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諮詢是20世紀80年代在西方興起的以哲學理論和方法為個人和組織解決思想、觀念等問題的一種實踐哲學。哲學諮詢是要發揮哲學的效用,讓哲學走進生活,走向實踐,不僅有助於哲學從抽象純粹的困境中抽離出來,而且可為普通大眾提供諮詢服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哲學諮詢
- 興起時間:20世紀80年代
- 地區:西方
- 隸屬:實踐哲學
概況,產生和發展,理論和方法,價值和意義,在我國的發展,哲學諮詢在理論界的研究狀況,哲學諮詢在社會中的實踐狀況,大事年表,
概況
但哲學的這種存在方式在古代就已產生,並一度作為主流而存在,蘇格拉底和孔子的哲學思想主要都是通過這種實踐方式實現出來的。哲學諮詢在歐美有較高程度的發展,理論和實踐並進,但在我國還處於學術界的邊緣。
產生和發展
1981年,德國哲學家G·阿申巴赫(Gerd Achenbach)在科隆附近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家哲學諮詢機構。次年,他又成立了“德國哲學實踐協會”(The German Society for Philosophical Practice)。到1987年,該協會從最初的10個成員發展到了不同國家的125個成員,協會也隨即改名為“國際哲學實踐協會”。阿申巴赫被公認為當代哲學諮詢(Philosophical Counseling)的創立者。
在德國興起之後,哲學諮詢又在歐美其他國家迅速發展起來,一大批哲學諮詢的領軍人物湧現出來,他們紛紛創辦報刊雜誌、撰寫論文專著、開設諮詢機構。關於哲學諮詢著述已達近萬本,“哲學咖啡館”在法國也有幾百家。除了“哲學諮詢”的概念外,後來還有很多人紛紛提出不同概念描述這種新事物——“哲學顧問”(Philosophical Mentoring)、“哲學指導”(Philosophical Guidance)、“哲學交心”(Philosophical Encounter)、“哲學探尋”(Philosophical Inquiry)、“哲學輔導”(Philosophical Coaching)、“哲學交談”(Philosophical Consultation)等等,但其內涵基本相同。
理論和方法
現代意義的哲學諮詢歷史尚短,其理論的完備性與社會認知程度都與發展成熟的心理諮詢、政策諮詢等不能相提並論。但在已經存在的成熟的諮詢活動中,也隨處可見哲學諮詢的影子。心理諮詢在很多遇到心理學理論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就需要求助於哲學理論,如存在主義療法、女性主義療法、後現代主義療法等。這些流傳甚廣的心理治療理論,其實就是一些哲學理論的實踐變種。讓哲學來做這些本該由它自己做的事情,將是十分合適的。
作為一開始就是在反思心理諮詢以及哲學與心理諮詢關係的過程中產生的哲學諮詢,其理論核心必然包括自身與心理諮詢的區別。簡單地說,心理諮詢的關鍵字是“診斷”和“治療”,而哲學諮詢的關鍵字則是“傾聽”和“對話”。心理諮詢將諮詢者作為患有心理疾病的病人來看待。心理諮詢也需要運用一些技術性的方法(比如催眠),有時需要使用藥物甚至器械。但哲學諮詢不同,諮詢師與諮詢者不是醫患關係,而是進行對話的平等主體。諮詢者之所以需要求助於諮詢師,是因其在思想和觀念等方面遭遇了困惑,而思想和觀念正是諮詢師的研究對象,所以這二者才會坐在一起展開對話。
在哲學諮詢中,諮詢師的首要任務是傾聽。患有生理、心理疾病的人很難單獨依靠自己就能治癒,而一個在思想、觀念上有困惑的人,卻有可能在認真反思後自行解決。當然,如果諮詢者的問題很容易自行解決,他也就不必求助於諮詢師了,所以接下來諮詢師會與之展開對話,在對話中揭露矛盾,共同找尋出路。而“教導”——即相當於心理諮詢中以諮詢師為主體而開展的治療活動——則是最不重要的環節。
以“傾聽”和“對話”為核心,既是把握哲學諮詢理論的關鍵,也是哲學諮詢方法的要義。但在這條綱領性原則之外,國外的哲學諮詢研究者和實踐者還建立起了一些系統的技術性方法。美國哲學家L·馬里諾夫(LouMarinoff)在哲學諮詢實踐中總結出了“平靜法”(PEACE),通過找出問題(Problem)、審度由問題引發的情緒(Emotion)、對解決之路加以分析(Analysis)、對自己生活境遇做一“概觀”(Contemplation)、達到思想的平靜(Equilibrium)五個步驟,以解決思想問題。加拿大哲學家P·拉伯(PeterRaabe)提出了以諮詢者為中心、目的在於使之改變先前思維方式的“FITT”諮詢方法。除了幾種針對個人的哲學諮詢方法,現代哲學諮詢還發展出了針對政府、企業、群體、社會團體以及特殊人群等的哲學諮詢,不同對象的哲學諮詢就需要不同的具體方法。比如法國哲學家M·蘇特(MarcSautet)創建了“哲學咖啡館”,活動時由一位專業的哲學學者主持“思想辯論會”,社會各階層人士都有參與。“哲學咖啡館”已在許多已開發國家得到發展。
