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的“精神助產術”以獨特的教導方式啟迪人們對問題的思考,實則體現了人文精神,即一切都經自己思考。他要求他的對手給出關於這些問題的一個概括性說明和總體性定義。當他得到這類定義或說法時,他會進一步問更多的問題,以顯示這個定義可能有的弱點。蘇格拉底把這套方法比作“精神助產術”,即通過比喻、啟發等手段,用發問與回答的形式,使問題的討論從具體事例出發,逐步深入,層層駁倒錯誤意見,最後走向某種確定的知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精神助產術
- 提出者:蘇格拉底
- 原理:心理學原理
- 提出者性別:男
基本介紹,具體體現,評論,步驟,優點,局限,誤區啟示,蘇格拉底,蘇格拉底名言,
基本介紹
蘇格拉底在同別人談話、辯論、討論問題的時候,往往採取一種特殊的形式。他不像別的智者那樣,稱自己知識豐富,而是說自己一無所知,對任何問題都不懂,只好把問題提出來向別人請教。但當別人回答他的問題時,蘇格拉底卻對別人的答案進行反駁,弄得對方矛盾百出。最後通過啟發,誘導別人把蘇格拉底的觀點說出來,但蘇格拉底卻說這個觀點不是自己的,而是對方心靈中本來就有的,只是由於肉體的阻礙,才未能明確顯現出來。他的作用,不過是通過提問幫助對方把觀點明確而已。蘇格拉底把最後這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形象地稱之為“精神助產術”。
蘇格拉底是西方哲學和科學理性主義主流傳統的開創者。他對每一事物都提出“什麼是……?”的問題。這種提問題的方式意味著要探究事物的本性(自然)。探討普遍定義是蘇格拉底的一大貢獻。希臘著名的德爾斐神殿匾額上的一句格言“認識你自己”,在蘇格拉底手裡變成了一個哲學命題,這意味著人的主體意識增強了。人們從研究自然轉向研究人,反思人自己。與此同時,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係、社會組織和風俗習慣、倫理規範也成為人們認識的對象。
具體體現
蘇格拉底:認識你自己
蘇格拉底習慣到熱鬧的雅典市場上去發表演說和與人辯論問題。他同別人談話、討論問題時,往往採取一種與眾不同的形式。
這一天,蘇格拉底像往常一樣,赤腳敞衫,來到市場上。突然,他一把拉住一個過路人說道:“我有一個問題弄不明白,向您請教。人人都說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麼?
那人回答:“忠誠老實,不欺騙人。這就是公認的道德行為。”蘇格拉底問:“你說道德就是不能欺騙別人,但和敵人交戰的時候,我軍將領卻千方百計地去欺騙敵人,這能說不道德嗎?”
“欺騙敵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騙自己人就不道德了。”那人說。
“和敵人作戰時,我軍被包圍了,處境困難,為了鼓舞士氣,將領就欺騙士兵說,我們的援軍到了,大家奮力突圍出去。結果成功了。這種欺騙能說是不道德嗎?”蘇格拉底問道。
那人回答說:“那是戰爭中無奈才這樣做的,我們日常生活中就不能這樣。”
“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蘇格拉底停頓了一下問道:“兒子生病了,卻又不肯吃藥,父親騙兒子說,這不是藥,而是一種好吃的東西。請問這也不道德嗎?”
那人只好承認:“這種欺騙是符合道德的。”
蘇格拉底又問:“不騙人是道德的,騙人也可以說是道德的。那就是說道德不能用騙不騙人來說明。究竟用什麼來說明呢?還是請你告訴我吧!”
