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皮膚病

糖尿病性皮膚病是對糖尿病的特異性皮膚表現的統稱,其發病率和糖尿病的持續時間及嚴重程度呈正相關,幾乎所有糖尿病患者都有相關皮膚病變,但多見於老年患者。由於糖尿病是一種全身性代謝性疾病,故糖尿病性皮膚病表現多樣,並可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較大影響,應予以重視。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皮膚科
  • 多發群體:老年糖尿病患者
  • 常見病因:免疫調節功能紊亂,血糖水平升高等
  • 常見症狀:糖尿病性感染,糖尿病性皮病,糖尿病性大皰,糖尿病性皮膚增厚,糖尿病性甲病,糖尿病足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預後,預防,

病因

糖尿病性皮膚病為糖尿病的特異性皮膚表現,糖尿病患者免疫調節功能紊亂、血糖水平升高有利於病原體繁殖,糖尿病性神經病變使皮膚易受損傷而不易癒合。此病發病機制不詳,可能是因糖尿病患者糖蛋白沉積於毛細血管基底膜上,使管壁增厚、組織缺氧,引起以微血管病變為主的多因素病理過程。

臨床表現

1.糖尿病性感染
糖尿病患者感染風險大,皮膚、軟組織和骨是糖尿病性感染的最常見部位,細菌感染以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革蘭陰性桿菌及厭氧桿菌等最為多見;病毒感染則主要是帶狀皰疹和單純皰疹;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為主。最常見的皮膚病是念珠菌間擦疹、龜頭炎、陰道炎、甲溝炎、甲真菌病等。
2.糖尿病性皮病
此病為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皮膚表現,又稱糖尿病脛前斑,以男性多見,好發於脛前、前臂、股及骨隆突處。皮膚損害起初為0.5~1cm圓形或卵圓形暗紅色丘疹,發展緩慢,1~2年可消退,遺留萎縮性色素沉著或色素減退斑,可呈此消彼長的態勢而長期存在。患者多無自覺症狀。
3.糖尿病性大皰
此病皮膚損害好發於四肢遠端,尤以足和小腿為多,表現為突然發生的水皰、大皰,直徑數毫米至數厘米不等,皰壁緊張,周圍無紅暈,2~5周可自愈,不留瘢痕,易反覆發作。患者多無自覺症狀。
4.糖尿病性皮膚增厚
常見於糖尿病性僵直關節也稱手關節病,關節周圍結締組織和皮膚增厚緊繃,導致關節活動受限。此病常始於第5指的末端指尖關節,逐漸向近端發展,最後可累及全指關節,肘、膝、踝等大關節亦可受累。
5.糖尿病性甲病
此病常由細菌或真菌感染導致。細菌如銅綠假單胞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或大腸桿菌等可引起甲的急性炎症改變,表現為甲溝炎,可破壞甲板,甲表面出現橫行凹陷,發生甲床甲板分離。真菌感染主要為白色念珠菌感染,可引起慢性甲溝炎,使甲皺發紅、腫脹、觸痛,甲板嵴狀增厚、粗糙不平、甲翼狀胬肉。
6.糖尿病足
此病主要表現為肢體少汗或無汗、皮溫低、色素沉著,感覺異常和淺感覺減退,足部肌肉萎縮,張力下降,常見間歇性跛行,足底潰瘍可繼發壞疽和骨髓炎。

檢查

1.體格檢查
體格檢查可見各類糖尿病性皮膚病特徵性皮膚損害,如糖尿病性皮病可見發生於脛前的圓形或卵圓形暗紅色丘疹,糖尿病性大皰可見膝關節以下突發的皰壁緊張的水皰或大皰,糖尿病足可見色素沉著等。
2.組織病理檢查
糖尿病性皮病組織病理提示真皮毛細血管和小血管壁增厚,有過碘酸希夫染色陽性物質沉積,血管附近有紅細胞外滲和含鐵血黃素沉著,組織細胞吞噬含鐵血黃素。糖尿病性大皰組織病理可見表皮內水皰,表皮無棘層松解。

診斷

患者有糖尿病史,結合特徵性皮膚損害如糖尿病皮病的自限性暗紅色丘疹、糖尿病足的間歇性跛行和繼發壞疽、糖尿病性大皰的突發性自限性可反覆發作的水皰或大皰等可進行診斷,組織病理檢查有助於診斷及鑑別診斷。

鑑別診斷

糖尿病性大皰應與大皰性類天皰瘡、獲得性大皰性表皮鬆解症、天皰瘡、大皰性多形紅斑等鑑別。糖尿病性大皰患者有糖尿病史,組織病理提示表皮內水皰,表層無棘層松解,免疫螢光檢查無自身抗體沉積,可以此鑑別。

治療

主要針對糖尿病進行治療,控制血糖可使症狀得到緩解。此外可通過外用止癢藥物、抗生素製劑或口服抗生素等進行對症治療。

預後

糖尿病性皮膚病預後各不相同。糖尿病性大皰、糖尿病性皮病等可自行消退;糖尿病性皮膚增厚中關節活動受限和硬皮病樣綜合徵可通過嚴格控制血糖得到緩解或減少發生;糖尿病性硬腫病則病程較長且頑固難治;糖尿病足如不及時治療發生嚴重壞疽等則需截肢,影響生存質量。

預防

糖尿病性皮膚病的預防重點在於早期發現、控制血糖,以減輕其對微血管的損傷,其次應避免皮膚外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