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調節受損

糖調節受損即糖尿病前期,主要包括空腹血糖受損(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IFG)和糖耐量減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

基本介紹

  • 西醫學名:糖調節受損
  • 所屬科室:內科 - 內分泌科
診斷,治療,

診斷

根據1999年WHO的診斷標準,根據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對其作出診斷,具體診斷標準如下:
糖代謝分類
靜脈血漿葡萄糖(mmol/L)
空腹血糖(FPG)
糖負荷後2小時血糖(2hPPG)
空腹血糖受損(IFG)
6.1~<7.0
<7.8
糖耐量減低(IGT)
<7.0
≥7.8-<11.1

治療

許多研究顯示,給予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IGT、IFG)適當干預可顯著延遲或預防2型糖尿病的發生。中國大慶研究和美國預防糖尿病計畫(DPP)研究生活方式干預組推薦患者攝入脂肪熱量<25%的低脂飲食,如果體重減輕未達到標準,則進行熱量限制;生活方式干預組中50%的患者體重減輕了7%,74%的患者可以堅持每周至少150min中等強度的運動;生活方式干預3年可使IGT進展為2型糖尿病的風險下降58%。此外,在其他種族糖耐量異常患者中開展的生活方式干預研究也證實了生活方式干預的有效性。
應建議糖尿病前期患者通過飲食控制和運動來減少發生糖尿病的風險,並定期隨訪以確保患者能堅持下來;定期檢查血糖;同時密切關注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如吸菸、高血壓和血脂紊亂等),並給予適當治療。具體目標是:(1)使肥胖或超重者BMI達到或接近24kg/m2,或體重至少減少5%~10%;(2)至少減少每日飲食總熱量400~500千卡;(3)飽和脂肪酸攝入占總脂肪酸攝入的30%以下;(4)體力活動增加到250~300min/周。
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進行的藥物干預試驗顯示,降糖藥物二甲雙胍、α-糖苷酶抑制劑、噻唑烷二酮類藥物(TZDs)、二甲雙胍與TZDs聯合干預以及減肥藥奧利司他等可以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發生糖尿病的危險性。但因目前尚無充分證據表明藥物干預具有長期療效和衛生經濟學益處,因此各國臨床指南尚未廣泛推薦藥物干預作為主要的預防糖尿病手段。鑒於目前我國的經濟水平和和與預防糖尿病相關的衛生保健體制尚不健全,我國指南不推薦使用藥物干預的手段預防糖尿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