那人被弄得無可奈何,只好說:“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就是道德。”(層層設問,步步引導,找到答案)
蘇格拉底聽了十分高興,拉住那人的手說:“您真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您告訴了我道德就是關於道德的知識,使我弄明白了一個長期困惑的問題,我衷心地感謝您!”(解決方案是客戶想出來了,諮詢顧問只是適當地提出問題進行正確的引導)
蘇格拉底把這種通過不斷發問,從辯論中弄清問題的方法稱作“精神助產術”。這種方法可以啟發人的思想,使人主動地去分析、思考問題、他用辯證的方法證明真理是具體的,具有相對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轉化。這一認識論在歐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意義。
評論
蘇格拉底“精神助產術”教育思想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們把它視為啟發式教育。蘇格拉底終生倡導“精神助產術”,比他早約80年,孔子提出了啟發式教學思想。之後,孟子、朱熹、王夫之都對此作了重要發揮。助產術與啟發式教學思想歷經數千年仍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原因在於它們符合教學規律,體現了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辯證法,即既注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注重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正確處理了“漁和魚”的辯證關係,側重了學生自學能力、創新能力、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培養;恰到好處地把握“引與發”的辯證關係,主張教師應在“引”字上下功夫。有學者提出的“過程啟發式教學模式”就是對蘇格拉底、孔子教學思想的重要發展。
步驟
“精神助產術”是蘇格拉底在講學和辯論時常採用的方法,他希望通過對話或提問來揭露對方在認識上的矛盾,從而引出每個人心目中的真理。助產術主要分成兩個步驟:第一步是諷刺。他經常與各種人談話,討論人們所感興趣的人生問題。他在與別人談話中,裝作什麼也不懂,向別人請教,讓人家發表意見。他這樣做是為了引導人們發現自己認識中的矛盾,意識到自己思想的混亂,懷疑自己以前的知識,迫使自己積極思考,尋求問題的答案。第二步是產婆術。這一步的作用在於讓對方發現自己認識的混亂並否定原有認識,從而引導他走上正確的道路,逐步得到真理性的認識,形成概念就整個過程而言,它是一種“提問—回答—反詰—修正—再提問……”循環反覆的過程。丹麥哲學家克爾愷郭爾(1813——1855)把蘇格拉底的助產術歸納為兩條規則:
使自以為知者知其不知
1:關於蘇格拉底如何使他的對話者從自以為知者到知其不知,蘇格拉底的弟子色諾芬(前430——約前354)在《回憶蘇格拉底》所載蘇格拉底同尤蘇戴莫斯關於“正義”的對話中,“助產術”的運用最為典型。尤蘇戴莫斯志在成為政治家,蘇格拉底有意找他討論“正義”問題:蘇:能否區別正義與非正義?尤:能夠。蘇:虛偽屬於正義還是非正義?欺騙、做壞事、奴役人屬於正義還是非正義?尤:非正義。蘇:奴役非正義的敵人、欺騙敵人、偷竊敵人的東西,也屬於非正義么?尤:不是。蘇:是不是可以這樣歸納:虛偽、欺騙用在敵人身上,屬於正義行為,用在朋友身上屬於非正義行為。尤:對。蘇:假如在士氣低落時,謊稱援軍來了,兒子生病不肯服藥,父親騙他,把藥當飯給他吃,這種行為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尤:是正義的。蘇:你是說,就是對朋友也不是在無論什麼情況下都應該坦率行事的嗎?尤:的確不是,如果你允許的話,我寧願收回我已經說過的話。這個例子說明,蘇格拉底提出問題讓談話對象回答,提出與對方的結論相悖的例子,使其自己發現結論的謬誤,這是一種“偽證”的辦法。
使自以為不知者知其所知
2.:蘇格拉底從別人可能比自己聰明、比自己知道得多的假設出發,主動找人談話。當談話對象從自以為知到知其所不知時,他卻沒有失去對參與談話者能夠解決問題的信心,一步一步加以引導,從而最終推出答案,使從學生自以為不知到知其所知。拿他與學生討論什麼是“美德”為例,當學生通過與蘇格拉底的討論得知“美德”並不是他原以為的“美德”而感到非常沮喪時,他繼續鼓勵學生“如有可能,我將接近這個概念”。在對方不知道“美德”這個概念時,他把話題轉入到比“美德”問題更簡單的“圖形”,使談話對象觸類旁通;當對方意識到美德是“對高貴事物的想望和獲得這種事物的能力”時,他又把話題轉入到“善”與“惡”。他就這樣按照問題本身的邏輯,自然地轉入“善”與“惡”的話題,達到“美德即知識”的結論。
優點
“助產術”教育思想蘊涵著豐富的內涵,它具有的優點及局限。
優點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
它被稱為最早意義上的“發現法”。蘇格拉底在談話時常採用討論的方式,通過問答、交談、或爭論法來表明自己的觀點,不直接向學生傳授具體的知識。他先向學生提出問題,回答錯了,不直接指出錯在哪裡和為什麼錯,而只是提出暗示性的補充問題,激發學生思考,共同尋找問題的答案。從這個意義上說,“助產術”是最早的“發現法”。“發現法”的提出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不再是被動地接受教育,同時也有利於老師與學生交流思想、探討問題。
