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粥,mí zhōu, 粥。出處《禮記·問喪》。潮汕人把白粥叫做“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糜粥
- 讀音:mí zhōu
- 解釋:糜粥: 粥。
- 出處:《禮記·問喪》
- 別名:白粥
- 主要原料:大米,水
- 主要食用功效:滋補元氣,止瀉功效,生津液
- 適宜人群:老幼皆宜
- 儲藏方法:放置陰涼處即可
詞語信息,詳細解釋,解釋,出處,示例,歷史,
詞語信息
詞目糜粥
【拼音】mí zhōu
【注音】ㄇㄧˊ ㄓㄡ
【基本解釋】
糜粥,是潮汕地區頗具特色的一道家常飲食,潮汕人把白粥叫做“糜”。
詳細解釋
解釋
糜粥: 粥;糜和粥本來是同一種東西的不同名稱,古時候或者乾脆就叫做“糜粥”。把米擱在鍋里和菜湯肉汁一起熬爛,叫做糜,也叫做粥
出處
《禮記·問喪》:“水漿不入口,三日不舉火,故鄰里為之糜粥以飲食之。”
《禮記·月令》:“(仲秋之月)是月也,養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飲食。”
示例
孔穎達 疏:“糜厚而粥薄。”《後漢書·禮儀志中》:“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哺之以糜粥。”
《舊唐書·方伎傳·孟詵》:“又令每歲春秋二時,特給羊酒糜粥。”
金 元好問 《示崔雷詩社諸人》詩:“江山自許供詩筆,糜粥猶能到酒杯。”
歷史
在中國,食糜可能有很悠久的歷史。清代段玉裁的《說文解字》說:“黃帝初教作糜。”這只是聖人作器一類的傳說罷了。中國稻作農業的起源很早。1988年,湖南省考古工作者在長江中游澧縣彭頭山距今8000-9000年的考古遺址中,發現稻作遺存。這比浙江河姆渡遺址所發現的稻作遺存,要早上2000多年,是迄今為止中國稻作家業的最早證據。到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人們已經能夠製作陶鬲之類炊器,也就有條件將稻米煮成糜。
古人食糜,出於兩種考慮。一是節儉。家貧米缺,只好食糜。漢代樂府《東門行》歌辭說,“他家但願富貴,賤妾與君共哺糜”,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宋史.范仲淹傳》記范仲淹年輕時寄居親戚家苦讀,食物不足,就煮糜粥吃,“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范仲淹的食糜粥,顯然也是出於節儉。二是養生,宋代文學家張耒曾以寫過一篇《粥記》,說:
張安定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 膩,與腸腑相得,最為飲食之良。妙齊和尚說,山中僧每將旦一粥,甚系利 害。如或不食,則終日覺臟腑燥涸。蓋粥能暢胃氣,生津液也。大抵養生命 ,求安樂,亦無深遠難知之事,不過正在寢食之間耳。
張安定和妙齊和尚吃粥,用意正在養生。元人李杲的《食物本草》說,粳米能益腸胃,通血液,和五臟,煮成粥吃更佳。這些材料的時代偏後,而古人對食粥的養後功用,知之甚早。例如,老人體弱,宜多食糜。《禮記.月令》就說古時候八月里,要贍養衰病年老者,“授几杖,行糜粥飲食”。《後漢書.禮儀志》也規定在農曆八月,要查證民間戶籍,年紀已到70的老人,都授予玉杖,並讓他們食糜粥。讓老人食糜粥,分明是出於養生方面的考慮。這種做法,反映了中華民族養老敬老的美德,有著久遠的歷史傳統。
古人食糜,出於兩種考慮。一是節儉。家貧米缺,只好食糜。漢代樂府《東門行》歌辭說,“他家但願富貴,賤妾與君共哺糜”,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宋史.范仲淹傳》記范仲淹年輕時寄居親戚家苦讀,食物不足,就煮糜粥吃,“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范仲淹的食糜粥,顯然也是出於節儉。二是養生,宋代文學家張耒曾以寫過一篇《粥記》,說:
張安定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 膩,與腸腑相得,最為飲食之良。妙齊和尚說,山中僧每將旦一粥,甚系利 害。如或不食,則終日覺臟腑燥涸。蓋粥能暢胃氣,生津液也。大抵養生命 ,求安樂,亦無深遠難知之事,不過正在寢食之間耳。
張安定和妙齊和尚吃粥,用意正在養生。元人李杲的《食物本草》說,粳米能益腸胃,通血液,和五臟,煮成粥吃更佳。這些材料的時代偏後,而古人對食粥的養後功用,知之甚早。例如,老人體弱,宜多食糜。《禮記.月令》就說古時候八月里,要贍養衰病年老者,“授几杖,行糜粥飲食”。《後漢書.禮儀志》也規定在農曆八月,要查證民間戶籍,年紀已到70的老人,都授予玉杖,並讓他們食糜粥。讓老人食糜粥,分明是出於養生方面的考慮。這種做法,反映了中華民族養老敬老的美德,有著久遠的歷史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