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理念
1、學習是一種生長,而不是復原;人類學習的最終目的不是對原有知識的確認,而是對原有知識的超越。
2、學習產出的“成果”,不是“原有課程知識的搬運”,而是經過學生思維的“知識生成”,課堂必須立足讓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得、學有所成”。
基本目標
導出式教學從“道”的層面而不是囿於“器”層面進行變革。目標:既要著力培養學生學習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幫助每一個學生獲得最好的發展;又要讓學生掌握系統化、結構化知識,實現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思想本源
1、西方教育的鼻祖蘇格拉底所提倡的“精神助產術”式的教育方法,最能說明“引出”、“導出”的內涵和底蘊。在蘇格拉底看來,教育活動就像產婆接生,教師如同接生婆,學生如同產婦,胎兒如同上帝所賦予的真善美的“種子”,教育就如同“產婦”在“接生婆”的協助和引導下生產“胎兒”的過程。
2、中國教育先師孔子的啟發式教學,是教師教學中“導”的藝術宗旨。“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教師應努力啟發學生自覺主動性,在激發起學生學習學習欲望的情況下去教;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去要求記憶;在學生明白行動規則的條件下再要求去做。
主要特徵
1、以學習產品(成果)為中心組織教學活動,把學習產品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反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泛寫教學目標,認為教學目標具有期效性特點,應作為學期目標或單元目標呈現,課堂需要以“日事日畢日清日高”的學業任務作為指向。
2、以學習“成就感”激發學習內部動機,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導出”式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改善有增無減的厭學情緒現狀,認為動機誠然是引起學習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來源於學習結果。成果展評能夠滿足“優秀生渴望表現、中等生期待收穫”的心理需求,同時學習產品的完成對厭學生來說也具有“任務驅動”效果。
3、以“互教互學”作為課堂學習活動的組織原則。在課堂學習中,應把“教師引領性學習、同伴互助性學習和個體反思性學習”結合在一起。鼓勵學生學會知識分享,教別人是最好的學習方式之一,在教會別人的同時,可以收穫獨自學習難以體驗的智慧和情感。承認學生差別,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能力,差異是一種學習資源。互教互學不僅能促使學生個人成功,而且能促使集體變得和諧、融洽、獲得豐碩的學習成果。
4、以“串珠理論”和“分進合圍”策略達成教改期望。“導出”式教學需要“重組教材,以主題整合教學,以產品組織學習”。主題產品和學科內容緊密耦合,知識結構是線,探究發現是珠,這就是“串珠理論”。“分進合圍”是指在主題學習之後,再利用複習課梳理知識結構,形成知識網路,實現知識與智慧的同步增長。
5、在“成果表達”中強化“反饋矯正”地位。目標是任何教學活動成功的前提,作品是任何學生學業進步的階梯,反饋是任何課堂教學優質的法寶。“激發內在動機、新舊知識相容、形成知識結構”是實現高效學習的三大關鍵因素,而“任務設計”、“成果表達”、“反饋矯正”是保證教學質量的三大基本保障。
主要優點
1、有利於知識記憶和知識遷移
“導出”式教學需要學生運用新舊知識形成“學習產品”,這是一個蒐集信息、擇取材料並形成成果的學習過程。“聽來的容易忘,看到的記不住,只有動手做才能學得會”,思維的“再生力”會使知識記憶保持更持久。轉換問題情境,是實現知識遷移的關鍵。“學習產品”是知識運用和轉換的載體,利於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能力。
2、利於兼容不同學習方式和國內外教學方法
“產出導向”是融合“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先進理念的平台。“產品”可以是“學後用”的成果,也可以是“用中學”的生成。“產出導向”,即可以讓學生高效率地接受、內化現成的定論性知識,又可以引導學生像科學家那樣探求知識、復演過程,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和預見未知的能力。關鍵在於教師的任務(問題)設計和方法擇取。
3、利於內化、外化學習的良性循環
“導出”式教學強調產出但不輕視輸入,認為“輸入”是“產出”的基礎,“產出”是“輸入”的結果。沒有足夠的知識基礎就不可能形成學習成果,反之,形不成成果的學習是勞而無獲的學習。產出導向把“任務——過程——成果”串聯成線,“思維”、“情感”、“能力”在活動中建構,“自主”、“合作”、“探究”在過程中體現。
4、利於落實個別化教學、促進全體發展
“導出”式教學在個別化指導方面有三方面的優勢,一是由於學習產品是外顯的行為任務成果,更利於在展評中實施“反饋矯正”策略;二是利用學習產品更易於分層、分類的特點,便於採用分層推進、分類指導的教學措施;三是“產品”表達方式(口頭、文本、形體語言)可選擇性,便於調節學習任務的達成方法與程度,加之同伴互助、小組合作方法有效運用,能提高課堂教學的個別化水平。
5、利於教學成績與綜合素質同步提升
“創造”就是產生某種新的產品。沒有“學習產品”、“主動作業”為實踐平台,就難以落實素質教育的各項目標。能力只有在能力活動中鍛鍊形成,情感只有情境體驗中獲得提升。“學習產品”的豐富性、靈活性、過程性,能夠在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同時,保證知識學習的成效和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目標。
基本內涵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數個教學模式、多種操作方法和多元教學評價。
一個中心:以學生學習成果為中心;
兩個基本點: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
數個課堂模式:自主學習式、協作學習式、問題教學式、任務驅動式、研究學習式等;
多種操作方法:圖表教學法、綱要引導法、現場辯論法、大腦風暴法、模擬教學法、卡片展示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學法……;
多元教學評價:人人進步但不同步,個個成才但不同才(表現性評價、檢測性評價)。
操作要求
學生學習表現:
讀出的是學生自己的體驗;
說出的是學生自己的思考;
寫出的是學生自己的心聲;
算出的是學生自己的推理;
做出的是學生自己的理解;
畫出的是學生自己的作品;
評出的是學生自己的感悟。
成果產出要求:
減少複述性產品,增加心得性產品;
減少定義性產品,增加推理性產品;
減少結果性產品,增加過程性產品;
減少試題性產品,增加作品性產品;
減少統一性產品,增加個性化產品。
教師講授要素:
啟發性語言;誘導性問題;方法性指導;激勵性評價;適度性把握。
問題(練習)設計原則:
生成性;探究性;遷移性;運用性;創新性。
教學設計要求:
調整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的關係,讓學生能夠外化;
做好新舊知識間合理銜接與整合,讓學生學會表達;
挖掘教材中蘊藏的內在表現因素,讓學生樂於表現。
參考資料
1、《“智慧·實踐”課堂範式建構》系列連載6篇,山東教育出版社,《創新教育》,2008.12—2010.2
2、《學習·實踐·鑽研》,山東省教育科研所,《當代教育科學》,2009年第8期
3、《用素養和智慧創新歷史課教學》,《山東教育報》,2010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