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概述
生物在無氧條件下,從糖的降解代謝中獲得能量的途徑,也是大多數生物進行葡萄糖有氧氧化的一個準備途徑。在此過程中,六碳的葡萄糖分子經過十多步酶催化的反應,分裂為兩分子三碳的丙酮酸,同時使兩分子腺苷二磷酸(ADP)與無機磷酸(Pi)結合生成兩分子
腺苷三磷酸(ATP)。
丙酮酸的進一步代謝,因生物種屬的不同以及供氧情況的差別而有不同的道路。例如在無氧情況下,強烈收縮的動物肌肉細胞中,丙酮酸還原為乳酸,在許多
微生物中可分解為乙醇或乙酸等;在有氧情況下,則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反應過程
糖酵解過程是從葡萄糖開始分解生成丙酮酸的過程,全過程共有10步酶催化反應。
1.葡萄糖磷酸化
糖酵解第一步反應是由己糖激酶催化葡萄糖的C6被磷酸化,形成6-磷酸葡萄糖。該激酶需要Mg2+離子作為輔助因子,同時消耗一分子ATP,該反應是不可逆反應。
2.6-磷酸葡萄糖異構轉化為6-磷酸果糖
這是一個醛糖-酮糖同分異構化反應,此反應由磷酸己糖異構酶催化醛糖和酮糖的異構轉變,需要Mg2+離子參與,該反應可逆。
3.6-磷酸果糖磷酸化生成1,6-二磷酸果糖
此反應是由磷酸果糖激酶催化6-磷酸果糖磷酸化生成1,6-二磷酸果糖,消耗了第二個ATP分子。
4.1,6-二磷酸果糖裂解
在醛縮酶的作用下,使己糖磷酸1,6-二磷酸果糖C3和C4之間的鍵斷裂,生成一分子3-磷酸甘油醛和一分子磷酸二羥丙酮。
5.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羥丙酮的相互轉換
3-磷酸甘油醛是酵解下一步反應的底物,所以磷酸二羥丙酮需要在丙糖磷酸異構酶的催化下轉化為3-磷酸甘油醛,才能進一步酵解。
6.3-磷酸甘油醛的氧化
3-磷酸甘油醛在NAD+和H3P04存在下,由3-磷酸甘油醛脫氫酶催化生成1,3-二磷酸甘油酸,這一步是酵解中惟一的氧化反應。
7.1,3-二磷酸甘油酸轉變為3-磷酸甘油酸
在磷酸甘油酸激酶的作用下,將1,3-二磷酸甘油酸高能磷醯基轉給ADP形成ATP和3-磷酸甘油酸。
8.甘油酸-3-磷酸轉變為甘油酸-2-磷酸
在磷酸甘油酸變位酶催化下,甘油酸-3-磷酸分子中C3的磷酸基團轉移到C2上,形成甘油酸-2-磷酸,需要Mg2+離子參與。
9.甘油酸-2-磷酸轉變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在烯醇化酶催化下,甘油酸-2-磷酸脫水,分子內部能量重新分布而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烯醇磷酸鍵,這是糖酵解途徑中第二種高能磷酸化合物。
10.丙酮酸的生成
在丙酮酸激酶催化下,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分子高能磷酸基團轉移給ADP生成ATP,是糖酵解途徑第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反應,需要Mg2+和K+參與,反應不可逆。
調節
正常生理條件下,人體內的各種代謝過程受到嚴格而精細的調節,以保持內環境穩定,適應機體生理活動的需要。這種調節控制主要是通過改變酶的活性來實現的。己糖激酶(葡萄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是糖酵解的關鍵酶,它們的活性大小,直接影響著整個代謝途徑的速度和方向,其中以磷酸果糖激酶-1最為重要。
1.激素的調節胰島素可誘導GK、PFK-1、PK的合成,因而使糖酵解過程增強。
2.代謝物對限速酶的
變構調節磷酸果糖激酶-1(PFK-1)是三個
限速酶中催化效率最低的,故而是糖酵解途徑中最重要的調節點。該酶分子為四聚體。分子中不僅具有與底物結合的部位,還具有與
變構激活劑和變構抑制劑結合的部位。F-1,6-BP、ADP、AMP等是其變構激活劑,而ATP、檸檬酸等為其變構抑制劑。在這些代謝物的共同調節下,機體可根據能量需求調整糖分解速度。當細胞內能量消耗增多,ATP濃度降低,AMP、ADP濃度增加,則磷酸果糖激酶-1被激活,糖分解速度加快,使ATP生成量增加;當
