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粲然》著重書寫科學家們研發電子對撞機的過程:1957年春,中國公派幾名學者到蘇聯實習工作,在蘇聯的學習交流中,與高能加速器結緣;1958年,中國科學家正式提出希望建成一個既先進又符合國情的高能加速器;1965年底,中蘇合作突然宣布終止,高能加速器尚在初步階段,由於自身研究能力不足,建設高能加速器的構想暫且擱置。接下來的時間,世界局勢比較動盪,受其影響中國的高能加速器建設經歷了“五上五下”;直到1972年,十八位中國科學家聯名向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寫信,提出現階段發展高能粒子加速器的迫切需求、存在問題和具體建設方案,申請重視高能物理領域的發展,很快得到總理的批示,高能粒子加速器正式開始籌劃。這期間幾代科學家勵精圖治,用自己的韶華,換來了之後幾代人的希望。
作品目錄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
1.弗拉塔街16號 2.格致 3.尋找希格斯粒子 4.京東皇城根 5.七下八上——開始了 6.喔,五上五下 7.十八位科學家的聯名信 8.張文裕:身為中國人,回國的信念不會變 9.得失寸心知 10.這件事不能再延遲了 | 1.李政道:清水和魚 2.世界是無限的 3.同船共渡 4.北京飯店,1979年6月11日的深夜 5.不要再猶豫,要乾 6.點將 7.想吃饅頭,先種麥子 8.磨劍豈止十年 9.錢三強的弟子葉銘漢 10.樂隊指揮 11.兩隻老母雞 | 1.小金馬 2.中國創造 3.這是我們的幸運 4.半夜隧道進水 5.丁肇中說,你們太省了 6.撞上了!撞上了! 7.必須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8.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9.今夕何夕,見此粲者 10.一條大河波浪寬 | 1.陳和生是中國第一個博士後 2.只有第一,沒有第二 3.金花漂移 4.見證奇蹟 5.康奈爾大學來信 6.觸類旁通 7.目標遠大,腳踏實地——訪談錄 8.還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9.從大亞灣到打石嶺 10.火車頭 11.北京—上海之光 12.國之利器 |
作品鑑賞
藝術特色
作者重視通過具體生動的情節、細節表現科學家們所反映出的熱愛科學、報效祖國、沉潛事業、求是創新的偉大的科學家精神。為對撞機的升級改造,陳和生等科學家專程到美國康奈爾大學實驗室訪問交流,發現康奈爾大學實驗室的改造方案與北京方案趨同。“這讓人始料不及,真是充滿了戲劇性。”“在科學研究上,只有第一,沒有第二,我們要讓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始終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後來康奈爾大學實驗室只好放棄他們的計畫。這樣的敘述不僅反映出中國科學家的志氣,更凸顯出卓然的中國智慧、中國力量和中國精神。在對撞機工程緊張時刻,方守賢妻子突然生病住院。方守賢既要忙於工作,又要照看家人,時間不夠用,“他連奔帶跑,本來就是近視眼”,“夜色朦朧中,他一頭撞在一根斜撐在人行道邊上拉電線桿的鋼絲上”。“對撞機還未對撞,你老方的頭卻先於地球對撞了。”通過這些細節描述,讀者自然可見人見心,人物的精神形象真實而崇高,感染力油然而生。
作者善於運用閒筆插敘。這些閒筆插敘不是作品敘事主線上的“粒子”,但與科學史、科學家有關。比如開篇寫到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會議室所掛名家畫品,還有李政道、王貽芳等與畫家交往的敘寫等,既顯示著科學家豐富的精神世界,又使作品平添了藝術氣息,有效增強了文本的可讀性。
作品評價
在該書中,葉梅將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這一艱深枯燥的大題材寫得情致盎然,氣勢盈溢,文字渾融流麗,給讀者講述了一堂龐大複雜的物理課、志氣課。氣格清新,收放自如,舉重若輕,意趣清奇。
(中國作協原副主席蔣子龍評)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葉梅,多年從事文學寫作、編輯,現為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著有小說集《歌棒》《玫瑰莊園的七個夜晚》,長篇紀實《美卿》《粲然》,散文集《根河之戀》《追雲記》等。有多部作品被翻譯成英、法、日、韓、蒙古、阿拉伯、印地語、保加利亞等文字。