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細化加工可能性模型是描述個體消費者的態度形成和改變的過程和途徑的模型。20世紀80年代早期由派蒂和卡喬鮑開發。該模型認為,說服個人態度形成、改變的過程有兩種思考路徑:一種是中心化路徑,使用該路徑的個體會根據因果邏輯對一個概念做縱深性的推演思考;另一種是外圍性路徑,使用該路徑的個體在考慮一個問題時會更注重一些環境因素和表征性線索。該模型的基本原則是:不同的說服方法所起到的說服效果取決於消費者對傳播信息作精細加工的可能性高低。當消費者對說服信息的精細加工可能性高時,基於中心化路徑的說服方法更為有效;當精細加工可能性低時,基於外圍型路徑的說服方法更為有效。
影響消費者路徑選擇的兩個重要因素是客群處理信息的動機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當動機和能力都較高時,消費者吏可能趨向於遵從中心化路徑來對說服信息進行加工並形成信念。如消費者在形成對廣告品牌的態度時能夠有意識地認真考慮廣告提供的信息,他們對廣告產品的相關信息進行思考、分析和歸納,最終導致態度的轉變或形成。這種說服過程也被稱為態度改變的核心途徑。當動機或能力較低時,消費者更可能趨向於遵從外圍途徑來處理信息並形成信念。在外圍途徑中,消費者沒有積極地考慮品牌的特點及其優缺點,說服性的影響通過將品牌與廣告中積極或消極的線索(比如畫面、背景音樂)或技巧性暗示聯繫起來而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