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2020-2035年)

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中國氣象局正式印發實施《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2020-2035年)》(以下簡稱《氣象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2020-2035年)
  • 發布單位:中國氣象局
簡介,內容,

簡介

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中國氣象局正式印發實施《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2020-2035年)》(以下簡稱《氣象規劃》),旨在全面推進內地氣象同香港、澳門協同發展、互利合作,推動粵港澳攜手提升氣象對大灣區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等方面的基礎性保障作用。 

內容

 《氣象規劃》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也是典型的氣候脆弱區,災害性天氣多發。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氣象規劃》提出新的發展目標:到2025年,將大灣區氣象事業打造成我國氣象現代化、智慧氣象服務和“一帶一路”氣象合作的示範視窗,災害性天氣預警平均時效提升到60分鐘以上,數值天氣預報模式解析度提升至500米或更高,颱風24小時路徑預報誤差小於50公里,暴雨預報準確率在現有基礎上提高15%,公眾氣象服務滿意率提升到85%以上;到2035年,建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大灣區現代氣象業務、服務、科技創新和管理體系,氣象服務全面融入大灣區城市群發展建設各領域,氣象信息產業健康發展,智慧氣象發展水平、氣象科技創新能力、氣象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能力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氣象規劃》明確了五方面建設任務:  一是創新發展機制,推進三地深度融合發展。探索全新合作共享模式,促進區域業務協同發展;建立區域氣象科技創新體系,開展科技創新聯合攻關;建設大灣區信息基礎設施,拓寬範圍和服務渠道,建立健全政策和共享機制,加強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健全人才交流培養機制。  二是加強優質供給,保障灣區宜居宜業宜游。通過構建高效科學的氣象災害防治體系、提升氣象災害鏈綜合監測預警能力、搭建氣象災害分析研判“一張圖”、強化格線化災害風險預警業務、建立氣象信息發布綜合樞紐,實現防減救災服務“安”民;通過提供精準型、均等化、個性化、多元化服務,實現公共氣象服務“利”民;通過開展突出環境問題治理氣象先導聯動服務、綠色發展氣象基礎保障服務、宜居宜業宜游氣候服務、氣候資源承載力評估服務、快速交通網路服務、港口群及海洋服務、機場群氣象服務,實現生態氣候服務“惠”民。  三是突破核心技術,打造氣象科技創新高地。以推廣雷達協同智慧型觀測、建立一網多能立體觀測、推進泛在感知集成觀測為要點,發展智慧型綜合觀測;以推廣人智協同業務、強化智慧型格線預報、研發人工智慧預報員為要點,完善智慧型預報業務;以研發區域資料同化系統、研發區域集合預報系統為要點改進區域數值預報;以開展互動式按需回響服務、場景式跨界融合服務、全渠道定製推送服務為要點,強化智慧型預警服務。  四是著力共建共享,夯實智慧氣象發展基礎。建設氣象監測預警預報中心、國際氣象人才教育培訓中心、亞洲航空氣象服務中心、氣象科技融合創新平台、智慧氣象雲端計算平台、氣象眾創開放共享平台。  五是深化國際合作,共促“一帶一路”建設。展現香港國際開放優勢;發揮澳門葡語系國家影響;針對“一帶一路”建設的標誌性工程、沿線公眾服務能力薄弱的區域和氣象災害致災嚴重的區域,最佳化“一帶一路”氣象服務;充分發揮大灣區面向國際的戰略輻射基地作用,加強國際間氣象交流合作。  《氣象規劃》還明確有關保障措施。將成立統籌協調工作機構,統一協調、三地聯動、協同工作;加大財政性資金對氣象基礎設施建設、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加強氣象科普場館和設施建設,增強全社會防範意識和避險、自救、互救能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