第二
“助產術”有利於調動老師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助產術”既要求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又要求老師在旁邊對學生加以引導、鼓勵和協助。就像在助產的過程中一樣,如果只有產婆單方面的引導,或者只有產婦一方使力都不能順利產下孩子。同樣的道理,在教育過程中,缺少教師或學生任何一方的努力都不能產下“真理”,因為蘇格拉底認為真理就像母胎里的孩子,藏在於每個人的心中,獲得真理的過程就是真理生產的過程。
第三
“產婆術”有利於開發學生的潛能。蘇格拉底認為,哲學家和教師的任務並不是要臆造和傳播真理,而是要做一個新生思想的“產婆”。真理存在於每個人的心靈中,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在自己身上發現真理。[4]40教師的任務是幫助人們去發現存在於人們內心的真理,幫助人們發現自身的潛在能力。他“產婆”式的教育方法,就是為了喚醒學生的潛能,促使學生從內部產生一種精神力量。
局限
第一
“產婆術”具有一定的機械呆板性。在蘇格拉底的實際教學當中,他不問對象,不問時間和地點,總是運用那一套問答法,一個程式地問下去,這樣就完全忽視了學生的個別差異性。而且他不管這種方法對某人、某時、某地是否合適,只強調過程,不管其效果如何。所以,很難說這是一種靈活多變的好方法。
第二
它多少帶有點灌輸的傾向。雖然在蘇格拉底與學生的談話過程中都是通過提問,暗示的方法在進行,但我們不難發現,在整個過程中都是他主動問,談話對象被動回答,好像是被蘇格拉底事先設計好的問題和答案牽著鼻子走,直到學生回答出了蘇格拉底心目中預設的答案。這也可以說,學生是在經受不住蘇格拉底喋喋不休的發問與連珠帶炮的提問的重壓,只能一迭連聲地稱是。這樣的提問並沒有多少啟發意義,與直接灌輸並無兩樣。
第三
用羅素的話來講,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只適合於提問某些問題,而不適合另一些問題。這要從蘇格拉底對知識的理解談起。蘇格拉底認為知識不是由感性經驗所得到的對事物的個別的和特殊的認識。他說“如果我們眼睛看著事物或者試想靠感覺的幫助來了解它們,我們的靈魂完全瞎了。還是求援於心靈世界,並且在那裡去尋求存在的真理好些。”蘇認為知識是與生俱來的,是上帝創造的,它藏於人的內心。很顯然,蘇格拉底只看到知識的一部分,而另一些經驗性的知識蘇格拉底不承認是知識。對於那些經驗性知識顯然是不能用問答的方式推倒出來的。羅素舉例說,用顯微鏡看到的細菌傳播疾病,很難認為,這種知識是可以用問答的方法就能從一個本來對此一無所知的人那兒推引出來的。蘇格拉底的處理方法所適應的,乃是那些我們對之已有足夠的知識,而可以達到正確結論的事物。進而言之,只要所爭論的是邏輯的事情而不是事實的事情,那么討論可能就是發現真理的一種好方法。也就是說,這種方法有利於增進邏輯的一貫性,當其目的是發現新事實時就行不通了。
誤區啟示
蘇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前399)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被稱為“古希臘三賢”之首。他的“助產術”教育思想自建立至今已有兩千餘年,在教學實踐得到了廣泛的運用。特別是在強調啟發教育的今天,甚至出現了一股“產婆熱”風氣,課堂提問被引入誤區。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教師對“助產術”的理解不夠全面和深刻,從而在運用時僅僅停留於表面的簡單模仿。在課堂提問時常常不知不覺就走入如下誤區。提問次數太多,問題質量低,沒有思考價值,不具啟發性。提問的時機與場合不對,常在學生不願回答的時候提問,該提問的地方不提問,不該提問的地方提問。大多是老師問,學生答,很少有學生主動發問的情節,甚至有時教師直接帶出答案,再反問學生“是不是”、“對不對”。這類誤區的實質與前文分析蘇格拉底“助產術”的局限如出一轍。給我們的啟示是:
首先,提高問題的科學性,避免“滿堂問”現象。提問不僅要講究數量,還應講究質量,而且質量更為關鍵。問題太多,或者太多牽引式的提問會把學生弄得團團轉,變“填鴨式”為“牽羊式”。要提高問題的科學性,首先要講究提問的有效性,做到有的放矢。針對學生關心的熱點和思想上的難點提問,切不可“滿堂問”。其次,提問應帶有一定的啟發性,能引起學生的思考,有一定的深度和價值,從而激活學生思維,引發求知慾望。蘇格拉底在教育學生時只是一味地問學生問題,不管問題的質量,也不問效果,這一點相對於中國孔子的“善問”精神不可不說是一大缺陷(就“問”而言孔子就有發問、重問、設問、追問、反問,更多的是學生主動問、主動求知)。