價值和意義
哲學諮詢的價值首先是哲學的價值。哲學作為一門關於智慧的學問、一項愛智的活動、一種反思的思維,雖然往往不直接給人以知識,但卻能使人提高理論能力、轉變思維方式,甚至提升生命境界。人們關於哲學“無用”的說法也都是說哲學並不如其他學科能夠直接套用於生產生活之中並創造財富,卻並不否認哲學是“無用而大用”。
但哲學的價值並不直接就是哲學諮詢的價值。哲學在歷史上幾乎從來沒有被普及過,而科學和藝術在今天已經廣泛、直接、深刻地進入了人們的生活,甚至數學的普及程度也要遠好於哲學。哲學越來越學院化、專業化、技術化,脫離了大眾,使其價值不能充分實現。哲學諮詢就是要在專業的哲學學者和其他人之間構建起一條通道,讓哲學的價值在每個人的身上實現。
歷史上的哲學家通過各自的哲學理論為人類思考人的問題,但他們的思考替代不了每個人的思考。知識可以拿來就用,但智慧卻沒有現成的。所以,如果人們不親身進行哲學的思考,就很難擁有哲學的智慧。而哲學如果只是在少數學者的頭腦中被思考的話,它就將變得僵硬、狹隘。所以哲學諮詢就體現出了純粹理論哲學所不具有的價值,那就是能使更多的人進入哲學的思考、擁有成人的智慧、體驗精神生活的快樂,同時還能促使理論哲學進行自我反思。
哲學諮詢最重要的意義就是讓人自己思考。物理學、經濟學、政治學等學科都是在替別人思考,這些學科的學者們構建理論並通過系統的技術環節在社會生活中實現出來並直接作用於人們的個人生活中,科學知識、工業產品、經濟制度、政治體制都是我們生活的背景,我們不需要參與其中就可以直接利用。但哲學家如果也要替人思考的話,活的理論就要死亡。使用電燈並不需要學習電學,但如果不學習哲學,再高明的哲學理論也只是“存在著的無”。而哲學諮詢可以通過“精神助產術”或是哲學史教育等途徑讓人們進入哲學思考,讓自己的頭腦為自己思想。
“自己為自己思想”並不局限於個體的自然人,它對於政府、企業和社團甚至全民族都有著深刻的意義。它不像其他資訊行業那樣直接治癒心病、打贏官司、制定政策或者設計一套企業文化,而是使人和組織扭轉思維習慣、進入哲學思考。這種改變是層次和境界的提升。
在我國的發展
哲學諮詢在理論界的研究狀況
在我國哲學界,套用哲學並不處於主流地位,哲學諮詢更是鮮有問津。國內還沒有一部關於哲學諮詢的專著,譯著也僅有兩部,以之為主題的公開發表於正規期刊上的論文不到十篇,這與國外數以萬計的論文形成鮮明對比。通過這幾篇論文的情況,我們基本上就可以了解哲學諮詢在我國的研究狀況了。
中國人民大學歐陽謙撰文兩篇,《哲學與思想治療——當代“哲學諮詢”及其理論套用綜述》和《當代西方套用哲學的新發展——關於“哲學諮詢”的思想治療之道》,前者於2006年發表在《哲學家·2006》上,後者來自2008年全國“當代西方哲學的新進展”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這兩篇論文中的事實和觀點基本相同,對哲學諮詢的現代形態和古代形態、理論資源和諮詢方法都做了詳細、系統的介紹,能夠使讀者對哲學諮詢有整體、全面的了解,十分具有啟發性,並且對進一步研究哲學諮詢提供了國內難得的事實資料。
中國人民大學周永生在《現代哲學》上發表的《哲學諮詢在北美的生存狀態略窺》,對哲學諮詢的英語和漢語概念加以辨析,並展示了北美的哲學諮詢業為求生存而展開的與心理諮詢之間的競爭,最後透過一個哲學諮詢的案例,使讀者感受北美哲學諮詢業的樣貌。這篇文章注重哲學諮詢的細節和技術問題,連同從巨觀角度介紹哲學諮詢的歐陽謙文章給研究者以多維度的理解。
中南大學馮周卓(部分文章作為第一作者與他人合寫)分別在《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船山學刊》和《求索》發表《論哲學諮詢與心理諮詢的互補》《孔子的人生哲學諮詢方法初探》和《哲學諮詢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三篇論文。其中第一篇論文注意發掘哲學諮詢與心理諮詢能夠溝通互補的地方,有助於哲學諮詢充分利不同學科的理論資源。第二篇文章則關注中國傳統哲學特別是孔子思想在哲學諮詢中的作用。第三篇文章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將哲學諮詢作為普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手段。
