95%以上。但副作用較多,對肝、腎功能不好者慎用;丙硫咪唑的治癒率也可達90%以上;另外,噻嘧啶、左旋咪唑也有一定療效。國外報導香茅屬植物(如檸檬草)有抑制桿狀蚴發育的作用,若在住地附近種植,可以起到生態學的預防效果。對於確診病例,應立即驅蟲治療,並保持大便通暢,注意肛門周圍潔淨,防止自身感染。
2.支持治療
重症患者有營養不良、貧血、水腫或脫水者應予輸液、輸血、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積極防治休克、呼吸衰竭等。驅蟲前忌用免疫抑制劑,以防自身感染和感染擴散。
預防
本病的預防原則是加強糞便、水源管理,注意個人防護及避免發生自身感染,尤其是臨床套用激素類藥物或免疫抑制劑前,應做糞類圓線蟲的常規檢查,若發現有本蟲感染,應給予徹底治療,以免發生重度自身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