其次,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問題的方式和內容。問什麼、怎么問是由教什麼決定的,而不是想怎么問就怎么問。盲目地問不但達不到教學的目的,而且容易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混亂,甚至有可能被引入歧途,這是非常危險的。究竟怎樣根據教學的內容來決定問題的形式,要依具體情況而定。例如,對於教授“什麼是紅色”這類經驗性的知識,運用蘇格拉底法是推導不出結論來的,只有通過實踐與觀察才能獲得。如果是教授數學、哲學等邏輯推理類知識則最好採用啟發式提問,引導學生自己推理,這樣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還可以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總之,對於那些需要引導學生去發現新事物、新真理,或需要觀察實際和閱讀掌握一定資料才能獲得的知識時,蘇格拉底式提問不適合,最好讓學生在觀察與實踐中獲得。當我們為了引導、激發學生內心已存在的知識時,蘇格拉底提問法就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如果我們不對教學內容加以區分,完全照搬蘇格拉底“助產術”進行辯論,學生的思想不會更清晰而是更加混亂。
最後,當學生在問題面前卡殼時,最好用旁敲側擊的辦法引導學生,而不能像蘇格拉底那樣自己說出答案,然後問學生是不是,這樣的提問與灌輸並無兩樣。應對學生在問題面前卡殼的辦法有很多種。例如,將問題變成淺顯的小問題,使學生更容易理解,也可以引導學生或小組或班級進行深入討論甚至爭辯等等,這些都是解決學生被卡殼的好辦法。在蘇格拉底與學生談話時,他要么直接給出學生答案,要么用反問的形式迫使學生不得不承認他的觀點。這顯然是在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束縛了學生思維,特別束縛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名言
認識你自己(know yourself)
我們的需要是越少,我們越近似上帝。
神靈為自己保留了那對於最為重要的東西的認識
想左右天下的人,須先能左右自己。
認識自己,方能認識人生。
美是難的
德性就是知識 或: 美德即知識,愚昧是罪惡之源
無知即罪惡
別人為食而生存,我為生存而食。
智慧意味著自知無知
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為什麼是那么無知。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快樂的豬,一種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樂的豬。
如果把世上每一個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讓你去選擇,你可能還是願意選擇自己原來的那一份。
男人活著全靠健忘,女人活著全靠牢記。
唯有理智最為可貴
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並沒有智慧,不論大的還是小的都沒有。
教育是把我們的內心勾引出來的工具和方法
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訴人們答案,而是向他們提問。
要想向我學知識,你必須先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就像你有強烈的求生欲望一樣。
思想應當誕生在學生的心裡,教師僅僅應當像助產士那樣辦事。
每個人身上都有太陽,主要是如何讓它發光。
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
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的誕生。
最優秀的人就是你自己
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
我知道自己的無知,我知我無知。
未經審視的生活是毫無價值的 或:一種未經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在多人之前,吾舌尤健。
暗戀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愛情
不要靠饋贈來獲得一個朋友
告訴我你的朋友,我就知道你是什麼樣的人。
在這個世界上,除了陽光、空氣、水和笑容,我們還需要什麼呢!
我去死,你們去活,究竟誰過得更幸福,唯有神知道。 或我去死,你們去活,誰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我到處走動,沒有做別的,只是要求你們,不分老少,不要只顧你們的肉體,而要保護你們的靈魂。
對哲學家來說,死是最後的自我實現。是求之不得的事,因為它打開了通向真正知識的門。靈魂從肉體的羈絆中解脫出來,終於實現了光明的天國的視覺境界。
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麼都不知道。
凡是原本可以做得更好的,也算是懶!
人可以犯錯,但是不可犯同一個錯。
在你發怒的時候,要緊閉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氣。
如果我能忍受了自己的老婆,也就能忍受任何人了!
好的婚姻僅給你帶來幸福,不好的婚姻則可使你成為一位哲學家。
沒有人因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
任何確實的實驗都說明,任何一種生理或心理的疾病都能靠吃素和喝純水而減輕病情。
我不只是雅典的公民,我也是世界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