細胞內有足夠的ATP儲備時,ATP濃度增加,AMP、ADP濃度下降,磷酸果糖激酶-1被抑制,糖分解速度減慢,減少ATP生成量,避免能量的浪費;當飢餓時,機體動員儲存脂肪分解氧化,生成大量乙醯CoA,乙醯CoA可與草醯乙酸縮合成檸檬酸,抑制磷酸果糖激酶-1的活性,從而減少糖的分解,以維持飢餓狀態下血糖濃度。
反應特點
1.糖酵解反應的全過程沒有氧的參與。
2.糖酵解反應中釋放能量較少。糖以酵解方式進行代謝,只能發生不完全的氧化。
3.糖酵解反應的全過程中有3個限速酶。在糖酵解反應的全過程中。有三步是不可逆反應。這三步反應分別由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3個限速酶催化。
生理意義
糖酵解可以把釋放的自由能轉移到ATP中。糖酵解也是果糖、甘露糖、半乳糖等己糖的共同
降解途徑。果糖及甘露糖通過己糖激酶的催化作用可轉變成果糖-6-磷酸,果糖還可以通過一系列酶的作用轉變成3-磷酸甘油醛。半乳糖可以在一些酶催化下轉變成1-磷酸葡萄糖。有些先天性代謝
疾病是由於上述果糖與半乳糖代謝中的某些酶缺失所致。如缺失磷酸果糖醛縮酶,則果糖-1-磷酸在肝、腸及腎中堆積引起肝腫大及肝腎及腸吸收功能衰退,患這種病的兒童不能服用
果糖或蔗糖。
能量轉化
平衡點
值得一提的是,生成1,6-二磷酸果糖後的大部分反應都是向能量升高的
方向進行的,沒有酶(磷酸果糖激酶(PFK),磷酸甘油酸激酶(PGK))的催化,是不會自發進行的。而糖酵解的逆過程--糖異生(從甘油等非糖物質生成葡萄糖)則容易進行,此過程用到大部分在糖酵解裡面出現過的酶,除了提到的兩位“車夫”外,它們只出現在糖酵解中。在糖異生這兩步逆反應會放出大量的熱,分別為-14及-24kJ/mol。
無氧環境和有氧環境
在糖酵解中,每分子葡萄糖提供兩分子ATP。真核生物的線粒體能
同時從兩分子丙酮酸中另外獲得36分子ATP。能量轉化的多少取決於在細胞質中產生的NADH+H通過線粒體膜的方式。不論在無氧還是有氧環境中,糖酵解成丙酮酸這一過程都能進行。3-磷酸甘油醛在3-磷酸甘油醛脫氫酶GAPDH的作用下脫氫。脫下的氫離子會將氧化劑(輔酶)NAD還原成NADH+H。NAD會在呼吸鏈中再生。若在無氧環境,放熱的(ΔG´=-25kJ/mol)乳糖脫氫酶(LDH)反應會再生NAD:丙酮酸的還原會生成乳糖和再生NAD(酵母則會使用另外兩種酶—丙酮酸脫羧酶加乙醇脫氫酶)。
無氧環境下糖酵解GAPDH-和LDH-反應的相互聯繫,除了少
部分NADH+H會被磷酸甘油脫氫酶(GDH)轉化外,大部分會用於再生NAD。
重要性
6-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己糖激酶
ATP/AMP比值的高低對6-磷酸果糖激酶-1活性的調節有重要意義。當ATP濃度較高時,6-磷酸果糖激酶-1幾乎無活性,糖酵解作用減弱;當AMP累積,ATP較少時,酶活性恢復,糖酵解作用加強;此外,H+也可抑制6-磷酸果糖激酶-1的活性,這樣可
防止肌肉中形成過量的乳酸。
發現
1897年,德國生化學家E.畢希納發現離開活體的釀酶具有活性
以後,極大地促進了生物體內糖代謝的研究。釀酶發現後的幾年之內,就揭示了糖酵解是動植物和微生物體內普遍存在的過程。英國的F.G.霍普金斯等於1907年發現肌肉收縮同乳酸生成有直接關係。英國生理學家A.V.希爾,德國的生物化學家O.邁爾霍夫、O.瓦爾堡等許多科學家經歷了約20年,從每一個具體的化學變化及其所需用的酶、輔酶以及化學能的傳遞等各方面進行
探討,於1935年終於闡明了從葡萄糖(6碳)轉變其中乳酸(3碳)或酒精(2碳)經歷的12箇中間步驟,並且闡明在這過程中有幾種酶、輔酶和ATP等參加反應。
臨床意義
1.糖酵解是機體相對缺氧時生理獲得能量的主要途徑。生物體在進行劇烈運動或長時間運動時,能量需求增加,糖酵解加速,此時即使呼吸和循環加快以增加氧的供應,仍不能滿足需要,肌肉處於相對缺氧狀態,必須通過糖酵解提供急需的能量。
2.糖酵解是某些組織在有氧時獲得能量的有效方式,糖酵解是成熟紅細胞獲得能量的惟一方式。也是神經、白細胞、骨髓等組織細胞在有氧情況下獲得部分能量的有效方式。
3.在病理情況下,如呼吸或循環功能障礙、嚴重貧血、大量失血等造成機體缺氧時,導致糖酵解加速甚至過度,可因乳酸產生過多,造成乳酸酸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