雲南師範大學周寧、劉將的《哲學心理諮詢:心理諮詢與治療的另類選擇》將philosophical counseling一詞譯為“哲學心理諮詢”,也就是將counseling直接理解為“心理諮詢”,這是不恰當的。因為在“哲學諮詢”概念被提出的時候,就包含有相對於“心理諮詢”的意思。該文章對哲學諮詢研究意義不大。
柴大鵬等三人的論文《“哲學諮詢”及其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套用價值》與歐陽謙《哲學與思想治療——當代“哲學諮詢”及其理論套用綜述》一文存在大量雷同,歐陽謙文章發表於2006年11月,而柴大鵬等人的文章發表於2008年7月。
哲學諮詢在社會中的實踐狀況
哲學諮詢在我國顯然還沒有形成行業,但哲學諮詢服務是存在的。近年來,一些大學的哲學院、國學院為政府領導幹部、企業管理人員等群體開設了哲學班、國學班,一些“國學大師”通過多種形式舉辦講座、出版圖書和音像製品。有些較為知名的哲學學者也會時常接待在思想、觀念、心態等方面遭遇困惑的個人,這也屬於一種形式的哲學諮詢活動。還有一些倫理學學者受聘於醫療和醫學研究機構的倫理委員會,為醫學行為做倫理道德上的論證和審查。這些實踐活動都屬於哲學諮詢的範疇。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和個人原本就有的精神需求逐漸顯明起來,人們也有能力支付精神消費。能夠聆聽“哲學家”、“國學大師”的講課、甚至與之面對面地交流,確實是人們喜歡的事。但用於精神消費的支出,特別是用於哲學諮詢的支出所占比重還微不足道。而且我國所能提供的哲學服務的質量也不容樂觀,如前所述,哲學諮詢的價值首先是哲學的價值,我國的哲學事業發展較國際落後,理論視野較為狹窄,一些在國際上是熱點、主流的哲學問題在我國還處於邊緣或剛剛起步,而我國傳統哲學的豐富資源也沒有得到充分挖掘。這就使得作為哲學諮詢服務產品的“原材料”在質量和數量上都不理想,所以也就導致哲學諮詢的實踐活動不能很好地開展,還沒有形成一個行業。
大事年表
430B.C. 蘇格拉底通過“哲學對話”告訴人們“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301B.C. 伊壁鳩魯將哲學視為“心靈的治療”
42A.D. 塞涅卡主張哲學就是幫助人們去面對貧困、財富和死亡
1845 馬克思:“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1899 杜威:“今天哲學要做的是從事蘇格拉底2500年前指定的助產婆的工作”
1929 維根斯坦:“如果哲學只是讓你學會似是而非地談論一些深奧的問題,如果哲學不能幫助你思考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問題,那么你研究哲學又有什麼用處呢”、“哲學的實際用處就是對人的‘理智疾病’進行治療,以求打開我們思想裡面形成的各種‘扭結’”
1981阿申巴赫(Gerd Achenbach)在德國科隆創辦世界上首家哲學諮詢機構
1982 阿申巴赫創建“德國哲學實踐協會”(GSPP)
1984 阿申巴赫出版《哲學實踐》(Philosophische Praxis)
1987 “德國哲學實踐協會”改名為“國際哲學實踐協會”(IGPP)
1991 “美國哲學、諮詢與精神療法協會”(ASPCP)開始營業
1992 蘇特(Marc Sautet)在法國巴黎開辦第一家“哲學咖啡館”
1994 第一屆國際哲學諮詢大會在加拿大召開
1995 蘇特出版《蘇格拉底咖啡館》(Un Café pour Socrate)
1999 馬利諾夫(Lou Marinoff)出版《柏拉圖靈丹——哲學在日常問題中的套用》(Plato, Not Prozac! —Applying Philosophy to Everyday Problem),被翻譯成25種語言;舒斯特(Shlomit Schuster)出版《哲學諮詢——諮詢與心理治療的另外選擇》(Philosophy Practice: An Alternative to Counseling andPsychotherapy)
2001 馬利諾夫出版《哲學實踐》(Philosophical Practice);利波恩(Tim Lebon)出版《智慧的治療》(WiseTherapy);拉伯(Peter Raabe)出版《哲學諮詢——理論與實踐》(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Theory and Practice)
2002 拉伯出版《哲學諮詢中的問題》(Issues in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